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993.
细胞质膜是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 在肝功能的发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细胞质膜,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免疫印迹法检验膜的纯度. 结果显示, 与组织匀浆成分相比, 质膜富集了20倍, 线粒体的污染减少了约50%. 提取的蛋白质用二/一维凝胶电泳(2DE/1DE)分离、胰酶酶解、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鉴定, 或者提取的蛋白质直接进行溶液内酶解、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离子阱质谱(LC-LTQ)(鸟枪法)鉴定. 一共鉴定了547个非冗余蛋白质, 其中34%为质膜或质膜相关蛋白质. 优化和评估了质膜蛋白质组研究的方法, 且对鼠肝质膜蛋白质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4.
田俊霞  魏丽萍  何念鹏  徐丽  陈智  侯继华 《生态学报》2018,38(23):8383-8391
自然界中,森林植物叶片的生长随树冠高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然而,有关叶片性状随着树冠垂直高度增加的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叶片对光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以及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有必要深入探讨叶片性状与冠层高度的定量关系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以中国广泛分布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选取8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白桦、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色木槭、千金榆、核桃楸和红松),通过测定这些物种9个冠层高度的叶片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氮含量(N)、叶片磷含量(P)、氮磷比(N∶P)和叶绿素含量(Chl)等属性,探讨了针阔混交林叶片性状的差异以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揭示叶片性状随树冠垂直高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温带针阔混交林内优势树种的部分叶片性状在不同冠层高度之间差异显著。2)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SLA、LDMC、N、P、N∶P和Chl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阔叶树种SLA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有树种的LDMC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树种的N、P、N∶P和Chl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对于温带针阔混交林冠层中,SLA与N、P、N∶P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SLA伴随着高的N、P、N∶P,表明植物通过SLA与N、P等性状的协同来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或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探讨温带针阔混交林叶片性状随冠层高度的变化规律,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树木对光、热和水资源竞争的适应机制,以及植物叶片的资源利用和分配策略,不仅拓展了传统性状研究的范畴,其相关研究结论也有助于树木生长模型的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995.
2016年8月至12月,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9台红外相机(1台丢失,3台损坏),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11种兽类和16种鸟类,包括1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4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猕猴Macaca mulatt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其中,相对丰富度最高的兽类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RAI=15.22)、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RAI=9.58)、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RAI=1.46)、鼬獾(Melogale moschata)(RAI=1.04)、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RAI=0.57);相对丰富度最高的鸟类为紫啸鸫(Myiophoneus caeruleus)(RAI=3.79),白鹇(RAI=3.25),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RAI=0.45),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RAI=0.45)。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仙八色鸫、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灰翅鸫(Turdus boulboul)、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绿翅金鸠(Chalcophaps indica)、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 pyrrhotis)为保护区新记录。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白鹇和紫啸鸫为昼行性动物,帚尾豪猪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结果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茂兰保护区中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6.
工业酶制剂研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大工业领域,但中国作为用酶大国、产酶小国面临重大挑战,鉴于以化学催化为核心的基础物质加工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危机,酶工程与生物催化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应用高效、清洁的生物催化技术是实现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发酵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中以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杜邦-杰能科中国酶工程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特邀报告为基础整理编写而成,从自主酶库构建、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创制及产业化应用等角度概述当前酶工程与生物催化发展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997.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周边800 m范围为研究区,利用2005、2011、2017年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结合CA-Markov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加快了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农林用地为代表的低密度低收益的土地利用类型向居住用地等高密度高收益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2)通过对站点进行分类,发现站点类型的转变集中发生在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阶段,且站点类型逐渐向着特征型站点转变;(3)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站点周边交通设施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的面积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加,而三类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将继续缩减。对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分析发现,地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类型较为破碎,且部分地铁站点没有很好地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周边土地类型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最优化和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8.
运用循环流化技术,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1株具有单独降解秸秆能力的菌株GC,考察了该菌的生长特性及产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能力,验证了该菌对小麦秸秆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菌为放线菌的左式链霉菌(Streptomyces drozdowiczii);可在LB等基础培养基中快速繁殖;纤维素内切酶活和滤纸酶活分别可达67.57 U/mL和19.69 U/mL,并且具备木质素降解能力;该菌单独处理小麦秸秆20 d的秸秆失重率为11.52%;处理产物含多种石油烃、有机醇和植物甾醇等,表明该菌在秸秆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也被称为"超级真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人体病原真菌新物种,临床分离株通常具有多重耐药和高致死率等特征。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耳念珠菌之后,其感染病例在多个国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报道的病例分布在全球五大洲27个国家,包括中国。耳念珠菌感染给临床诊断和防控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该菌临床分离菌株的生物学、遗传变异分化及耐药特征等方面入手,围绕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特征、毒性因子和耐药性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取得的相关进展,并探讨了我国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拓宽黄淮海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加快欧美优异种质的融入与利用,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20份来自美国和塞尔维亚及2份中国的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9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115个等位位点,平均3.9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为0.50,较好地揭示了自交系间的遗传多样性;观测杂合度(Ho)仅为0.03,表明参试自交系遗传稳定、纯合度高;美国SS、美国NSS、塞尔维亚和中国骨干自交系4个群之间相比,美国NSS群的等位位点数(3.55)、Shannon信息指数(0.93)最高,而塞尔维亚群的有效等位位点数(2.37)最高,表明美国NSS和塞尔维亚自交系群比其他两个群遗传多样性高;4个自交系群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403~0.4695之间,美国NSS群与美国SS群、塞尔维亚群之间较小(0.1419,0.1403),与中国骨干自交系群之间最大(0.4695),4个群的遗传一致度介于0.6253~0.8691之间,美国NSS群与美国SS、塞尔维亚两个群之间的遗传一致度较高,表明美国与塞尔维亚自交系之间基因交流频繁,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将122份玉米自交系分为9大主要类群,美国SS种质、NSS种质自交系被明显的区分开,并且SS种质被分为2个主要类群(Ⅰ和Ⅸ),NSS种质被分为6个主要类群(Ⅱ-Ⅶ),来自塞尔维亚的材料分散在美国NSS种质类群。本研究结果为来自欧美的自交系在玉米育种中合理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