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74个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20.18 kg C/m2)高于温带草原(9.23 kg C/m2).土壤理化生物学因子对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SOC含量(10 cm)变化的贡献分别是87.84%和75.00%.其中,土壤总氮含量和根系对高寒草原SOC含量变化的贡献均大于对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相应贡献.土壤水分是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SOC含量变化的贡献达33.27%.高寒草原土壤C/N比显著高于温带草原土壤的相应值,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较高的SOC含量是由于较低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932.
绵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与控制绵羊抗病性和易感性紧密连锁的基因簇.为了深入了解该类基因的组成与结构,利用中国美利奴绵羊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文库MHC区段克隆222G 18,经BsaJ Ⅰ酶切后制备α-32p放射性探针,通过噬菌斑原住杂交技术筛选中国美利奴绵羊cDNA文库,经过两轮杂交筛选,获得12个cDNA阳性克隆,经测序、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获得7条与免疫相关的序列,其中3条具有完整的编码序列.利用SIM4软件将7条序列定位到BAC克隆上,结果显示绵羊MHC区段的表达序列多为断裂基因且跨度很大,可能是形成其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3.
基因枪法获得转cry1Ac基因甘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定向克隆原则,以pGreenⅡ0229为载体骨架,cry1Ac为目的基因,bar为筛选标记基因,构建了大小为8602 bp的植物表达载体pUBCG0229-cry1Ac。酶切结果表明,构建的载体pUBCG0229-cry1Ac结构完全正确。用基因枪轰击法将pUBCG0229-cry1Ac质粒DNA转化甘蔗(Saccharum Complex)品种福农95-1702和桂糖94-119的胚性愈伤组织,使用PPT(phosphinothricin)对轰击后的材料进行继代、分化和生根筛选,移栽成活后使用Basta溶液喷洒进行初步筛选,共获得86株抗性植株,通过PCR检测、Dot-Southern检测及PCR产物测序,证明已将cry1Ac基因整合到其中22株甘蔗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34.
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机制:LDL-C代谢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同时与大鼠进行比较,阐明模型特点及优势。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方法,观察豚鼠和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情况。HE染色法分析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膜炎性细胞浸润和内膜表层斑块的形成情况;酶法检测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LDL-R 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膜CD3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豚鼠模型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聚集增加,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斑块,而大鼠模型组未出现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机制研究表明豚鼠较大鼠易于诱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原因主要在于豚鼠血清Ox-LDL水平明显升高,肝脏LDL-R mRNA表达下调,动脉内膜CD36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等。结论与大鼠不同,经高脂饲料诱导10周后,豚鼠可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机制主要在于LDL-C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935.
赵成章  周伟  王科明  石福习  高福元 《生态学报》2011,31(12):3384-3390
蝗虫与植物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能够反映蝗虫对生境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关系。2009年6-8月在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采用DCA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CCA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方法,研究了草地蝗虫种类组成、蝗虫群落分类、优势植物与蝗虫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的13种蝗虫分为6个类群,不同群组间蝗虫的种类数、食性和栖境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同组内的蝗虫在发生时间、生活型和营养生态位上不重叠;蝗虫的多度与优势植物盖度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显著相关和不相关的复杂关系,植物对蝗虫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为蝗虫提供适宜的栖息地而不完全是食物资源,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对蝗虫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蝗虫分布格局受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蝗虫与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蝗虫灾害发生与防治提供可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36.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季N、P循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帆  隋鹏  陈源泉  高旺盛 《生态学报》2011,31(4):1093-1100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循环。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输出分别为153.50 kg/hm2和59.03 kg/hm2,其中鸭产品N、P输出分别是23.98 kg/hm2和3.10 kg/hm2;"稻鸭共生"系统在目前的N、P养分投入水平下,土壤存在严重的N和P亏缺;鸭子系统N、P输入对系统外饲料投入依赖高,自持能力较差;鸭粪N、P参与当季的稻田养分循环,其循环率分别为10.66%和28.16%。  相似文献   
937.
利用腺病毒载体高效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及表达外源基因的特性,建立一种快速高效表达及制备重组蛋白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获得sTNFRII-gAD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脂联素球部融合蛋白) 蛋白纯品。首先用携带E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rAd5-EGFP以不同的腺病毒用量 (MOI) (0~1 000) 感染BHK21c022细胞,观察比较其转导效率和细胞毒性。用AdMax腺病毒载体系统制备携带融合基因sTNFRII-gAD的重组复制缺陷型5型腺病毒rAd5-sTNFRII-gAD。用rAd5-sTNFRII-gAD以不同的MOI (0~1 000) 感染BHK21c022细胞,收取上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上清中sTNFRII-gAD蛋白的表达量。在此基础上,用rAd5-sTNFRII-gAD以MOI 100感染大量培养的BHK21c022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反复多次收取培养上清,经过硫酸铵浓缩、分子筛柱层析、透析等步骤浓缩和纯化sTNFRII-gAD融合蛋白,并体外测定该融合蛋白拮抗TNFa的活性。结果获得了携带sTNFRII-gAD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5-sTNFRII-gAD;用rAd5-EGFP感染BHK21c022细胞结果表明,随着腺病毒用量的增高,表达EGFP蛋白的BHK21c022细胞数量和亮度明显增加;MOI在0~100之间被感染的BHK21c022细胞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MOI为1 000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圆和少量死亡现象。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腺病毒用量的增高,培养上清中sTNFRII-gAD融合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以MOI为1 000时最高。在此基础上,我们用MOI为100的rAd5-sTNFRII-gAD感染5个转瓶培养的BHK21c022细胞以制备sTNFRII-gAD融合蛋白。每个转瓶加无血清培养液100 mL,每48 h收获上清1次并换液,反复6次收取培养上清共约3 L,经过纯化获得了约11 mg的sTNFRII-gAD融合蛋白。体外活性测定实验表明,获得的sTNFRII-gAD融合蛋白能有效拮抗TNFα对L929细胞的杀伤作用。腺病毒载体/BHK21细胞表达系统是一个简便、高效、通用的表达系统,利用该系统成功制备了有生物学活性的sTNFRII-gAD融合蛋白。该表达系统的特点是生产规模易于放大,适应无血清培养,可以反复多次收获目标蛋白。  相似文献   
938.
报道了贵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Paraisometrum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P.mileense W.T.Wang)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在贵州省为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详细描述,重新确定了该种花冠的颜色为黄色,并提供了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939.
铜对凤丹生长、生理及体内矿质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凤丹(Paeonia ostii)在添加低(300mg.kg-1)、中(600mg.kg-1)、高(900mg.kg-1)铜浓度处理下的耐性。结果表明:凤丹的株高增长、地茎加粗、主根增粗及伸长、根系及地上部干重的积累等对铜具有较强的耐性。各添加铜处理下,地上及地下耐性指数均>0.5。各铜处理下根部SOD活性显著下降,但低铜浓度下叶片SOD活性升高;各铜处理下根部及叶部POD活性先升后降;低、中铜浓度下根部及叶部MDA含量均未有显著增加;根、叶内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铜浓度升高而逐渐上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均在中浓度铜处理下上升至最高。根、茎部铜含量均随铜浓度增加而上升,叶部铜含量则先升后降。铜处理下根、茎、叶对铜的富集系数均<1。铜处理抑制凤丹根部对P、Ca的吸收,但促进P、K向上运输;低、中铜浓度下叶对Mg积累增加,高浓度降低。铜处理抑制根对Fe、Mn的吸收,低、中铜浓度促进叶对Fe、B的积累及Fe、Mn、Zn、B的向上运输,凤丹各部位对Zn的积累不受铜处理影响。  相似文献   
940.
植物通过调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行为和形态特征来适应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在祁连山区建立了禾本科牧草燕麦与豆科毛苕子混播草地,以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为指标,研究了这2种1年生植物在不同物候期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期的变化,种间竞争关系发生着动态变化,在出苗期,二者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2个物种限制彼此相对数量的发展,株高、叶片数等增长缓慢;分蘖期,种间竞争转换为种间协作,分蘖数、叶片数等迅速增大,相对产量总值不断积累;进入拔节期,毛苕子开始扩大相对数量,限制了燕麦的生长,导致了激烈的种内竞争;到结实期,种内竞争再次转化为种间竞争.不同物候期的燕麦和毛苕子通过对植物形态可塑性的调整,更好地响应了种间竞争关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