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13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角倍蚜是五倍子蚜的重要种类之一,其干雌寄生于盐肤木上,在完全封闭的虫瘿内生活,瘿内为高单宁、高湿度和高CO2的特殊小生境,而越冬若蚜寄生于提灯藓类上.本文对角倍蚜2个虫态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 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虫态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干雌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308和0.101,而越冬若蚜为0.176和0.047.角倍蚜CO Ⅰ基因序列共有5个单突变变异位点,包含6种单倍型,其中Hap_1、Hap_4为广布单倍型,Hap_2、Hap_3和Hap_5为干雌的私有单倍型,Hap_6为越冬若蚜的私有单倍型.Network分析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得知单倍型Hap_1与Hap_2、Hap_3、Hap_4、Hap_5、Hap_6的距离分别为472、495、286、520和194.Hap_5距Hap_1最远,是最晚分化出的单倍型,其次为Hap_3和Hap_2;Hap_6离Hap_1最近,是最早从Hap_1分化出来的单倍型.故推测越冬若蚜分化时间早于干雌.  相似文献   
62.
通过研究荞麦种子萌发期(0~7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四种抗氧化酶的酶活性变化,以及对自由基等的清除效果,分析荞麦种子内在抗氧化酶系统在萌发期对细胞膜结构的修复及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荞麦种子在萌发期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对四种抗氧化酶均有激活效应,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先上升,其他三种酶随其后被激活,四种酶的氧化反应存在一定关联性和协同作用。苦荞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甜荞。  相似文献   
63.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香菇发育相关基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香菇子实体不分化突变株和对照菌株L98411为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二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共分离到21条差异片段,其中12个分别与泛素、ATP合成酶、锌指蛋白、GTP结合蛋白、延伸因子g1线粒体前体、过氧化物酶、硫酯酶、类TrpB酶、2,4-二烯酰辅酶A还原酶、糖苷水解酶、热激蛋白、疏水蛋白等已知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这表明香菇子实体分化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胞内转运、转录调控、细胞分化、蛋白合成、各种代谢途径中的酶、抗逆反应等诸多途径的协同调控。  相似文献   
64.
据黑龙江省1990年7个中试点试验证明,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田间接种效果在5.2—20.6%,平均为9.8%;每田可增产小麦19.1公斤。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能促进小麦本长发育,在生育期间可使株高、鲜重增加,叶色变缘。秋收考种证明,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增加。  相似文献   
6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记忆和认知功能损伤为主要特征。AD与表观遗传学如DNA甲基化联系紧密。通常,基因启动子区域DNA高甲基化会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研究表明,诸多因素通过影响DNA甲基化修饰显著增加AD的患病风险,如环境、年龄及AD相关疾病。AD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测试外周血中基因DNA甲基化修饰差异可为AD的预测、诊断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该文就最近相关的DNA甲基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复合造模法复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HPA轴变化及特点。方法:大鼠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连续三周,自然恢复一周。观察造模期间各不同时间点大鼠肾上腺重量及指数、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酮(CORT)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肾上腺重量第一周显著增加(P〈0.001),第三、四周显著减低(P〈0.001和P〈0.01),其肾上腺指数在实验各周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和P〈0.01);下丘脑CRH第三周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第四周回升并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浆ACTH在第一、三、四周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CORT第一周显著降低(P〈0.05),第二周有所回复,第三、四周仍显著降低(P〈0.05和P〈0.001)。结论:该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存在HPA轴的功能减低,垂体对上位激素调节的反应能力减低可能是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7.
白蜡虫寄生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昆明市白汉场白蜡园中采用不同颜色对白蜡虫寄生蜂进行了颜色趋性实验,利用寄生蜂对颜色的趋性进行了红色、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灰褐色、白色和黑色8种颜色、6:00-9:00am,9:00-12:00am,12:00am-15:00pm和15:00pm-18:00pm4个时段、寄主林树冠上部、中部、下部3个位置高度和东、南、西、北4个方位以及在阴天、雨天和晴天3种天气下的白蜡虫寄生蜂活动规律观察。结果表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和中华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inicus Jiang)3种寄生蜂优势种对黄色有明显的趋向性,对颜色的选择性依次为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白色>灰褐色>红色>黑色。在白蜡园寄主林,寄主植物中部诱集的白蜡虫寄生蜂数量最多,占52.21%;其次是下部,占39.80%;顶部最少,仅占7.99%。白蜡虫寄生蜂的活动与白蜡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密切相关。白蜡虫寄生蜂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动差异不显著。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里,白蜡虫寄生蜂在6:00-9:00am有一个活动高峰期,在15:00-18:00pm出现一个次高峰期。白蜡虫寄生蜂在晴天活动较活跃,在阴天和雨天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68.
热喷雾液质联用技术在药用植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热喷雾液质联用技术进行药用植物化学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综述 ,并介绍了几个较为重要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9.
【目的】鉴于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Boisduval)在觅食过程中以嗅觉信息为主导,本研究试图找出吸引枯叶蛱蝶觅食的关键化合物。【方法】本文利用顶空抽样法收集了西瓜、柿子、香蕉、苹果、橙和梨6种半腐烂水果的挥发物,并用GC/MS测定了其成分。然后从中筛选出5种挥发物以及前人报道的存在于腐烂发酵物中的乙醇和乙酸,通过田间行为观察研究了枯叶蛱蝶对这些挥发物分别与乙醇和去离子水对比的引诱效果。【结果】在0.5%浓度下,供试挥发物都对枯叶蛱蝶觅食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乙酸乙酯、丁酮和α-蒎烯引诱效果与乙醇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显著高于去离子水(P<0.05);异戊醇、乙酸和乙酸异戊酯的引诱效果均显著低于乙醇(P<0.05),略高于去离子水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乙醇的引诱次数高于丁酮、α-蒎烯、异戊醇、乙酸和乙酸异戊酯。【结论】乙醇是枯叶蛱蝶觅食的关键化合物;枯叶蛱蝶在觅食过程中可利用多种气味信息。结果可为今后制定枯叶蛱蝶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
杏仁内侧核注射AVP和AVPMcAb对家兔ET性发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和方法:在大脑杏仁内侧核微量注射精氨酸加压素(AVP)和精氨酸加压素单克隆抗体(AVPMcAb),观察其对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效应以及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①杏仁内侧核微量注射AVP能明显抑制家兔ET性发热效应,注射AVPMcAb能明显易化家兔ET性发热效应;②杏仁外侧核分别注射AVP和AVPMcAb则对家兔ET性发热效应无明显影响;③杏仁内侧核分别注射AVP和AVPMcAb后POAH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活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家兔杏仁内侧核也是AVP抗热效应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部位,杏仁内侧核注射AVP的抗热作用途径与隔区注射AVP的抗热途径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