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为探讨不同退垸还湖区的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退垸还湖区(阳柴湖和八卦洲)内分别建立开放性围栏,选取3种不同生长型(共9种)沉水植物为实验对象,基于不同围栏、围栏内外及不同生长时间(7、30 d)的生长指标差异来评估限制不同沉水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并排序。结果显示,保留部分功能的单退垸区域风浪干扰较小,比完全去除圩垸的双退垸区域更适合沉水植物的生长。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Makino)是适合洪湖退垸还湖区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先锋物种。部分植物如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在围栏内外生长指标的显著差异也表明草(杂)食性鱼类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垸还湖工程应在去养殖功能化后保留现有围堤,这样更有利于沉水植被的恢复,此外,构建保护性围栏有助于沉水植物的迅速建群。  相似文献   
32.
黄秋葵组培快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秋葵 (HibiscusesculentusL .)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羊角豆、秋葵。原产非洲 ,欧美及东南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马传先 ,1999;李正应 ,1993;翁文 ,1997;雪珍等 ,1999)。黄秋葵是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 ,其花、叶、芽、果均可食用 ,种子富含油脂、蛋白质及钾、钙、铁、锌、锰等矿物质 ,晒干后既可用于提取油脂和蛋白质 ,还可作为咖啡的添加剂或代用品。花、种子和根均可入药 ,对恶疮、痛疖有疗效。黄秋葵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体细胞胚并再生成完整植株 ,故黄秋葵的组培快繁研究也可为胚胎学研究和人…  相似文献   
33.
越香竹——香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导了从云南省金平县用种子(种子来源于越南莱州省的燕汤)繁殖的幼苗引入四川长宁县栽培的香竹属一新种越香竹(Chimonoca lamus peregrinus Yiet L.S.Ma)。新种与马关香竹(Ch.makuanensis Hsuehet Yi)相近似[1,3~5],但节间幼时微被灰粉,密被紫色小点,在分枝一侧中下部或基部扁平,并具纵脊和沟槽,无毛,刺状气生根较短,长约1~3mm,箨鞘短于节间长度,无不同颜色的纵条纹,箨舌三角形、"山"字形或稀近于截平形,高1~2mm,小枝具叶(4)6~8枚,叶鞘口繸毛2~4枚,长3~4mm,叶片下面淡绿色;也近似角香竹(Ch.bicorniculatusS.F.LietZ.P.Wang)[2,4,5],不同在于节间无毛,在分枝一侧中下部或基部扁平,并具纵脊与沟槽,节上气生根刺离生,箨鞘顶端两侧低于或远低于中部,箨舌高1~2mm,小枝具叶(4)6~8枚,叶片长8.5~13cm,宽6~10mm,次脉3(4)对,笋期在春季和秋季,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34.
发表了产于西藏南部的筱竹属Thamnocalamus一新种,它被命名为牛色玛T.unispiculatusYi&J.Y.Shi;此乃我国首次采集到的筱竹属有花竹种。新种以每佛焰苞内仅具1枚小穗,柱头2枚可以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还补充描写了错那箭竹Fargesiagrossa的花、果特征。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CD105shRNA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BN大鼠单眼采用半导体激光建立CNV模型。随机取20只大鼠于建模后1天使用Pgenesil-eng2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实验组。在建模后第14天行FFA检查,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激光斑的渗漏情况。各取5只实验组和5只对照组大鼠,行脉络膜铺片,检测并比较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另32只BN大鼠任取一眼建立CNV模型,其中任取20只大鼠于建模后次日进行Pgen-esil—eag2转染,作为实验组。12只建模眼作为对照组,未建模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于基因转染后1w,2w,3w和4w各取5只实验组大鼠和3只对照组大鼠眼球,获取每个时间点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脉络膜组织。检测各组每个时间点CDl05和VEGF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FFA显示光凝后第14天时,对照组的渗漏率为63.2%,实验组为24.6%。实验组的BN大鼠眼底渗漏点数较对照组少,渗漏强度较弱。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脉络膜铺片结果显示:2周时对照组大鼠的CNV面积为(31.22±1.46)×10^3μm2,实验组大鼠的CNV渗漏面积为(14.46±0.82)×10^3μm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mRNA及CDl05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但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VEGFmRNA于2w时的表达约为对照组的36.7%;实验组CD105mRNA在第2w时约为对照组的21.68%。结论:通过沉默CD105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鼠CNV的生成,下调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CD105基因有望成为CNV的基础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6.
孙赫  钟进义  孟扬  李帅  杨青 《生物磁学》2011,(9):1659-1662
目的:研究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 Koidz)查尔酮对小鼠肝癌细胞PCNA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皮下接种肝癌H22细胞株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日经口灌胃给予40、20、5mg/kg的查尔酮,肿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0d,环磷酰胺组隔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mg/kg。取肝癌组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测各组小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查尔酮组和肿瘤对照组的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716±0.018)和(1.135±0.032),差别有显著性(P〈0.05)。高剂量组PCNA和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33%和16.77%,肿瘤对照组分别为72.77%和65.1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查尔酮可降低小鼠肝癌细胞PCNA和BCL-2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 Koidz)查尔酮对小鼠肝癌细胞PCNA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皮下接种肝癌H22细胞株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日经口灌胃给予40、20、5mg/kg的查尔酮,肿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0d,环磷酰胺组隔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mg/kg。取肝癌组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测各组小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查尔酮组和肿瘤对照组的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716±0.018)和(1.135±0.032),差别有显著性(P<0.05)。高剂量组PCNA和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33%和16.77%,肿瘤对照组分别为72.77%和65.1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查尔酮可降低小鼠肝癌细胞PCNA和BCL-2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
菌群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附近的动力学过程是抗生素药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立一种能确定精确的MIC且又能准确分离抗药性菌株的方法,是目前临床对药敏实验新的要求.根据Fick扩散定律制备了线性梯度平板:将15mL含适当浓度恩诺沙星的琼脂培养基在9cm培养皿中倾斜凝固,刚好覆盖整个平板底面,然后水平放置,再在其上层加入同样体积的无药琼脂培养基,凝固12h后,药物浓度达到扩散平衡而呈均匀连续线性梯度.通过实测验证药物浓度在平板表面呈线性梯度分布.将待检E.coli菌群均匀涂布在梯度平板上,培养12h后,随恩诺沙星浓度提高依次形成连续密集小菌落区和离散大菌落区,根据两区域的分界线可以确定菌群自然形成的真实的MIC,与常规药敏实验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大菌落重新涂布高梯度平板,分界线显著上升,并检测出抗药性基因突变,表明该方法很容易筛选出菌群中的抗药性菌株.梯度平板可以方便地呈现整个菌群在MIC附近的动力学过程和遗传生理变化,并预警该抗生素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抗药性,从而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39.
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生物几乎参与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及生物化学反应,土壤微生物活性可较敏感地反映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强度,是探讨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基础呼吸、代谢商(qCO2)和可矿化N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重金属Cu、Zn、Pb、Cd不同程度污染,使得土壤酶活性、可矿化N受到抑制,基础呼吸和qCO2则受到刺激。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条件下,矿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是复杂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总体微生物活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拉屋矿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可作为藏中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量化分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0.
一株生物脱硫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脱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超  吴涓  李玉成  芮传芳 《生物学杂志》2010,27(4):39-41,34
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从火力发电厂周围的土壤和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高效脱除有机硫的菌株S4,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及脱硫活性的研究。应用PCR技术克隆到16S rDNA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DNA的全序列与醋酸钙不动杆菌存在99%的同源性。该菌的最适脱硫温度为30℃,pH值为6~8,在此条件,该菌株对DBT的去除率可达到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