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71.
以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Lehaie)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基因组水平上对其bHLH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对不同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部分基因在干旱和高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毛竹中共鉴定出153个具有完整保守结构域的bHLH基因家族成员( PebHLH001 ~ PebHLH153 ),这些基因内含子数量为0 ~ 14,其中137个基因的启动子均含有与干旱、盐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PebHLHs 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34 ~ 1401 aa;bHLH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53个PebHLHs可被分为17个亚类,其中C亚类的成员数量最多,为42个;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谱分析结果发现,有151个 PebHLHs 在毛竹不同组织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后,分别有14和13个 PebHLHs 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分别有2和3个表达量下调,但表达模式存在一定差异,说明他们在应答干旱和盐胁迫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2.
中国云南秋海棠属(秋海棠科)一新种——假侧膜秋海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中国云南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扁果组sect.Platycentrum的一新种——假侧膜秋海棠Begonia coelocentroides Y.M.Shui&Z.D.Wei。该种与山地秋海棠B.oreodoxa Chun&F.Chun相似,子房上部为侧膜胎座,但雌花被片5,蒴果最大翅舌形,长20-22mm,而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573.
报道了发现于山东的中国菊科新归化属种——史库菊属(Schkuhria Roth)和史库菊(Schkuhria pinnata(Lam.)Kuntze ex Thell.)。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叶片羽状全裂,裂片狭条形;总苞狭倒卵形;舌状花1~2枚或无,雌性;管状花4~8枚,两性;瘦果倒四棱锥形,鳞片状冠毛常8枚。提供了史库菊的彩色图片,简要介绍了该属的分布、史库菊的应用价值及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57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收集1988年6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严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严重损伤的原因及外科处理方式。结果:本组8例十二指肠严重损伤,主要的损伤原因为车祸和医源性损伤,均经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行Roux—en-Y吻合,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除1例3.5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外,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经以往各种手术相比较,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Roux-en-Y吻合效果最好。结论:十二指肠损伤常见的原因是车祸和医源性损伤,因十二指肠位置特殊,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应及早诊断,根据患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术中探查选择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提高其治愈率。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行Roux-en.Y吻合,该手术方法简单,创伤轻,疗效好,而且适应于十二指肠各部位的损伤。  相似文献   
575.
复硝酚钠对韭菜生长及硝酸盐还原同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收割后第12天对日光温室韭菜分别叶面喷施0.15、0.25、0.50mL·L-1复硝酚钠(CSN),并测定分析CSN处理不同时间韭菜生物量、叶片NO3-累积、氮代谢关键酶以及相关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探讨CSN对韭菜硝酸盐累积污染的减控效应及其相关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韭菜硝酸盐含量在叶面喷施CSN后呈先降低(3~6d)后增加(6~9d)的趋势,并以0.15 mL·L-1 CSN处理至第6天的韭菜硝酸盐含量最低,比对照降低了29.6%。(2)不同浓度CSN处理可显著提高韭菜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其中0.15mL·L-1 CSN处理后第6天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4.4%、61.3%、208.8%、7.4%。(3)各浓度CSN处理可明显促进韭菜生长,提高韭菜营养品质,0.15mL·L-1 CSN处理后第6天叶片干、鲜重分别较对照增加10.7%、10.8%,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Vc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3.1%、23.3%、0.5%。研究表明,在韭菜氮代谢的还原同化途径中,CSN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氮还原动力泵(NR)和氮同化初级动力泵(GS)活性,而且能够同时调动氮同化次级动力泵(GOT和GPT)的转氨作用积极协同配合,还可能调动碳同化产物的积极协同配合(即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来促进硝态氮转化为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以及次生代谢物质Vc的合成,减少了硝酸盐进入液泡贮积。  相似文献   
576.
植物叶片形成露水的室内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片在空气中形成露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水分来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文借助人工智能气候室和叶片温度自控系统,对影响露水形成的环境温湿度、叶片温度和叶片倾角进行调节,研究了叶倾角、环境温湿度、露点-叶温差对叶片露水累积速率和叶片露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片露水累积速率和叶片最大露水量均随叶倾角的增加而减小,但随着环境温度、湿度和露点-叶温差的增加而增大.叶片处于水平状态时,叶片露水在达到最大露水量前呈线性快速递增,露水达到最大露水量(0.80 mm)后处于稳定值;当叶片有倾角时,叶片露水达到一定值就会发生叶片露水滑落现象,使得叶片露水量呈现锯齿形变化,且露水累积速率明显变慢.  相似文献   
577.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下呼吸道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收集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COPD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的革兰阴性细菌,采用API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共分离出355株革兰阴性细菌,β-内酰胺酶(ESBLs)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7.6%和32.9%,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和产ESBLs菌株和鲍曼不动杆菌属的抗菌活性最强,耐药率为0~6.2%,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舒巴坦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23.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受,耐药率为100%。革兰阴性杆菌为COPD患者临床最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类对除嗜麦窄食单胞菌外的其他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78.
以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 Gilg)茎cD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PCR及RACE技术分离得到HMGS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1 831 bp,共编码465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1.4 kD,理论等电点6.25,命名为AsHMGS。推导的AsHMGS蛋白质序列具有植物HMGS酶的典型结构,并预测出HMGS酶的活性中心。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sHMGS蛋白与拟南芥、琴叶拟南芥、芥菜的相应蛋白相似度最高,其次为人参、喜树和野茶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能诱导白木香AsHMGS的表达。  相似文献   
579.
近几年,作者在对山东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过程中,陆续采集到一些在山东省没有分布记录的植物种类,目前已发表山东省野生植物新记录4种1变种[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后续的调查整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2-10],又陆续发现一些山东省野生植物新记录,本文报道了其中的5种,隶属于5科5属,各种类的形态特征见图1。凭证标本均存放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标本室( SDCM)。  相似文献   
580.
王卫红  季民 《植物学报》2006,23(1):98-107
川蔓藻是近海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了解它的生态学特征对于河口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们在天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对于川蔓藻的研究成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川蔓藻的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川蔓藻对极端环境因子的适应; 川蔓藻在资源分配上的繁殖策略; 川蔓藻的矿质营养代谢以及对栖息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川蔓藻种群衰退的原因; 川蔓藻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其中着重讨论了川蔓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展望了它在环境工程与近岸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