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61.
高星  杨刘婉青  李晨曦  宋昭颖  王杰 《生态学报》2021,41(20):7974-7988
模拟多情景下白洋淀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变,对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白洋淀流域上下游所涉及的河北省相关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以1990、2000、2010、2020年4期遥感影像及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分析和测算30年间白洋淀流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2035年趋势延续、均衡发展和统筹发展等3种情景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网格工具可视化表达3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集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白洋淀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耕地面积锐减,建设用地迅速扩张,3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22776.99hm2,建设用地增加了167369.74hm2。②199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852.59亿元、788.26亿元、796.95亿元和784.68亿元,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在趋势延续、均衡发展和统筹发展等3种模拟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次为785.36亿元、807.26亿元、812.46亿元。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④ESV值的热点和冷点分布范围较大且集聚性较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地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研究区西北部的部分区域。模拟白洋淀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探寻不同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响应有利于构建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今后全面推进白洋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2.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 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 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 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 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 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63.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 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 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洞穴调查和试掘。对16处洞穴的调查表明,该区域在700m—950m高度发育有较多的更新世洞穴堆积物, 其中洞槽、神牛洞、响水寨洞和左家硝洞等洞穴工作条件较好, 是下一步发掘工作的重点。对巨猿洞东洞口外和大岩洞的试掘表明, 这里蕴藏着较多的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 可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64.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本文是对该遗址2005—2006年出土动物化石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分析结果。灵井遗址中13%的动物骨骼表面有人工切割痕的产生, 其中切割痕位于长骨骨干部位的约占此类标本总数的98.45%; 同时,在具切割痕的长骨类化石材料中,属于食草动物上部和中部肢骨的分别为34%和41%, 属于下部肢骨的则仅为25%。此外, 灵井动物群中具敲击痕、火烧痕迹、人工使用痕迹的骨骼标本分别占全部观察例数的4.2%、1%、1.32%。总之, 通过对动物骨骼表面保留的上述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与统计分析, 并与埋藏学实验及其他考古遗址相关属性的对比, 表明古人类是这一遗址中大量脊椎动物肉食资源的初级获取者和利用者, 他们是导致这一动物群聚集形成的主要埋藏学因素。同时, 许昌人遗址中大量破碎动物骨骼的出现可能也与古人类敲骨取髓的取食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5.
张晓凌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4):368-370
2011年7月4日—10日,由亚洲旧石器联合会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过渡阶段的特征——文化发展与人类演化(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iddle to Upper Paleolithic transitionin Eurasia: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evolution of Homo species)"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召开。阿尔泰山位于北亚和中亚联接的位置,该区域内出土了大量富含科学信息的考古学材料。2010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古DNA学研究表明,阿尔泰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着区别于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一个新的人种或亚种-德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ns or H.altaiensis)。此次会议就在德尼索瓦(Denisova)考古营地举行。  相似文献   
66.
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2):97-112
手斧的存在与否及其意义是我国史前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存在着手斧这一类器物,但它们在形态、技术、组合关系、丰度上与旧大陆西侧有很大区别; 大多数手斧与手镐应属同质异型, 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砾石石器文化中居于从属地位的特定成员, 是更新世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先民开发利用植物根茎食材的大型挖掘工具。他们在渊源上有本土砾石文化的根基, 可能受到小规模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体现着"本土起源+外来影响"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国的手斧存在着材料的不完备性和研究的肤浅性, 体现在绝大多数标本的地层和时代归属不明, 研究多停留在对少数"典型标本"主观定性的层面, 缺乏全面客观的材料分析和详实的观测、统计数据, 很多争论缘于缺乏共同遵循的类型学标准, 陷入表层的术语纷争。未来的研究必须加强地层、年代和形态、技术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信息和数据, 并从理论层面深入揭示手斧这类遗存所蕴含的先民生存与演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徐欣  李锋  陈福友  黄鑫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2):144-150
六怀山遗址是百色盆地内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2008年12月在其周边进行考查时, 新发现旧石器地点3处, 采集石制品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等; 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等; 石器毛坯主要为砾石, 器型粗大, 具有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鲜明特征。初步分析显示, 新发现地点属同一时段人类活动的结果, 进一步的工作将有助于了解旷野遗址人类行为特点, 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68.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研究人员持续努力,在洛南盆地系统地发掘了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并发现了十分密集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2010年秋季以来,孟洼遗址和张豁口遗址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遗址黄土堆积地层中发掘出土包括7件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制品.来自国内2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旧石器考古界的40余名学者齐集于此,为洛南旧石器考古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9.
石球(Spheriod)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中常见的一种石器类型, 其分类、生产过程和功能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对石球的定义、考古发现以及实验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尝试从操作链和动态类型学入手, 根据器物形态的不同, 将石球生产过程划分为备料、球形石、准石球、正石球四个不同阶段。对以往学者提出的石球功能推测进行简要分析, 对石球作为狩猎工具的使用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0.
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辰  高星  胡秉华 《人类学学报》2003,22(4):293-307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技艺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表明黑龙潭遗址的原生文化层位表现为以特有的石片石核为主的石制品工艺,并非过去认为的细石器遗存。2001年秋季对黑龙潭遗址的补充发掘证实过去在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遗物来自次生堆积。因此几种明显不同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能共存于这一地区,“凤凰岭文化”已不足以概括鲁南旧石器晚期的石器文化,需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