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根据牙齿的萌出和磨蚀情况确定了马鞍山遗址动物群的死亡年龄,采用三角图法展现了它们的死亡年龄分布,并对上、下文化层动物群的死亡年龄分布成因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马鞍山遗址早期和晚期原始居民猎杀水牛、中国犀和水鹿时可能都采取了潜伏式狩猎或陷阱狩猎的策略,所以死亡年龄分布点均位于灾难型死亡年龄分布区;猕猴的死亡年龄分布点落入壮年居优型的分布区可能是晚期原始居民追求脂肪的高回馈率,而忽视幼年个体的结果;东方剑齿象的死亡年龄分布点落入幼年居优型的分布区,可能是原始居民面对生命危险和狩猎机会时,做出折衷之选的结果,即放弃体型巨大的成年个体而猎杀攻击性较弱的幼年个体,但是(参照民族学材料后发现)也有可能是基于可食用性的考虑而放弃口感较差、难以食用并且攻击性较强的成年个体,而捕猎肉较鲜嫩而且危险性较小的幼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2.
仝广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23,42(1):129-136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学者对东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楔形细石核进行了模拟剥片实验,尝试使用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压制法从该类石核上剥制细石叶,设计了多种与剥片工艺配合使用的石核固定方式,还从原料选择策略、石核预制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本文从选用原料、预制石核、剥片工艺与固定方式等方面对这些实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剖析,并对模拟实验在细石叶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启示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榆次大发旧石器地点,属搬运埋藏类型,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产自潇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中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该地点的文化遗物包括传统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显示出与雁北地区的峙峪遗址和晋南的下川遗址有密切关系。该地点在晋中盆地的发现对连接、对比山西南、北旧石器晚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5.
火塘作为旧石器时代反映古人类行为的重要遗迹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发现了丰富的火塘遗迹及其相关遗留物, 但早期发现的火塘受限于本身保存不完整、当时技术手段的缺乏等客观因素及研究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其研究并不深入。近年来, 随着新遗址、新发现的增多, 发掘、保存和信息提取手段的完善, 越来越多的火塘信息被保存下来, 为开展旧石器时代火塘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机遇。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学术界对火塘及其遗留物的研究手段和成果, 同时列举了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实例, 简要论述火塘在研究史前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城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碎屑(石/骨)等。遗址共有分4个文化层,包括第5,第4C,第4B和第4A文化层; 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 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 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 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 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36ka-43ka BP(未校正)之间。  相似文献   
107.
魏屹  陈胜前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3):238-249
1983年和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由动物骨骼围筑的圈状堆积, 被发掘者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 引来不少争议。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就其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反驳者认为该堆积是流水作用的产物。本文引入西方的民族考古学视角,运用已有的民族考古学资料进行类比, 从居住址的选址位置、结构特征和骨骼组成几方面入手, 探讨了其作为居址及狩猎掩蔽所的可能性, 并将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与国外旧石器时代居住址进行形态比较, 发现二者共同点很少, 由此质疑该圈状堆积人为作用形成的可能性。另外从其他自然形成机制出发因地制宜, 对该遗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 认为该遗迹可能主要是循环的冻融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形成的堆积。  相似文献   
108.
普通马(Equus caballus)是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中的一个优势属种。本文基于这一动物属种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 初步完成了普通马个体死亡年龄的计算及其化石居群的生命表构建, 并与世界范围内多个动物群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该动物群普通马化石材料的死亡年龄曲线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人类以普通马居群中的壮年个体为主要狩猎目标的选择性生存策略和狩猎能力。  相似文献   
109.
20 0 1年 6月 6日 ,浙江星月集团星月阳光太阳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签字仪式和新闻发布会 ,由星月集团向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捐款 1 0 0万元用于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保护项目 ,并正式启动“保护周口店—北京阳光紧急行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星月集团胡济深董事长、胡济荣总经理授予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荣誉居民”的称号和证书。周口店是一处享誉世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1 96 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110.
装饰品(personal ornament)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一类较特殊的遗存,作为早期人类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及其学术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西方考古学界对装饰品的研究开始较早,理论方法成熟,成果丰硕。我国此遗存发现较少,在研究手段和程度方面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装饰品的定义与分类、发现与研究现状、功能与作用、出现原因及研究意义的探讨等方面入手,对西方学术界对装饰品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梳理,对我国发现的相关材料与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与评述,希望能对我国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