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陈静  武丙琳  鲁庆彬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719-3726
动物个体行为的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它们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上.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杭州野生动物园,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群圈养阿拉伯狒狒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在活动时间分配中,主要活动(频次百分率≥5%)包括休息(42.5%)、游动(16.2%)、玩耍(10.0%)、摄食(9.8%)、理毛(9.4%)和观望(7.3%);频次百分率低于5%的称为次要活动,共4.8%.2)阿拉伯狒狒的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摄食和观望时间增加,玩耍和理毛时间减少,但休息和游动行为没有显著季节差异.3)阿拉伯狒狒通常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出现摄食高峰,并随着气温逐渐转冷,摄食活动逐渐增加,出现3个摄食高峰;这可能是动物在寒冷季节为抵御寒冷而采取的补充能量的一种策略.4)在温暖季节,阿拉伯狒狒只有中午一个休息高峰和一个理毛高峰,更多时间用于游动和玩耍,表现为多峰特征;在寒冷的冬季,休息行为也体现了多峰特征,但其游动、玩耍和张望时间节律并不与温暖季节有明显差异.因此,杭州地区圈养阿拉伯狒狒的冬季日活动节律与许多灵长类(如黑冠长臂猿、维氏冕狐猴和绒毛猴等)不一样,采取摄食增加能量,而非休息减少能量消耗的策略.总之,阿拉伯狒狒的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其活动节律具有季节性差异,这些可能是阿拉伯狒狒适应于圈养环境特有的食物资源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岷山黑熊生境选择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鲁庆彬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3,23(2):98-103
1998 年3 月末至9 月, 作者在岷山山系对黑熊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设置了40 个20 ×20 m2样方和15 个生态因子, 以此为基准进行了定量分析。黑熊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 黑熊喜欢选择向阳、坡度较大、避风性适中、郁闭度在30 %~50 %之间的山嵴或山坡面, 选择乔木密度和灌木密度适中、倒木密度和树桩密度较小的生境, 其他如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倒木距离和树桩距离以适中为准。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5 种, 依次为: 食物丰富度因子(包括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 、干扰因子(包括倒木密度、树桩密度、倒木距离和树桩距离) 、地形因子(包括郁闭度、地理性和坡位) 、气候因子(包括避风性和坡向) 和海拔因子。其最适生境状况为: 乔木密度为1 226~1 625根/ hm2, 灌木密度为1 425~1 976 根/ hm2, 倒木密度为120~240 根/ hm2 , 树桩密度为110~230 根/ hm2 , 郁闭度为3519 %~4315 % , 地理性为0.6~0.7 (山坡面) , 坡位为0.5~0.7 (中坡位) , 避风性为0.4~0.7 (适中) , 坡向为49.8°~153°(东坡) , 海拔高度为1 993~2 276 m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 。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石渠县藏原羚秋季取食行为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 0 3年 8~ 10月 ,用固定观察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石渠县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设置 4 0个 2 0m× 2 0m的样地 ,测量藏原羚的 13个取食生境因子。利用单个样本的Kolmogorov Smirnovtest检验 ,呈正态分布的用参数检验 ,否则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 :(1)藏原羚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取食 ,集群大小为 6 8头 (n =4 9) ,最大群为 34头 ;雄性群具有小集群的倾向 (即除存在独雄外 ,2~ 3头一群的群体数占 33 33% ,n =9) ,母子群也以小集群为主 ,两母子为一群的集群占 5 3% (n =15 ) ,但是没有发现<4头的雌性群。 (2 )藏原羚的取食时间以晨昏为主 ,取食高峰在早晨 (8:0 0~ 9:0 0 )和傍晚 (17:0 0~ 18:0 0 ) ,两者各占该时间段全部活动的 5 4 %以上。 (3)藏原羚更喜欢选择蒿草属、火绒草属和棘豆属中数种营养高的植物为食 ,比例高达 80 %以上。 (4) 13个生境因子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前 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 71% ,能够反映藏原羚主要的取食生境特征 ;影响藏原羚取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植物营养度 (特定的植被类型和中等的植被高度 )、干扰度 (隐蔽条件好、人为和动物干扰小 )、水源 (离水源较近和避风性良好 )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2005 年11 月5 日至2006 年1 月21 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 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了它们的生境选择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们也表现出生境选择的一些差异,小麂选择乔木密度适中、灌丛密度大和郁闭度适中的生境,而野猪选择乔木密度小的生境,随机地使用各类灌丛密度和郁闭度的生境。小麂还选择北坡、离水源距离较远的生境,野猪只是随机地使用不同的坡向和离水源距离的生境。分析两者共存的机制,我们发现小麂采取隐藏策略而野猪采取逃跑策略来避敌和利用资源,即它们之间存在与反捕食策略相关的生境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属(Myospalax)(Norris et al.,2004),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东部地区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对林业幼苗也有一定的损伤,同时亦是水土保持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江廷安等,1996).作为地下掘土类食草动物,由于地下积水和空气不流通,甘肃鼢鼠经受着食物匮乏等的环境压力,很可能促使甘肃鼢鼠身体结构向有利于适应洞道系统的方向变化,导致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16.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2004,24(3):193-199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3%)、雌性群(33.3%)和母子群(23.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