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青藏公路运营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行为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藏野驴对青藏公路形成了回避,其在距路基1 001~2 000和2 001~3 000 m区域内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0~500 m的区域(P<0.05);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藏原羚的行为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尤其是对藏羚羊,其在距路基0~500 m区域内的行为活动与距路基2000 m之外的区域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因其群体数量大,个体通过公路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很长的车辆行驶间隔才能通过公路,故受车辆运输的干扰最大,无法顺利通过公路.研究还发现,在白天的不同时间段,藏羚羊、藏原羚在公路附近的数量分布与各时间段内的车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有利于其穿越公路,说明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局部环境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建立开顶式增温小室模拟全球变暖的实验, 对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实验增温样地及其对照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进行调查, 旨在研究局部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在冬季, 实验增温草甸样地和灌丛样地内根田鼠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对照( P < 0.05) ; 实验增温灌丛样地与对照间性比的差异不显著( P > 0.05) ; 增温样地和对照之间、不同植被类型的增温样地之间、对照样地之间, 根田鼠留存率、平均体重及年龄结构的差异均不显著( P > 0.05) ; 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单方向迁移的记录。总之, 局部环境增温导致实验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密度明显上升, 而其性比、存活率、种群平均体重以及年龄结构无明显变化; 在冬季, 根田鼠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扩散或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栖息地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栖息地破碎引起的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能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 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样方法定量分析京杭运河邵伯至高邮段狗獾栖息地破碎化程度, 确定不同斑块的面积、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以及栖息地质量对斑块中狗獾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个斑块内狗獾的洞口数、粪堆数与该斑块的面积显著的正相关(r=0.961, P=0.039; r=0.999, P=0.023), 但与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栖息地的质量也会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人类干扰和与栖息地的郁闭性显著的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以上结果说明, 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对狗獾的数量分布还没有造成显著的直接影响, 但会间接降低栖息地的质量, 进而影响狗獾的生存。  相似文献   
34.
芨芨草群落是青藏铁路沿线一类重要的温性草原植被类型,对青藏铁路两侧及其四周的水土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海晏县附近的芨芨草草原的空间分布特征、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芨芨草群落由芨芨草斑块和针茅斑块镶嵌而成,两类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间大小变化幅度等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芨芨草斑块大小在样线上所占的比例比针茅斑块为小,且有随远离铁路而减小的趋势,而物种丰富度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芨芨草斑块的盖度和单位面积上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针茅斑块。斑块的大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芨芨草群落的退化状况。人为活动往往会加剧芨芨草群落的斑块片段化。针对芨芨草群落的特征和现状,建议加强对这些区域内人为活动的限制力度以减少对芨芨草群落的干扰。  相似文献   
35.
华咏乐  谢燕锦  殷宝法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22,42(21):8618-8627
放牧活动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绵羊和小型啮齿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大型野外围栏内布氏田鼠和绵羊在6—9月份的食谱组成,确定两种草食动物食性选择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从食物利用途径揭示放牧活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共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围栏中共有23种植物,其中糙隐子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刺藜是围栏中的优势植物;布氏田鼠共取食10种植物,绵羊共取食8种植物,禾本植物为两种动物的主要采食植物。布氏田鼠和绵羊的喜食植物种类都存在季节性变化;除7月外,两种动物的食物多样性与围栏植物多样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动物的食性选择受植物资源变化的影响。布氏田鼠和绵羊具有很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除8月(0.691)外,6、7、9月份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均高于0.9,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食物竞争;放牧活动极显著地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数量减少;放牧处理下布氏田鼠的喜食植物的物种数和营养生态位宽度(除9月)增加,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质量...  相似文献   
36.
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定性、定量地对16中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的行为基本没有变化,但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的不同。个中行为的时间的分配在24小时内及其在两个不同时期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每小时内动物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睡眠和休息、移动、取食、挖掘、相互接触。繁殖期,动物的活动时间增加,表现为挖掘活动和接触时间的加长,动物社会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高于非繁殖期。  相似文献   
37.
艾虎对不同猎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将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作为艾虎(Mustelaeversmanni)的猎物选择对象,研究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及艾虎捕杀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艾虎对三种猎物的搜寻时间和搜寻频次基本一致,在搜寻猎物的过程中并非已知洞道系统中所存在的食物信息,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捕食者;艾虎除了具有典型鼬科动物捕杀猎物的方法外,能够根据猎物的大小、活动性和反捕食能力采用不同的捕杀方法,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首先捕杀高原鼢鼠,其致死部位全部为头部,其次捕杀高原鼠兔,其致死部位除了头部外,明显增加了颈部的比例,最后捕杀根田鼠,其致死部位主要是头部和胸部;艾虎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追击根田鼠的时间最多,追击鼢鼠的时间最少,而用于捕杀根田鼠的时间最少,用于捕杀鼢鼠的时间最多,艾虎捕杀高原鼠兔后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其次为捕杀高原鼢鼠,而捕杀根田鼠后单位时间内活动的能量值最小。因此,在室内条件下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主要依赖于其本身处理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和猎物的反捕食行为,使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  相似文献   
38.
在室内条件下以室内繁殖褐家鼠(Rattus norregicus)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其分别暴露于猫尿液气味0d、1d、3d、6d、9d、18d后的FOS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讨生活环境对褐家鼠反捕食对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猫尿液气味暴露后室内繁殖褐家鼠下丘脑前区后部(AHP)、下丘脑腹内侧中央部分(VMHC)、杏仁核内侧核蚁背区(MeAD)、基底外侧杏仁核前部(BLA)区域内的FOS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而在性别间无明显的差异。Wistar大鼠在猫尿液气味暴露1d、3d、6d、9d后,其下丘脑(AHP、VMHC)和杏仁核(BLA)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暴露18d后的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又恢复到对照水平;Wistar大鼠在AHP和MeAD区域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有显著差异,而在VMHC和BLA区域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无性别间差异。持续暴露猫尿液气味后两种类型褐家鼠在AHP、VMHC、MeAD、BLA区域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的相对变化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生活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褐家鼠对捕食者气味的反应对策。  相似文献   
39.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 ,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的 5种行为进行观察 ,分析天敌动物气味增加与天敌动物数量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 ,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权衡能力及面对不同风险的行为决策。 2 0 0 1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8只 ,雌性成体2 5只 ,雄性幼体 35只和雌性幼体 4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4只 ,雌性成体 1 5只 ,雄性幼体 2 2只和雌性幼体 1 1只 ;2 0 0 2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7只 ,雌性成体 1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8只 ,雌性成体 1 5只。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赤狐的气味后 ,高原鼠兔通过改变行为策略以适应捕食风险的增加。当气味源刚放入后 ,与对照样方比较 ,高原鼠兔明显增加了观察和鸣叫的频次 ,相应减少了取食的频次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原鼠兔并未对气味产生适应性。当天敌动物的数量增加后 ,赤狐气味的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较小 ,在捕食风险超出高原鼠兔的耐受范围时 ,高原鼠兔扩散。同时 ,高原鼠兔的行为在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雌雄个体、成幼体均采用相同的行为策略减小捕食风险。以上结果表明 :捕食风险明显影响高原鼠兔的行为 ,高原鼠兔能够权衡捕食  相似文献   
40.
青藏铁路、公路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殷宝法  淮虎银  张镱锂  周乐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06,26(12):3917-3923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不冻泉保护站(35°17′N;93°16′E)至五道梁(35°13′N;93°04′E)一带调查青藏公路的运营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上所建立的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增加了青藏公路的交通运输量,青藏公路在铁路修建期间会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的活动产生部分影响。同时,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产生的影响,如公路两侧动物的活动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车流量较少的时段、动物可以利用野生动物通道来通过青藏铁路等。藏野驴、藏羚羊与藏原羚均可利用通道穿越铁路,而藏羚羊对通道的利用频次和通道到公路的距离显著的正相关(p<0.5),大多数的动物通道因其高度、宽度和到公路的距离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被动物利用。总的看来,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适应青藏铁路修建对该地区的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