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545篇
  16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晋东北地区寒武系微生物岩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位于华北地区中北部的晋东北地区,是我国华北型寒武系沉积的典型地区之一,微生物岩在地层中十分发育。根据微生物岩的宏观构造、内部结构、底栖微生物群落及其与沉积物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特点,可将该区微生物岩分为五种类型:1.叠层石,2.核形石,3.树枝石,4.凝块石,5.隐生石。通过对各类微生物岩与沉积环境及底栖微生物群落关系的分析,认为:微生物岩的宏观特征受底栖微生物群落的种属及其与沉积物的作用方式所联合控制。根据本区的研究资料,微生物岩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2.
黄芩组织培养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黄芩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组织培养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和秋水仙素,或者把带有绿色芽点的黄芩愈伤组织经0.2%秋水仙素溶液浸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培养,均可诱发黄芩多倍体的产生,但以后效果较好,诱导率可达40.0%,通过试管苗根尖染色体显微观察,鉴定出50多个黄芩同源四倍体,为今后优良品种的选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究SLE的发病机制,通过测定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浆中的IL-17以及IL-23的表达水平,研究SLE患者体内的IL-17以及IL-23水平是否异常,并探讨其在SLE疾病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有望为SLE患者的治疗在细胞因子方面提供方向.方法:SLE组33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IL-17、IL-23的水平,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按照SLE患者疾病活动度、有无狼疮肾炎和抗ds-DNA阳性与否以及补体水平进行分组.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浆中的IL-17以及IL-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SLE非活动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狼疮肾炎组和非狼疮肾炎组患者血浆中的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IL-17和IL-23的水平在肾炎组和非肾炎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抗ds-DN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IL-17和IL-23水平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补体C3、C4水平高值组与正常组间IL-17和IL-23水平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IL-17和IL-23表达水平在SLE患者活动期血浆中表达有明显增高,提示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SLE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疾病的活动度有密切的关系.是否有肾脏损害以及抗ds-DNA抗体阳性与否、补体水平的高低与否可能对SLE患者血浆中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影响较小.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在SLE的细胞因子治疗方面有进一步突破,进一步明确SLE的发病机制,为SLE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相似文献   
74.
探索林褥层可溶性有机质在火后随恢复时间的变化特征,能够更全面地认知林褥层在火顶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认知火干扰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持久影响的机制。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和苔藓层)为对象,使用水浸提法提取其可溶性有机质(DOM),测定其在未过火和火后各时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可溶性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参数和荧光光谱参数等指标,分析比较林褥层在各时期相同指标间的差异。火干扰导致未分解层DOC含量、半分解层和苔藓层的紫外-可见吸光度、HIXb、苔藓层a(355)在恢复初期和恢复中期持续下降,在恢复后期回升。未分解层a(355)、紫外-可见吸光度、SUVA254、HIXb、半分解层DOC含量在恢复初期下降,在恢复中期和后期持续回升。苔藓层DOC含量在恢复中期下降,在恢复后期回升。半分解层SUVA254在恢复初期显著升高,在恢复中期回落。未分解层SUVA280在恢复初期和中期持续升高,在恢复后期回落,半分解层...  相似文献   
75.
水杨酸和阿斯匹林对小麦盐害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盐胁迫条件下水杨酸和阿斯匹林能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降低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盐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细胞保护酶的活性,减少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的积累,降低根系Na^+和提高根系K^+的向上运输选择性。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缓解盐胁迫对小麦的伤害,提高其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6.
为探究苯丙氨酸、酪氨酸和酪胺3种前体物对石蒜悬浮细胞系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通过向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3种前体物,以及同时添加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考察其对细胞生长量及细胞中生物碱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氨酸对细胞的生长和生物碱的积累影响不明显;酪氨酸和酪胺作用显著:添加200μmol/L酪氨酸,细胞中生物碱的含量是对照组的2.56倍,其中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含量为3.77 mg/g和4.46 mg/g,分别是对照组的6.61倍和6.97倍;添加200μmol/L酪胺,细胞中生物碱含量是对照组的2.63倍,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含量为4.45 mg/g和5.14 mg/g分别是对照组的9.08倍和9.18倍;在200μmol/L酪氨酸的基础上添加苯丙氨酸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表明添加酪氨酸和酪胺对细胞生长及生物碱生物合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为下一步的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诱导实验中,将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作用于不同培养时间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摸索5-氮胞苷的最佳诱导时机和浓度,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培养扩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BrdU标记后,自体移植于正常心肌内,分别通过BrdU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体外诱导实验中,5-氮胞苷的诱导作用以10μmol/L的浓度对传代细胞进行两次诱导,效果最好,不仅能诱导出表达心肌特异蛋白的心肌样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在体外能够自发搏动.体内诱导实验中,移植的细胞在正常心肌微环境中能够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化学诱导和体内心肌微环境诱导时均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可用于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  相似文献   
78.
由于多孔炭分子筛膜具有均布的孔隙结构和较强的渗透通量,使其在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对多孔炭分子筛膜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其可以根据分子筛分机理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特别对于分子直径较小气体的分离系数较高,在废水处理、气体分离、氢气回收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9.
最近,读到Hames和Hooper(2004)主编的《PhotosynthesisBiochemistry》一书。此书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表达自然易懂,被定为精要速览系列中的一本介绍生化基础知识的外文图书。书中光合作用一章,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概念。  相似文献   
80.
放射性脑损伤是颅脑放射治疗后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元凋亡、血脑屏障损伤、突触功能受损等多种机制可能与放射性脑损伤相关。我国传统中医药在各类脑损伤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针刺干预在临床各类脑损伤康复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电针作为一种新针刺疗法,具有可控性强、刺激均匀持久等特点,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本文就电针对放射性脑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电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