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4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究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变栖克雷伯氏菌DX120E回接甘蔗后的固氮能力和促生效应,以甘蔗品种B8和GT21的无菌组培苗为材料,采用根部接种的方法,研究固氮菌DX120E在甘蔗体内的定殖数量及其对甘蔗组培苗植株生长、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硝态氮含量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固氮菌DX120E能在甘蔗根和地上部分组织内生存和定殖;接种固氮菌DX120E可以有效促进甘蔗植株生长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显著提高甘蔗植株体内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体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加硝态氮含量.表明变栖克雷伯氏菌DX120E对甘蔗具有明显的促生效应,在生物固氮肥开发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对对叶百部化学成分HPLC行为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尝试了一种新的HPLC测定方法,全面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及pH值变化对百部生物碱及非生物碱HPLC行为的影响,并首次应用pH梯度洗脱HPLC色谱法进行不同产地对叶百部非生物碱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流动相组成及pH值变化对对叶百部化学成分HPLC行为有较大影响,尤其是pH值对生物碱色谱峰峰形及非生物碱色谱峰保留时间影响更大。HPLC图谱显示不同产地对叶百部生物碱成分差异显著,非生物碱成分相似度较高。同时发现,本文所应用pH梯度洗脱HPLC色谱法在实现较好色谱峰分离基础上,有效抑制基线漂移。  相似文献   
993.
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品种粉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用陕西省关中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20个小麦品种(品系)在12个试点1996~1997、1997~1998两年度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品种、环境及品种×环境互作(GEI)对粉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与环境对所有粉质参数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但由品种决定的粉质参数的变异程度远大于环境引起的变异。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与评价值影响较大,而对吸水率影响较小。品种稳定性分析的回归系数(b值)表明基因型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每一粉质参数指标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平均稳定性,只有1至2个品种稳定性显著较好或较差。  相似文献   
994.
氮、磷对丹参根系生长及总丹参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对丹参生育期、器官发生与生长、干物质积累、养分含量及总丹参酮累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养分施入量为1:1时产量最高,对试验盆栽该配比处理的产量是对照的1.8倍,对大田试验该配比高肥区产量高出低肥区2.5倍,高出中肥区2.25倍。移栽时用做基肥的氮肥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产量。氮磷养分施入量最佳配比为1:1。  相似文献   
995.
番荔枝内酯抑制线粒体复合物Ⅰ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荔枝内酯是对线粒体复合物Ⅰ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天然产物,它是一条以含末端γ-内酯环及四氢呋喃环为主要结构特征的长烷基链化合物。本文简述了番荔枝内酯抑制线粒体复合物Ⅰ的动力学特征和构效关系以及作为抗癌药物与杀虫剂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6.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原始林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贵州省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林森林群落2007年9月-2008年8月的降水进行定位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林外雨、林内雨、树干流和溪流水中,除了Na+之外,pH值与大部分的养分元素的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与早春浓度较高,夏季浓度较低。这与各季节的降雨量不同而导致浓度稀释或者浓缩有关。(2)大气降雨通过林冠的过程中,养分元素的浓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林内雨与树干流中的浓度基本高于大气降雨;养分元素变化中,浓度差异较大的元素是K+、Mg2+和Ca2+,K+在林内雨和树干流的浓度分别是大气降雨的14倍和21倍;Mg2+浓度分别为大气降雨的12倍和9倍;Ca2+浓度分别为大气降雨的4倍和3倍,这与大气降雨通过林冠,与树体的养分交换以及树体养分的溶脱有关。(3)通过林内雨,树干流输入样地较多的养分元素是K+和Ca2+,分别是35.8kg.hm-.2a-1和31.5kg.hm-.2a-1;通过溪流水输出的元素中,较多的是Ca2+和Mg2+,分别是-547.4kg.hm-.2a-1和-144.5kg.hm-.2a-1;其次是SO24-,而Na++K++NH4+-N总量不足阳离子总量的1%,Cl-+NO3-总量不足阴离子总量的1%。这可能与母岩风化是碳酸岩类岩石风化有关。(4)年养分的垂直移动量特征显示,土壤0cm到土壤5cm的养分元素量变化较明显,无机态N量的变化可能跟微生物的氮固定、无机化或者植被的吸收有关。(5)研究地的年间养分元素量收支分别为N2.9kg.hm-.2a-1;K25.2kg.hm-.2a-1;Ca-547.4kg.hm-.2a-1;Mg-144.5kg.hm-.2a-1;Na-4.0kg.hm-.2a-1;Cl2.5kg.hm-.2a-1和SO24-S-5.9kg.hm-2.a-1。在年间养分的输入与输出中,无机态N跟K+显示正收支,Ca2+、Mg2+为负收支,而Na+、Cl-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997.
△8途径是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替代途径,△8-脂肪酸脱氢酶是该途径的关键酶之一.根据已报道的△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从小眼虫藻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得到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结构基因长1 266 bp,编码421个氨基酸;该基因没有内含子,比已经报道的△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长6bp,并且N末端序列也有所不同.利用酿酒酵母的载体pYES2.0构建△8-脂肪酸脱氢酶表达载体pYEFD,并转化到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菌株INVSc1中,在选择培养基中筛选得到酿酒酵母转化菌株YD8.YD8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添加外源底物二十碳二烯酸和二十碳三烯酸并诱导基因表达.脂肪酸甲酯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小眼虫藻△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将二十碳二烯酸和二十碳三烯酸分别转化成二高-γ-亚麻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其底物转化率分别达到了31.2%和46.3%.  相似文献   
998.
报道了中国兰科新记录种——革叶石豆兰,它的主要特征是:无假鳞茎;叶小,出自根状茎的节上;总状花序短缩呈球形,具8-15朵密生的小花;花淡黄绿色,花瓣极小,唇瓣肉质,舌状。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999.
达乌里胡枝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等化学方法对达乌里胡枝子70%乙醇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结果共得到10个化合物,用ESI-MS、1H-NMR和13C-NMR等技术对其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分别为:香叶木素(1)、山奈酚(2)、柽柳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表儿茶素(7)、三叶豆苷(8)、异荭草素(9)、芦丁(10).10种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达乌里胡枝子中分离得到.研究认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达乌里胡枝子的主要化学成分,也可能是其药理功效的基础物质.  相似文献   
1000.
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旗叶及叶鞘光合日变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室大棚中栽培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照)及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染色体组为ABDE_1)、'小偃693'(染色体组为ABDF_1)为材料,采用TPS-1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及FMS-2荧光仪测定了开花期旗叶和叶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揭示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旗叶及其叶鞘的光合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的旗叶和叶鞘光合作用均有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于上午11:00左右出现高峰,午间下降,下午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小偃693'叶片在上午时上升较快;气孔导度和荧光参数F_v/F_m、Fv/F_o、 Φ_(PS)Ⅱ、ETR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而NPQ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材料间表现为八倍体小偃麦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器官间表现为旗叶高于相应叶鞘,而'小偃693'的叶鞘和'中国春'叶片的相似.研究发现,八倍体小偃麦旗叶和叶鞘的光合效率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小偃693'的光合效率因其较高的光反应活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叶鞘的光合能力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