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91.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以云南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 Lose.)未木质化的茎和嫩叶为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系.培养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抗橙色青霉(Penicillium avellaneum UC-4376)生长的生物活性.对培养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2,3-diacetoxyl maytenusone (1)、角鲨烯 (squalene,2)、β-谷甾醇 (β-sitosterol,3)、2′,3′,4′-triacetylsitoindoside Ⅰ (4)、salaspermic acid (5)、美登酮酸 (maytenonic acid,6)、2α-羟基美登酮酸(2α-hydroxy-maytenonic acid,7)、6,11,12-trihydroxy-8,11,13-abietrien-7-one (8)和11,12-dihydroxy-8,11,13-abietrien-7-one (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通过2D NMR对化合物5-7的NMR数据进行了全指定,并修正了化合物5和6的部分碳谱数据指定.  相似文献   
192.
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探讨了重庆市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分形特征。桫椤种群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各不相同,与生境密切相关。在6个不同植物群落中,桫椤种群的计盒维数大小依次为黄牛奶树淡竹叶>黄杞水麻>盐肤木腹水草>血桐芒>白栎扁穗莎草>毛叶木姜子火炭木。计盒维数定量地反映了该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随机型的桫椤种群对空间占有能力比聚集型的低。  相似文献   
193.
印度獐牙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tayita Buch-Ha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印度獐牙菜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经计算机质谱谱库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用已知烃类进行标定,共确定了其中63种化合物,所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全挥发油的81.36%;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印度獐牙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9.54%)、4-(苯甲基)哌啶(11.72%)、油酸乙酯(7.82%)、丁基化羟基甲苯(6.70%)、亚油酸乙酯(5.80%)、丁二酸二乙酯(3.21%)、3a,6a-二氢-2(3H,4H)环戊二烯并[b]呋喃酮(2.13%)等。  相似文献   
194.
阳桃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阳桃(Averrhoa carambola),别名杨桃、五敛子、三廉子. 2材料类别无菌胚乳. 3培养条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1)MS 2,4-D 2.0 mg·L-1(单位下同) 6-BA 0.2;(2)MS 2,4-D 3.0 6-BA 0.1.诱导分化培养基:(3)MS ZT 3.0 NAA 0.2:(4)MS ZT 1.0 NAA 0.2:(5)MS ZT 5.0 NAA 0.2.生根培养基:(6)1/2 MS IBA 0.2 IAA 0.1.  相似文献   
195.
秋水仙素诱导牛蒡多倍体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用种子处理法,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获得了牛蒡的同源四倍体(2n=4x=72),同时还得到了一些八倍体(2n=8x=144)和非整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96.
中国苹果属植物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对原产我国的22种37个类型的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进行 了观察,发现它们有2n=34、51、68三种类型,多倍体种占41%,其中以三倍体种类居多,沧江海棠、西蜀海棠、尖嘴林檎、昭觉红花的染色体数以及花红中的四倍体类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7.
【目的】为深入研究红斑丹毒丝菌的免疫保护性抗原及其致病机制,采用免疫蛋白组学技术鉴定红斑丹毒丝菌的免疫原性蛋白。【方法】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红斑丹毒丝菌C43065株的NaOH提取抗原,用兔抗NaOH提取抗原抗血清经Western blot检测免疫原性蛋白,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鉴定蛋白种类,并对部分免疫原性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从C43065株NaOH提取抗原中鉴定出9个免疫原性蛋白,分别为Spa A、伴侣蛋白GroEL、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50S核糖体蛋白L1、30S核糖体蛋白S4。其中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已被证实与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脑膜炎奈瑟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相关。C43065株伴侣蛋白GroEL、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编码基因大小分别为1614、1296、1260、1005和867 bp,与已公布的红斑丹毒丝菌Fujisawa株相应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8%。【结论】本文所鉴定的9个免疫原性蛋白,为进一步开展红斑丹毒丝菌保护性抗原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8.
摘要 目的:探究miR-20a与CCND1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作用关系,以及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分子机制。方法:分别收集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皮肤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皮肤组织,采用qRT-PCR分析组织中miR-20a和CCND1基因表达水平。为探究miR-20a对CSCC细胞的影响,将SCL-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转染)、miR-NC组(转染miR-NC)和miR-20a mimics组(转染miR-20a mimics);为探究CCND1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将SCL-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转染)、si-NC组(转染si-NC)和si-CCND1组(转染si-CCND1);为探究miR-20a与CCND1间的作用关系及对CSCC细胞的影响,将SCL-1细胞分为miR-NC组(转染miR-NC)、miR-20a mimics组(转染miR-20a mimics)、mimics+pcDNA组(共转染miR-20a mimics和pcDNA)和mimics+CCND1组(共转染miR-20a mimics和pcDNA-CCND1)。采用Western blot分析p-AKT、AKT、p-PI3K、PI3K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Transwell分析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miR-20a与CCND1的靶向关系。结果:CSCC癌组织和SCL-1中miR-20a均低表达,CCND1高表达。与对照组和miR-NC组比较,miR-20a mimics组SCL-1细胞增殖水平以及侵袭和迁移数量均降低(P<0.05),SCL-1细胞凋亡水平升高(P<0.05),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TargetScanHuman数据库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20a与CCND1存在靶向作用关系。与对照组和si-NC组比较,si-CCND1组SCL-1细胞中CCND1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均降低(P<0.01)。与miR-20a mimics组或mimics+pcDNA组比较,mimics+CCND1组SCL-1细胞增殖水平以及侵袭和迁移数量均升高(P<0.05),SCL-1细胞凋亡水平降低(P<0.05),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过表达miR-20a可能通过靶向抑制CCND1的表达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CS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促进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9.
200.
茶树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黔、滇、川、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Kuntze 9个类型的核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9个茶树类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乔木大叶类的贵州大叶茶,云南大叶茶及云南腾冲大叶茶,其核型均为”2A”型。 第二类属于灌木或小乔木类,以中小叶为主,少数为大叶的黔湄419,黔湄502雅安大叶茶,福鼎大白茶,川茶及黔湄101,核型属”2A”和”2B”,不对称性略高于第一类,为较进化的核型。从核型资料支持将茶C.sinensis分为两个亚种,同时也赞同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茶树起源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