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是扩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回归生境是物种生长的必要条件, 研究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对不同野外回归生境的适应性, 是科学评价濒危物种种群回归生境适宜性的关键指标。本文以野外回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无遮荫、林缘、林隙以及林下(郁闭度由小到大) 4种不同光照条件对梓叶槭幼树的形态特征、光合特征、类黄酮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1)随着郁闭度的增大, 梓叶槭幼树的基径、冠幅以及新生枝条数量产生差异, 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2)在林缘生境中, 梓叶槭幼树的单叶面积及单叶质量均最大, 比叶面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 (3)随着郁闭度的增大, 梓叶槭叶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叶绿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类黄酮指数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综上可知, 林缘适宜的光照条件更适合梓叶槭野外回归。这一结果可为梓叶槭以及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回归生境适宜性的探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7属国产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叶中上部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丛藓科植物的叶中上部细胞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形态等特征上具较大相似性;据细胞表面特征,叶细胞可分为无疣或具乳突、具圆疣以及具分枝的马蹄形疣3种类型,且该特征在丛藓科不同属、种间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叶细胞形态特征可为丛藓科植物属级和亚科级的划分提供细胞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区域基本医疗中心的作用,是体现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解决基层群众就医需要的关键措施。文章结合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通过对浙江省城市大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通过托管等不同形式建立协作关系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对城市大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县区开展医疗服务的活动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且进一步阐述了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医疗资源失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4.
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实验动物级别逐渐提高,在保证生物制品实验结果可靠性前提下,完善动物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过渡显得十分必要,最终目的达到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对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中的遗传标记和免疫学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5.
以濒危植物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种子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种子吸水规律测定及其种子水浸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究了羽叶丁香种子的基本休眠机制。通过室内发芽试验探究了不同浸种温度和赤霉素(GA3)浓度对羽叶丁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并且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羽叶丁香种子随温度升高吸水速率加快,最终吸水率在96%~121%之间,表明种子吸水性良好,不具有物理休眠特性;种子内部含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具有化学休眠特性,可通过控制浸种时间解除萌发抑制物的限制;30°C是羽叶丁香种子最好的浸种温度,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到了86.00%±4.00%和54.00%±8.71%,发芽指数为5.44±0.44;浸种处理后的种子放在15和25°C恒温无光照条件下测试所得的发芽指标最好,发芽起始时间最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光照是影响发芽率最显著的生态因子;GA3处理并没有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但高浓度(400~800 mg·L-1)GA3处理能够加快胚的生长速率,缩短萌发持续时间,说明羽叶丁香种子具有部分形态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26.
为探明亚洲飞蝗食物选择机制及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对比称重法、取食频数测定和人工饲喂方式,对亚洲飞蝗不同龄期食量变化、对不同寄主植物喜食程度及主要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日取食量分别为0.39±0.02、0.50±0.02、0.75±0.07 g/d。雄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的日取食量分别为0.30±0.06、0.41±0.03、0.71±0.11 g/d。同性别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日取食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选取小麦、玉米、芦苇、早熟禾、苜蓿、冷蒿等植物,进行取食频数测定。亚洲飞蝗3龄蝗蝻喜食小麦和芦苇,少食苜蓿和早熟禾,偶食玉米,不食冷蒿。4龄蝗蝻嗜食玉米,喜食小麦,少食芦苇,偶食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5龄蝗蝻喜食小麦,少食芦苇、玉米和早熟禾,偶食苜蓿,不食冷蒿。成虫喜食小麦和玉米,少食芦苇和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分别以小麦、玉米、芦苇及三者同比例混合物饲养亚洲飞蝗3龄、4龄、5龄蝗蝻后,不同龄期蝗蝻发育历期、交配次数、产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亚洲飞蝗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取食量逐渐增加,而亚洲飞蝗同一发育阶段雌性与雄性取食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亚洲飞蝗在每个年龄段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主要取食的寄主植物为小麦、玉米和芦苇。与单种饲料饲养相比,以混合饲料饲养的亚洲飞蝗发育历期最短,交配次数最少,产卵次数最多。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雌雄异株植物种群性比偏倚和性别间功能性状的差异可能对种群维持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雌雄异株濒危植物的性别差异.本文调查了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连香树种群性比并比较其雌雄株之间的形态、光合能力、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差异.结果发现,连香树种群性比显著偏雌(F/M=1.97;x^2 =4.46,P=0.035),雌株的胸径、冠幅、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最大羧化效率、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及水分、氮和磷利用效率分别比雄株高44.50%、27.94%、20.11%、50%、21.14%、14.32%、14.86%、158.7%、19.74%和28.03%,而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光补偿点分别低20.83%、24.61%、56.11%和44.44%,表明该地连香树种群存在性别偏倚且性别间已呈现出性别二态性,这可能是其濒危的重要原因,建议在探讨其濒危机制中应该考虑性别的因素.  相似文献   
28.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接近中国主要传染病发病率的一半,也是传染病致死的主要病因。建立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方便有效的感染人类病毒的动物模型,对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感染致病机理及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树鼩作为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与人类在生理生化、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似性远高于大鼠、小鼠等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并具有个体小、便于实验操作、饲养成本低、能感染多种人类病毒等特点,作为动物模型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突显优势和潜能。本文从地区分布、进化、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阐述了树鼩作为动物模型应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的优势,包括在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29.
防风固沙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 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可为防风固沙林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甘家湖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 使用样方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模型对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甘家湖防风固沙林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其健康指数范围在0.53—0.93之间, 均值为0.77, 样方中: 6.82%为“优质健康”状态, 47.73%为“健康”状态, 38.64%健康状态为“一般健康”, 6.82%健康状态为“差”。不同类型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排序为: 梭梭林>胡杨林>混交林>柽柳林。今后应加强管护, 保证防风固沙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斜位透视置入远端锁钉在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摄正位片透视法)和观察组(斜位透视置入远端锁钉),各42例。比较两组的透视次数、远端锁定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手术后10 d,观察组患者透视次数、远端锁定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斜位透视置入远端锁钉,股骨干骨折患者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具有方便快捷、简单有效的特点,手术创伤小,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