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利用分光光度法对由纳豆菌发酵产生的纳豆激酶 (NK)进行了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以双倒数作图法 (L -B作图法 )求取Km。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纳豆激酶的Km值为 3.4 98× 1 0 -6g·mL-1 ,当水解时间为 1 0min时 ,最适底物浓度为 1 6mg·mL-1 ,最适温度为 6 0℃ ,最适 pH为 8.0。  相似文献   
92.
对采自中国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稀有低额溞-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在低海拔地区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低额溞在低海拔地区的相应环境中同样生长繁殖良好,其繁殖率、最大生殖量及种群的增长能力不受海拔高度及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温度条件下(15-31℃,误差为±1℃),喜马拉雅低额溞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在32℃时减慢.在通常培养条件下,喜马拉雅低额溞一般有4个幼龄期(15℃时部分溞体有5个幼龄),16-19个成龄,平均寿命通常为74d(15℃)、54d(20℃)、39d(25℃)和24d(30℃).平均总产仔量在15-25℃最高,分别为449个(15℃)、482个(20℃)和447个(25℃).各温度梯度下的体长增长模型都表明,其体长与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每溞平均生殖量以20℃时最高,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一生的生殖次数都以25℃时最高,净增殖率(R0)以20℃最高.喜马拉雅低额溞最适合的繁殖温度范围在15-25℃.研究还对该种与相应种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殖量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鹌鹑肠道微生物总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效率进行比较,探讨DNA质量以及PCR-DGGE反应条件对研究鹌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常规的饱和苯酚/氯仿法和3种试剂盒(QIAGEN试剂盒、上海生工试剂盒、天根试剂盒)方法提取鹌鹑肠道微生物总DNA,分别以细菌V3可变区引物和V6-V8可变区引物以及不同退火温度进行PCR-DGGE分析。QIAGEN试剂盒法提取的肠道微生物总DNA的A260/A280值在1.8-1.9之间,浓度约200 ng/μL,DGGE微生物多样性条带均匀度均高于其他3种提取方法。此外,利用不同引物扩增的DGGE图谱发现,以V6-V8可变区引物扩增的DGGE图谱条带均匀,分离充分,较V3可变区更能反映鹌鹑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同时,随PCR退火温度的升高,V6-V8可变区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V3可变区的微生物多样性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4.
安徽沱湖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雷  鲍方印  康健 《四川动物》2007,26(4):819-821
2005年对安徽五河县沱湖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沱湖自然保护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7种。其中两栖纲7种,隶属1目3科4属;爬行纲10种,隶属2目7科8属;其区系组成为东洋界3种,古北界6种,广布种8种。动物区系呈现古北界特征。结合调查情况对加强该区两栖爬行类动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5.
【背景】近年来骨化醇类化合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肿瘤治疗、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药用价值显著,但目前化学合成法制备困难,因此高效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利用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sp.)转化骨化醇类底物分子并提高转化率。【方法】从化学合成方法常用的原料及中间体中筛选能被有效转化的底物分子,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到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1α-(OH)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intermediate, AD-M07)、帕立骨化醇中间体(Paricalcitol intermediate,PC-M07) 3种底物分子,分别被转化为骨化三醇(Calcitriol,1α,25(OH)2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 intermediate,AD-M08)、帕立骨化醇(Paricalcitol,PC)。确定最优转化条件:蛋白胨20.0 g/L,葡萄糖15.0 g/L,部分甲基化的β-环糊精(PMCD) 0.5%(质量体积比),转化温度25-30°C,接种量5%-10%(体积比),转化时间72、72、96 h,底物浓度1.2、0.6、0.6mg/mL,初始pH6.0-8.0。在此条件下3种底物的最高转化率分别达到85%、96%、75%。【结论】通过转化条件的优化3种产物的转化率大幅提高,为更加快速高效地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是泛第三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等6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生态区和保护地分布开展研究。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902843.76 km2,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全球重要的生物地理区域,分布有14个生态区,其中有55处保护地。保护地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组成,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亚高山针叶林、喜马拉雅亚热带阔叶林和东喜马拉雅阔叶林3个生态区内,面积为159063.30 km2,占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的17.62%。保护地中有41处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数的74.5%;有25处为多国毗邻,占总数的45.45%。保护地的地理集中指数都大于完全平均分布值(37.796),空间分布呈集聚状态;其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不均衡度高于国家公园,分布在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国境内。核密度分析显示中尼边境与中印边境区域的保护地分布集中度高。20世纪3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建立保护地,目前已经形成全球著名的保护地集群带。对于进一步推进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跨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棒花鱼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繁殖期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背鳍基长、胸鳍长、胸鳍腹鳍间距、尾柄长、尾鳍长和体重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多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胸鳍腹鳍间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背鳍基长、胸鳍长、尾柄长和尾鳍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雌雄两性体重不存在显著差异。棒花鱼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偏相关分析显示,当控制第三者恒定时,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呈正相关但不显著。棒花鱼存在个体大小和其他局部特征显著的两性异形,雌性个体主要通过腹腔容积的增加提高个体生育力。棒花鱼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是性选择和生育力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
鱼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RH核群与神经纤维的分布,潘家秀等1979曾报道11月份采集的卵巢处于Ⅳ期准备过冬的鲤鱼(Cyprinus carpio)颅腔经甲醇注射后下丘脑GRH的酶免疫标记定位结果:免疫活性GRH(ir-GRH)核群在视前区、视前隐窝区、前脑侧束区、下丘脑外侧区、视交叉等处均有ir-GRH纤维分布。本文报道的是2月份采集的鲤,即垂体促性腺激素GTH含量最丰富时(曹术超等1975),怀卵鲤脑及垂体ir-GRH的酶免疫标记。 结节外侧核(NLT)对于鱼类生殖功能有调节作用(Peter等,1978;Roi,1973),然而11月鲤鱼NLT未能染出ir—GRH。本文除采用另一季节的鲤鱼继续标染外,也试用抗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龈沟液中弹性蛋白酶的变化价值,希望为早期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12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正畸治疗,检测正畸治疗前后弹性蛋白酶、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变化,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判定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对于正畸治疗的美观、固位、稳定性均满意。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PD、BOP、AL都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也低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值都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也低于治疗后1个月(P<0.05)。Spearman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变化差值与PD、BOP、AL变化差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PD、BOP、AL变化差值作为影响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变化差值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龈沟液中弹性蛋白酶水平显著下降,与患者的病情变化显著相关,也是反映与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羊草与大针茅根系构型对水分梯度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雅静  曹明  李政海  郭鹏  张靖  秦洁 《生态学报》2019,39(3):1063-1070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与大针茅(Stipa grandis)是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两大建群种,也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优良牧草。选取锡林郭勒草原以大针茅和羊草为优势种的围封草场为研究样地,通过原状土柱移栽,进行了两年的水分梯度控制实验(150、300、450、600 mm),分别模拟当地年降雨量由干旱年到是湿润年的变化情况,分析比较羊草种群和大针茅种群地上高度和根系构型对水分梯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相比大针茅种群,羊草种群对水分梯度的响应更敏感,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羊草地上高度和根系直径显著增加,根系长度和根系深度显著减少;而大针茅的地上高度和根系特征各项指标均没有显出与水分梯度的相关性,显然大针茅比羊草更能适应干旱生境。在干旱条件(模拟年降雨量150 mm处理)下,大针茅种群地上高度达到峰值,生长状况良好;羊草种群则采用地上个体小型化,地下主根变细,分叉,向土壤深层扩展的生长策略。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化的气候将导致大针茅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增加,反之羊草种群则会随着气候湿润化而占据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