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基株及分株种群特征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蒙古沙地站对根茎禾草沙鞭的观测实验发现,沙鞭具有规则的克隆生长、“游击型”克隆构型和相当快的克隆扩展。其地下根茎的寿命至少2年。这些发现指示着该植物种可能具有很强的克隆整合。对内蒙古沙地站和内蒙古草原站的单种沙鞭分株种群的比较和在各站对单种和混交沙鞭分株种群的比较发现,不同地点和在不同群落条件下的沙鞭分株种群在许多重要性状上都存在差异。这些结果暗示着克隆可塑性对沙鞭生态适应性的可能贡献。关于沙鞭克隆整合和克隆可塑性的进一步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2.
庚型肝炎病毒NS5区蛋白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庚型病毒性肝炎是近年来世界上才确认的一种新型肝炎[1~3]。庚型肝炎病毒(HGV)呈世界性分布,经血液传播为主,也可母婴传播。HGV容易形成持续性感染,类似HIV和HCV。据粗略估计,我国大约有100万~1000万HGV携带者。因此,HGV已成为继乙...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基于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输血科信息化对临床用血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0 月本 单位输血科进入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输血病例400 份为研究组。2014 年1 月至2014 年10 月输血科传统方式输血病例400 份为对照组。输血后对临床输血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对照组年龄18 ~ 77 岁,平均年龄(50.1± 9.2)岁;研究组年龄21 ~ 75 岁,平均年龄(52.3± 8.2)岁。研究组中有效病例共371 份,占总数的92.75 %;对照组中有效病例共330 份,占总数的82.50 %。2组 间有效病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输血科信息化对临床用血管理的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4.
微血管密度异常、血管生长因子(VEGF、PDGF等)及其受体表达异常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血管异常生长的结果。众多因子均和血管形成有关,在妊娠过程中对胎盘的血管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导致滋养细胞的表型转换障碍、血管结构发育不良、血管生成受阻、血管数目减少,引起胎盘血管重铸障碍,胎儿胎盘单位灌注不足发生流产。研究表明许多自然流产的发生与胎盘组织中血管增生平衡和胎儿血液供应不足有密切关系,从而认为血管生长异常是导致流产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展血管的异常生长与流产的关系是有确定关系的,对于血管生长异常所致的流产,抑制血管各种血管因子的形成、阻止其与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管的异常生长最终达到克服流产的发展,无异于把幸福带给更多的家庭,不仅是妇产科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光辉的一笔。  相似文献   
35.
以安全性和简易性为前提的庭园害虫防治成为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技术。本文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mtm、八角茴香lUicium veturn、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等日用品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类、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这一重要庭园害虫的拒食、触杀及产卵忌避效果。拒食试验表明,供试3种植物对小菜蛾有显著拒食作用,拒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八角茴香(0.94)、花椒(0.86)、辣椒(0.76);拒食率随处理时问长短变化的差异不显著,但随提取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触杀试验表明,供试3种植物对小菜蛾有显著触杀作用,24h内死亡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花椒(45.6%)、八角茴香(35.6%)、辣椒(23.3%),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1.1%;触杀死亡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产卵忌避试验表明,3种植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辣椒、八角茴香、花椒。综合本研究所得结果来看,八角茴香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最好。所选材料容易获得,对小菜蛾忌避作用明显,在庭园小菜蛾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李峥  李其斌  邹鑫森 《蛇志》2010,22(3):203-205
目的探讨广西竹叶青蛇伤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较合理依据。方法选择被竹叶青蛇咬伤的急诊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55例竹叶青蛇伤患者分别按咬伤地点与临床分型比较(χ2=18.03,P0.01),竹叶青蛇属(竹叶青和白唇竹叶青)与临床分型比较(χ2=24.67,P0.01)及咬伤地点与竹叶青蛇属比较(χ2=24.8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咬伤地点与竹叶青蛇属呈中度正相关(rs=0.67);竹叶青蛇咬伤按临床分型比较血液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各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竹叶青蛇伤主要在城市花园草丛、田间地头等地点发生,伤后临床分型绝大多数为轻型,少数为重型和危重型;白唇竹叶青蛇伤地点主要在深山老林,伤后临床分型以危重型、重型为主,少数为轻型。咬伤地点与临床分型和蛇种属有很大差异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竹叶青蛇伤致血液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类DIC;除分型标准外,患者WBC的增高程度可作为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7.
玉米苗中DIMBOA与几种酚酸类物质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室内培养的7日龄玉米幼苗中提取、分离、鉴定了抗性次生化合物丁布(2,4-d ihydroxy-7-m ethoxy-2H-1,4-benzoxazin-3(4H)-one,D IMBOA),并就该物质对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活性与三种酚酸类物质(阿魏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进行了离体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丁布(D IMBOA),对立枯丝核菌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浓度为50μg/mL时即可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18.52%。阿魏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这三种酚酸在浓度250μg/mL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30%、8.50%和6.30%。不仅如此,丁布与对羟基肉桂酸之间、以及三种酚酸两两组合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在浓度相等的情况下,丁布与对羟基肉桂酸的等量混合液的抑菌率显著高于这两种物质单独存在时的抑菌率之和;同样,对羟基肉桂酸与阿魏酸的等量混合液的抑菌率比单一的对羟基肉桂酸溶液的抑菌率高18.89%,比单一的阿魏酸溶液的抑菌率高13.33%;对羟基肉桂酸与咖啡酸的等量混合液,抑菌率比两者单独试验时分别高9.63%和14.83%;阿魏酸与咖啡酸的混合液,抑菌率比两酸单独试验时分别高11.48%和22.23%。这一结果提示植物体内产生适当比例不同次生化合物的组合对植物抗病性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8.
三种麦蚜在温度梯度中活动行为的临界高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罡  马春森 《生态学报》2007,27(6):2449-2459
利用自制的温度梯度产生装置,研究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寄主植物叶片温度梯度上栖息、爬行和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温度梯度内,麦蚜在小于等于温度T的温度区域内的累积栖息分布量占温度梯度场内蚜虫栖息总量的百分比Pa=90%时,则把T记为栖息躲避临界高温。将蚜虫在温度梯度内从低温端向高温端爬行的过程中,受到热刺激后调转运动方向时的温度定义为蚜虫爬行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将蚜虫在温度逐渐升高的叶片上取食时拔出口针开始挣扎逃跑时的温度定义为蚜虫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为研究麦蚜栖息和爬行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在盛有水的搪瓷托盘一端下方置一盏白炽灯加热水温,在漂浮于水面的小麦叶片上产生了叶片温度梯度,用照相机记录蚜虫在温度梯度内栖息时的分布状态。为研究麦蚜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在盛有水的塑料培养皿的下方设置一盏白炽灯用于加热水温,在漂浮于水面的小麦叶片上产生逐渐升高的温度。两个装置的温度设置均可通过调节白炽灯泡顶端与托盘或培养皿底部的距离来控制,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叶片上的温度。试验明确了3种麦蚜的栖息躲避临界高温,在26-43℃的叶片温度梯度内,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成蚜累积栖息分布达90%的临界高温分别为30.2、28.8℃和27.3℃,用Sigmoidal函数模型描述了麦蚜在温度梯度内的累积分布百分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测定了3种麦蚜爬行和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爬行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分别为42.0、39.1℃和38.5℃;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分别为39.3、40.2℃和39.0℃。试验表明,3种蚜虫中禾谷缢管蚜较耐高温。讨论了温度梯度本身的设置、湿度控制、供试蚜虫种群的不同对麦蚜在温度梯度内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指出在温度梯度中,研究麦蚜若蚜蜕皮、成蚜生殖及有翅蚜和无翅蚜对适宜温度的选择将是今后继续开展的工作内容。本研究的结果为提高麦蚜田间调查取样及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其它昆虫对环境高温的行为对策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在光周期14L:10D、75%RH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6,11·17和10·15℃,有效积温分别为61·6,110·8和65·3日·度;22℃时卵的孵化率和蛹的羽化率最高,分别达96·04%和94·26%;滞育后成虫寿命雌虫普遍长于雄虫,25℃下的产卵期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最高达1527粒。  相似文献   
40.
【目的】表达鱼腥藻苯丙氨酸脱氨酶(AvPAL),并经分子改造降低其最适反应pH。【方法】PCR克隆AvPAL编码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Ni2+亲和层析柱和凝胶柱纯化重组蛋白。利用GETAREA软件筛选与催化残基距离较近的暴露于酶分子表面的氨基酸位点,将其突变为带电性质不同的氨基酸,并对突变体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AvPAL,纯化后得到电泳纯的重组酶。突变体E75Q和E75R的最适反应pH从8.5分别偏移到7.5和7.0。E75Q在pH 7.5时的比酶活较原酶提高了25%,在pH 6.5–9.5之间酶的稳定性良好,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 °C,在此温度下保温1 h酶活无显著变化。在最适反应条件下,E75Q的kcat/Km值较原酶提高了26.6%。【结论】改变AvPAL酶分子中起路易斯碱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质子受体)附近与之有相互作用的氨基酸的带电性质,降低了AvPAL的最适反应pH,提升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