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达乌里胡枝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等化学方法对达乌里胡枝子70%乙醇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结果共得到10个化合物,用ESI-MS、1H-NMR和13C-NMR等技术对其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分别为:香叶木素(1)、山奈酚(2)、柽柳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表儿茶素(7)、三叶豆苷(8)、异荭草素(9)、芦丁(10).10种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达乌里胡枝子中分离得到.研究认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达乌里胡枝子的主要化学成分,也可能是其药理功效的基础物质.  相似文献   
97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结合标准谱库,对甘肃产灌木亚菊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90.49%,其中单萜、倍半萜类成分较多,这两类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42.39%和27.09%。含量居前三位的成分分别是1,7,7-三甲基-双环庚-2-酮(12.83%),桉叶油素(9.94%)和十氢-α,α,4α-三甲基-8-亚甲基-2-甲醇萘(6.46%)。  相似文献   
973.
千金子中非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千金子中分离得到6个非萜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金色酰胺醇酯(1)、蔓荆子黄酮(2)、青蒿亭(3)、胡萝卜苷(4)、对羟基苯甲酸(5)、秦皮乙素(6).其中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千金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74.
从得自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一株白粉寄生菌(Ampelomyces sp.)SC0307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7个酚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苯甲醇(1)、对羟基苯甲酸(2)、2,5-二羟基苯甲酸(3)、3,4-二羟基苯甲酸(4)、苯乙酸(5)、3,4-二甲氧基肉桂酸(6)、3,4,5-三甲氧基肉佳酸(7).7个化合物均为从白粉寄生菌属真菌中首次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975.
黔南和黔中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亚热带黔南荔波和黔中开阳不同生态区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的异同.结果表明:荔波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有146科408属827种(变种),开阳有150科434属838种(变种),两地共有118科227属200种(变种).科水平上的科与种所占比例呈左型偏态分布,属水平上的属所占比例呈双曲线分布、种所占比例呈左型偏态分布,这反映了两区生态环境和森林起源的异质性.两区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变化呈左型偏态分布、共有属呈双曲线分布,均是热带分布高于温带分布,荔波的热带分布属比例较高、开阳的温带分布属较高,这是两地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水热条件差异所致.两区维管束植物的科和属的平均种数均小于贵州和中国植被,单种科与属的比例较高,这反映了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孑遗性.  相似文献   
976.
田俊霞  魏丽萍  何念鹏  徐丽  陈智  侯继华 《生态学报》2018,38(23):8383-8391
自然界中,森林植物叶片的生长随树冠高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然而,有关叶片性状随着树冠垂直高度增加的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叶片对光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以及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有必要深入探讨叶片性状与冠层高度的定量关系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以中国广泛分布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选取8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白桦、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色木槭、千金榆、核桃楸和红松),通过测定这些物种9个冠层高度的叶片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氮含量(N)、叶片磷含量(P)、氮磷比(N∶P)和叶绿素含量(Chl)等属性,探讨了针阔混交林叶片性状的差异以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揭示叶片性状随树冠垂直高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温带针阔混交林内优势树种的部分叶片性状在不同冠层高度之间差异显著。2)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SLA、LDMC、N、P、N∶P和Chl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阔叶树种SLA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有树种的LDMC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树种的N、P、N∶P和Chl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对于温带针阔混交林冠层中,SLA与N、P、N∶P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SLA伴随着高的N、P、N∶P,表明植物通过SLA与N、P等性状的协同来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或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探讨温带针阔混交林叶片性状随冠层高度的变化规律,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树木对光、热和水资源竞争的适应机制,以及植物叶片的资源利用和分配策略,不仅拓展了传统性状研究的范畴,其相关研究结论也有助于树木生长模型的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977.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生物工程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微生物学”以中文授课为主,但随着“双一流”建设等教改政策的推进及学生求学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全英文“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已势在必行。华东理工大学自2016年即开始“微生物学”全英文授课,并在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微生物学”全英文课程开设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也领先于同年级其他同学,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78.
高等植物成花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传平  刘桂丰  魏志刚 《遗传》2002,24(3):379-384
高等植物的成花可分为两个阶段:由茎顶端分生组织转变成花分生组织和花器官的形成。前者主要受成花计时基因的控制,而后一阶段主要由植物的同源(异型)框基因调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成花调控基因的研究,并着重对第一阶段成花基因的功能、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和特点进行了总结。 Abstract:Plant flow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from stem apex meristem tissue into flower meristem tissue and floral apparatus.The flower time genes control the flower development and the homologous genes control flower apparatus identify.This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studies on plant flower and emphasizes on the first phase flower control genes,theirs interaction and function,characteristic of the homologous genes.  相似文献   
979.
尽管ω-转氨酶被认为是手性胺合成中极具工业潜力的生物催化剂,但是由于受限于酶的热不稳定及不利的反应平衡,能直接适用于工业的野生酶极少。为了发现工业适应潜力的新型ω-转氨酶,文中设计了包括底物、序列、克隆、酶活、转化率及酶学的工业适应性选择流程,并对各筛选步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从土壤宏基因组中筛选出了一种来源于柄杆菌属的新型ω-转氨酶ATA-W12,以异丙胺为供体在1 mL反应体系中转化了85.84% 1-Boc-3-吡咯烷酮 (20 mmol/L) 和67.42% 1-Boc-3-哌啶酮 (20 mmol/L)。酶学筛选发现,ATA-W12在40 ℃孵育168 h活力维持不变;优选反应条件为pH 8.5、40 ℃;这些特征利于工业用理想氨基供体异丙胺的使用。笔者已采用ATA-W12实现了100 g/L光学纯(S)-(+)-1-Boc-3-氨基哌啶的50 mL实验室规模制备,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80.
莼菜冬芽越冬阶段叶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越冬阶段的莼菜冬芽叶片的超微结构和一些生理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莼菜冬芽叶虽处于冬季不利的低温条件下,但各细胞器的结构完整,并仍保持完善的生理功能,冬芽叶的结构和生理特征表明,莼菜冬芽可能不是像绝大多数的陆生植物那样以降低自身的代谢速率的方式来被动地越冬,而是通过积极的代谢活动形成主动的抗寒能力而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