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一百多年来国内兽类标本制作一直使用三氧化二砷(即砒霜,As2O3)作为防腐剂.众所周知,砒霜是剧毒物,在标本制作和保存中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8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蹄香中马兜铃酸A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桦江海 《广西植物》2009,29(4):548-551
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测定了马蹄香植物体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表明,马兜铃酸A主要存在于马蹄香的地下根及根茎部分,地上茎中含量极少,叶中不含马兜铃酸A。在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为0.165%~0.198%,茎中含量为0.012%~0.023%。与马兜铃科其他植物比较,马蹄香植物体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83.
联合固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Dbereiner实验发现与禾本科植物联合共生的固氮菌并提出根际联合固氮的概念。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包括化学分析、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的运用,推进了联合固氮领域的研究深度。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联合固氮菌的种类;联合固氮体系的形成过程(趋化、结合和侵入);影响联合固氮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土著微生物的竞争、植物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结合态氮(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和氧。并从固氮联合作用测定方法、联合固氮菌的资源筛选、联合固氮工程菌的研究、联合固氮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4个方面,论述了联合固氮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84.
三苞唇柱苣苔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三苞唇柱苣苔(Chirita tribracteata W.T.Wang)。2材料类别幼叶。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MS+6-BA0.5mg·L-1(单位下同)+NAA0.1;(2)增殖培养基:MS+6-BA0.1+NAA0.1;(3)生根培养基:1/2MS+NAA0.1。上述培养基均加入3.0%蔗糖和0.5%琼脂,pH5.8。  相似文献   
785.
罗河石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罗河石斛(Dendrobium lohohense Tanget Wang)。2材料类别带芽茎段。3培养条件(1)原球茎诱导培养基:MS+6-BA 1.0mg·L-(-1)(单位下同)+NAA 0.1+KT 0.5;(2)丛生芽增殖和分化培养基:MS+6-BA 2.0+NAA 0.1+5%香蕉提取物;(3)壮苗生根培养基:1/2MS+6-BA 0.1+IBA0.5+10%椰子汁。上述培养基中分别附加5 g·L-(-1)琼脂,pH 5.8~6.0。培养温度(25±1)℃;光照时间12 h·d-(-1),光照强度20~30μmol·m-(-2)·s-(-1)。  相似文献   
786.
陈建  江幸福  罗礼智  胡毅 《昆虫学报》2010,53(10):1119-1126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转Bt基因作物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鳞翅目: 夜蛾科)的影响, 在室内研究了甜菜夜蛾低龄幼虫连续6 d取食含不同浓度Cry1Ac毒素的人工饲料后转移到不含毒素的饲料上, 其生长发育与成虫繁殖的变化。结果表明: 低龄幼虫取食含Cry1Ac的饲料6 d内, 校正死亡率随Cry1Ac浓度的升高以及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一直取食不含Cry1Ac饲料的对照相比, 取食含Cry1Ac饲料的幼虫体重显著下降; 幼虫历期、预蛹期及雌雄蛹期均显著延长, 但雌雄蛹重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幼虫化蛹率显著下降, 但羽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成虫产卵前期显著延长, 产卵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仅在5 μg/g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延长1.3 d; 每雌产卵量以10 μg/g处理最高(719粒), 但各处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雌蛾寿命均显著延长, 而雄蛾寿命仅在最高浓度80 μg/g下显著延长2.4 d。这表明, 尽管含不同浓度Cry1Ac毒素的饲料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或导致死亡, 但转移至不含毒素的饲料上取食后, 幼虫能迅速恢复生长, 顺利化蛹、羽化并产卵。因此, 在转Bt基因作物田生长后期, 甜菜夜蛾低龄幼虫取食表达Cry1Ac蛋白的组织若能存活并完成世代发育和繁殖, 这无疑将增加甜菜夜蛾对Bt作物产生抗性的风险, 因此亟需制定Bt作物生态系统中甜菜夜蛾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87.
多枝柽柳作为干旱荒漠区重要的防风固沙灌木,其长期与风沙作用过程中形成了柽柳灌丛沙堆,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及遏制沙漠蔓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地区不同发育阶段沙堆上生长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模拟沙堆堆积发育过程,揭示多枝柽柳生理特征对沙堆不同堆积发育阶段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 在沙堆堆积发育过程中,多枝柽柳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及自由水/束缚水(Vs/Va)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其中,在增长阶段沙堆上最高,衰退阶段沙堆上最低,水分饱和亏(WSD)则呈相反趋势;组织含水量(TWC)呈逐渐上升的变化,清晨水势(ΨPD)及正午水势(ΨMD)呈逐渐降低的变化。 (2) 在沙堆堆积发育过程中,多枝柽柳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温度(TL)、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日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衰退阶段沙堆上多枝柽柳各参数的日均值最大;各发育阶段沙堆上多枝柽柳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日变化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实际光化学效率[Y(II)]日变化均呈"N"型,且Y(II)日均值大小依次为增长阶段沙堆 (0.489)>稳定阶段沙堆(0.463)>雏形阶段沙堆 (0.455)>衰退阶段沙堆 (0.439)。(3) 气温(TEMP)和PAR与叶片Y(II)均呈显著负相关,与ETR均呈显著正相关;Y(II)与ETR、Y(NO)与Y(NPQ) 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AR、TEMP是影响不同堆积阶段沙堆上多枝柽柳生理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表明,在沙堆堆积发育过程中,多枝柽柳可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之间的协同关系来响应微环境的变化,从而减少其脱水风险以实现最大程度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788.
川中丘陵区冬灌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特征进行连续一年的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种植水稻区(种植区)在水稻生长季平均CH4排放速率为22.76±2.76 mg·m-2·h-1,休闲期平均为1.43±0.20 mg·m-2·h-1,全年平均为9.64±1.17 mg·m-2·h-1;全年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其累计CH4排放量占全年总CH4排放量的91.2%未种植水稻区(对照区) 全年CH4平均排放速率为2.03±0.18 mg·m-2·h-1,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全年总排放量的86.2%.N2O的排放在稻田落干时呈现脉冲排放.在水稻生长季,对照区CH4和N2O的季节排放速率分别为4.53±0.38mg·m-2·h-1和32.01±5.02 μg·m-2·h-1,而种植区则分别为22.76±2.76 mg·m-2·h-1和73.04±5.03 μg·m-2·h-1,植株参与导致CH4和N2O排放速率分别增加302%和128%.CH4和N2O的排放随土水分条件的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在冬灌田中,即使考虑500年的时间尺度,全年N2O排放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也只有CH4的7.9%,与CH4相比,冬灌田排放的N2O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789.
[目的] 新颖结构的天然萘醌-氧吲哚类生物碱coprisidins(A和B)分离自昆虫肠道相关链霉菌,具有预防癌症的活性。作为首例具有萘醌-氧吲哚骨架的生物碱,对其独特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可为II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提供新的认知。[方法] 本研究对coprisidins的产生菌Streptomyces sp.SNU60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定位coprisidins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基因敲除以及异源表达手段确定coprisidins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基于体内遗传学实验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推导coprisidins的生物合成途径。[结果] Streptomyces sp.SNU607中有23个基因簇可能参与次级代谢,其中4个基因簇与聚酮合酶(PKS)相关;通过基因敲除与异源表达实验,本研究证实1个II型PKS负责coprisidins的生物合成;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推测copH/I/M/O/N构成了1个基因盒,并负责起始单元丁酰CoA的合成;KSβ(CopB)的序列比对表明coprisidins的II型PKS系统更倾向于合成C20的初始聚酮链。[结论] Coprisidins的萘醌-吲哚结构是由II型PKSs催化形成,我们推测丁酰CoA是coprisidins聚酮骨架的起始单元,在最小PKS、聚酮酶、环化酶的催化下先形成类似蒽环的四环系统,随后在后修饰酶与氧化重排的作用下生成萘醌-氧吲哚骨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萘醌-氧吲哚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增加了II型PKSs合成产物的结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90.
盐碱胁迫对海岛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求海岛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探索海岛棉幼苗对混合盐碱胁迫的适应特点,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海岛棉品种新海31号(XH31)、新海35号(XH35)、新海43号(XH43)及新海48号(XH48)为试材,采用NaCl、Na_2SO_4和NaCl、NaHCO_3以物质的量1∶1混合分别模拟中性盐混合盐(中性盐)和碱性盐混合盐(碱性盐)2种盐类型,总盐浓度(Na~+)0(CK)、120、180、240、300、360 mmol/L,对2种盐胁迫下不同浓度海岛棉幼苗生物量、根系长度、根系体积以及根系表面积等海岛棉幼苗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变化差异以及不同茎级的根系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性盐下,盐浓度在0—180 mmol/L时,对海岛棉幼苗的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总根尖数有显著的促进的作用或不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盐浓度为120 mmol/L对海岛棉幼苗细根(0d0.5 mm)的长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大于180 mmol/L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各项根系参数均显著减小;碱性盐下,除新海31号的总根尖数、细根及中根根尖数在120 mmol/L的盐浓度下比CK增加,其余处理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再减小;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在两种盐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减小程度也由小变大。低盐(120 mmol/L)环境能促进细根的伸长,使海岛棉幼苗可以更加多的吸收养分和水分,这是根系接触低盐环境时做出的响应,高盐环境对海岛棉幼苗造成较大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