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在[Ca(NO3)2]盐处理土壤中,研究了两种湿度水平(200,400g.kg^-1)和湿-干循环对土壤Mn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土壤Mn的有效性,湿度大时,易还原态Mn转化为水溶态,交换态Mn;盐分对易还原态Mn的转化有一定影响,NO3-能缓冲土壤Eh的下降,有抑制易还原态Mn转化的作用,连续的湿干循环能使土壤2价Mn(水溶态Mn,交换态Mn)浓度降低,而a(NO3)2盐能增加Mn的不溶性,这在Mn含量低的土训上,最终将导致Mn的缺乏。  相似文献   
132.
为揭示雌雄异株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异现象的内在原因, 以河北小五台山天然青杨(Populus cathayana)种群为研究对象, 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杨雌雄群体的聚集程度、群体密度和分布格局以及其与到河岸的距离(河距)、海拔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 1)青杨种群总体上沿金河沟呈狭长带状集聚分布, 中海拔区域个体数量最多, 密度最大; 2)随海拔增加, 雌雄个体数与密度均表现“先增后减”的特点, 而平均胸径的变化正好相反; 3)海拔对性比具有显著影响: 低海拔区域(1 300-1 400 m)偏雌, 中低海拔区域(1 400-1 500 m)偏雄, 其他海拔段的性比接近1:1; 4)随河距增加, 雌雄个体数、密度和平均胸径均表现出逐渐减少或减小的特点, 并且雌株优势分布区内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雄株优势分布区; 5)局部区域由于海拔和河距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长环境, 导致了该区域内的性比发生偏倚。上述结果表明, 青杨雌雄群体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性比受海拔、河距以及所在区域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 雌雄植株在资源需求和环境适应力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导致局部区域内的性比发生偏倚。  相似文献   
133.
中亚热带3种典型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类型更替是影响生态系统有机质循环的重要因素, 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吸存和养分保持功能有影响。然而关于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该文研究了福建省三明市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次生林(SF)、米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A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PM)的淋溶层(A层)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中, 可溶性有机质中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DON)、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的趋势均为SF > AR > PM, 芳香化指数大小为PM > AR > SF; SF和AR的NH4 +-N显著高于PM, NO3 --N在3种林分中的含量低且差异不明显,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树种差异和人为干扰程度不同。PM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SF和AR; 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大小为AR > SF > PM; PM多酚氧化酶显著高于SF和AR, 3种林分过氧化物酶无显著差异。AR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DON是驱动淋溶层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 土壤总氮含量与NAG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并且可溶性有机氮可能是氮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土壤微生物优先利用易分解碳; 且碳氮养分循环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氮提高了与土壤碳相关的水解酶活性, 从而可促进碳周转。  相似文献   
134.
1996-1998年的4-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的张马十字河流域,对金眶Hang的繁殖进行了研究。该鸟在本区为夏侯鸟,4月3-6日迁来,居留160-163天,栖息生境主要在河岸、砂滩、卵石间,遇见率为0.53只/km。5月营巢及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随新鸟在巢外生活21天后,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35.
136.
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 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 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 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e); 核苷酸多样性π=0.01390±0.00103, 单倍型多样度Hd=0.988±0.011。核苷酸不配对分析(mismatch analysis)和Fu’s Fs 检测表明中国野桑蚕曾发生过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 遗野桑蚕传差异主要在种群内, 种群间和地理组群间差异不显著。聚类树上34个样本聚为3枝/3蔟, 野蚕和家蚕都不按地理区域或系统(类型)聚类, A枝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和不同类型的家蚕混合构成, 并且进一步分成3个亚枝, 每一亚枝也同时包含家蚕和野蚕, B枝由3个家蚕和1个野蚕混合构成, C枝全部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构成。网络分析没有发现“祖先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结果提示, 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 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 据此推测家蚕起源于多种生态类型混杂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137.
西藏林芝地区野生苗木移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福建公园施工中从野外采挖的 2 2种苗木 ,移入公园栽培后的成活率及性状表现进行了初步观察 ,为今后野生苗木的栽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8.
杨微  齐登伟  余泉友  张泽 《昆虫学报》2011,54(6):634-641
昆虫羧酸酯酶是一类能对外源化合物解毒和气味分子降解的重要酶系。本研究选取在家蚕Bombyx mori幼虫嗅觉感器中有表达, 并与蛀茎夜蛾Sesamia nonagrioides触角酯酶基因Snon-EST可能为直系同源基因的Bmae35进行克隆和外源表达研究。结果表明: 该基因编码区长1 581 bp, 共编码526个氨基酸。与其他昆虫触角酯酶的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 Bmae35编码的蛋白具有酯酶活性必须的催化残基Ser191, Glu313和His429, 也保持着α-酯酶家族特征基序Gly-x-Ser-x-Gly。RT-PCR分析显示, Bmae35在家蚕5龄第3天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头、 脂肪体、 马氏管、 体壁和丝腺中的表达量较高。Bmae35在雌蛾性信息腺中表达, 并与性信息素合成呈正相关, 暗示其在信息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构建Bmae35与pET28(a) 重组载体, 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电泳检测发现该基因以包涵体形式表达, 以镍亲和层析柱纯化, Western blotting鉴定证实Bmae35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正确表达并得以纯化。本实验通过对家蚕Bmae35基因的克隆、 原核表达与纯化,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表达定位和气味降解等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9.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及对照裸地为研究对象, 对两试验地0-60 cm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及光谱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 在土表到60 cm深度的6个10 cm土层中, 植被恢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为对照裸地相应土层的5.6、4.7、4.6、3.1、2.4及2.2倍。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两试验地之间的差异在各土层中不一致。植被恢复各土层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裸地, 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略高于对照裸地, 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与对照裸地间荧光同步光谱腐殖化指数无明显差异。荧光同步光谱图中, 两试验地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吸收主要为类蛋白质及芳香性脂肪族荧光基团的吸收。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 与对照裸地相比, 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土壤可溶性有机质中官能团种类更多, 且含有更多芳香碳及羧基碳。两试验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表现为芳香化及腐殖化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及腐殖化指数与土壤碳氮总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 侵蚀红壤经植被恢复后,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指数显著提高, 可溶性有机质的腐殖化指数略有增大, 可溶性有机质结构更复杂, 更不易被分解, 因此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0.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地带,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为进一步掌握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我们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保护区布设了31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大中型兽类和林下活动鸟类进行了初步摸底调查。相机累计工作4 692个捕获日,共获得有动物的独立有效照片3 341张,鉴定出鸟兽物种共10目16科33种(兽类12种,鸟类21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等。兽类以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白腹鼠种类(Niviventer rat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和倭松鼠(Tamiops maritimus)等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鸟类物种依次为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等。结合以往记录,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乌灰鸫(Turdus cardis)、绿翅金鸠(Chalcophaps indica)、白眉鸫(Turdus obscurus)和白冠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等为保护区的鸟类新记录种。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开展鸟兽资源的长期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