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5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长期苹果种植导致了普遍的土壤干层和大量的硝态氮累积,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明确不同树龄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对深层土壤干层恢复(土壤水分变化)、土壤硝态氮累积与运移的影响,对于黄土高原土壤质量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渭北旱塬为研究区,选取10、15、20、30 a树龄的苹果园以及对应树龄苹果园改种为2、5 a和6 a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各样地0—10 m剖面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储水量和硝态氮含量的差异,基于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定量评估苹果园改种为粮食作物后对于深层土壤水氮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水分迅速恢复,在2年之内均可恢复到7.0 m左右深度。(2)改种后土壤储水量对于改种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直接影响最显著,不同林龄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剖面中硝态氮随着土壤水分的恢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淋失。改种前苹果园种植年限对于改种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起决定性作用,改种前林龄越长,改种后硝态氮累积量越大、淋失深度越浅。(3)土壤累积硝态氮的淋失滞后于土壤水分的向下运动。可见,不同林龄苹果园...  相似文献   
942.
土壤与大气双重胁迫下苋菜幼苗对铅的累积与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污染被普遍认为是农作物Pb的主要来源,但是针对大气沉降与土壤对作物胁迫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喷洒Pb溶液和Pb污染土壤盆栽试验,模拟研究大气和土壤不同Pb污染源胁迫对苋菜幼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以及Pb在其体内的累积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大气和土壤Pb胁迫都能显著提高苋菜幼苗Pb含量,其中土壤影响占62.64%,大气影响占32.89%。不溶性磷酸盐和果胶、蛋白结合态是Pb的主要化学形态。单独大气Pb胁迫促进了苋菜幼苗的生长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而土壤Pb胁迫则为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H2O2和MDA含量增加,造成细胞膜系统损伤。抗氧化酶(SOD、POD、CAT)和抗氧化剂(AsA、GSH)对土壤和大气Pb胁迫均表现出积极有效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大气和土壤重金属共同胁迫地区农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价以及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3.
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F7 (SLAMF7/CS1)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度表达。已有研究表明CS1是多发性骨髓瘤较为灵敏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方法,其中CS1 CAR-T细胞免疫疗法针对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有较好的疗效。为了检测CS1 CAR-T细胞上CS1CAR的表达效率和探寻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辅助手段,文中制备了一种CS1-Fc融合蛋白。首先利用PCR技术从已有质粒中扩增得到CS1的胞外段序列,再通过重叠延伸PCR与人IgG1-Fc段相连。将重组片段连接至pMH3真核表达载体上,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后,将重组质粒pMH3-CS1-Fc-his转染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S)。经G418加压筛选和流式细胞术鉴定,证实CS1-Fc融合蛋白在CHO-S细胞中获得了表达。利用镍柱对CS1-Fc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0 kDa。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计数分析结果显示,CS1-Fc融合蛋白能有效检测CS1 CAR的表达效率,证实了CS1-Fc融合蛋白对CS1 C...  相似文献   
944.
为了解不同种源白栎苗期抗旱性差异,以期为白栎栽培及耐旱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采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测定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8个不同种源白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8个种源白栎的抗旱性强弱。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不同种源白栎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均呈下降趋势; MDA含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SOD、POD和CA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甜菜碱含量则呈现持续升高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对10个抗旱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8个白栎种源抗旱性强弱顺序为:福建武夷山>贵州黄平>江西宜春>广西全州>湖北利川>湖北黄石>广西柳州>浙江西湖。  相似文献   
945.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滴定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110例,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和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FRS)进行疼痛评价,采用滴定法从小剂量开始给药,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患者总用药时间为28~170 d,平均用药时间(45.7±19.4)d,中位时间为48d。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换算成吗啡剂量计算)40~500 mg,中位剂量74 mg。110例患者中有101例(91.82%)达到中度以上缓解。发生不良反应63(57.27%)例,消化道副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48例(43.64%)例和恶心呕吐25例(22.73%)、其次依次为嗜睡15例(13.64%)、头晕9例(8.18%)、排尿困难5例(4.55%)、皮肤瘙痒3例(2.73%)和呼吸抑制2例(1.82%)。结论:阿片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癌症患者的中重度癌痛,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便秘和恶心呕吐。应合理、安全的使用阿片类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规范剂量滴定。  相似文献   
946.
吴磊  黄云峰  农东新  高乞 《广西植物》2012,32(3):321-323
该文描述了中国广西一新变种——防城蜘蛛抱蛋(Aspidistra arnautovii H.J. Tillich var.angusti folia L.Wu&Y.F.Huang),该变种与原变种A.arnautovii H.J.Tillich var.arnautovii相近,区别在于本变种的叶狭披针形至近线形,宽1.2~2.0cm,二级脉每边9条,柱头边缘约24浅裂,上表面凸起。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与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0例患者分别做HPV-DNA和TCT检测,对其中一项或两项异常者做阴道镜病理活检,对病理结果阳性患者进行HPV-DNA和TCT检测结果分析。结果:其中一项或两项异常者150例,HPV-DNA检测阳性者(H组)为115例,其中病理结果阳性为39例,符合率为33.9%;TCT检测阳性者(T组)为76例,其中病理结果阳性为40例,符合率为33.9%;两项均为阳性者(H+T组)是56例,其中病理结果阳性为51例,符合率为91.1%。H组与H+T组比较x2=13.95,P<0.01;T组与H+T组比较x2=4.00,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HPV-DNA及TCT联合起来进行检测可以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48.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西替利嗪片,对照组只给予西替利嗪片,疗程14d.评价1周和2周时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表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末和2周末两组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周末和2周末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末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0%和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末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9.
运用RT-PCR技术克隆了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湖南鼎城株系的基因组S10片段(SRBSDV-HuNDCS10),并对其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RBSDV-HuNDC S10片段全长为1797bp(登录号:JQ337964),含有1个ORF,编码557个氨基酸残基的衣壳蛋白,推测分子量约62.6kD,推测等电点为7.62,与已报道的广东、海南和云南分离物病毒的S10作比较,它们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7%、99.0%和98.4%,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100.0%、99.5%和99.3%。对SRBSDV-HuNDCS10及部分Fijiviruses病毒对应片段在5’URT与3’URT存在的保守序列和互补序列进行了归纳,对其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motif查找,得到该属(Fijiviruses)氨基酸序列的10个保守区段。此外,进行了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发现了3个可能的N端豆蔻酰基化位点,可能与病毒的侵染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50.
目的应用活体荧光技术,研究血管损伤后初期病变形成的动态变化。方法 112只雄性LDLR-/-小鼠随机分成14组,每组8只。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GFP+/LDLR-/-)小鼠的骨髓移植到LDLR-/-小鼠中,行血管损伤手术。从术后第1天至14天,麻醉小鼠,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股动脉血管病变变化的动态状况。结果术后第1天即见血管内大量荧光细胞随血液高速循环,术后第3天出现血液中的荧光细胞呈点状粘附于血管内壁,术后第6天,在血管内壁荧光细胞粘附的部位,外膜组织开始明显增生,增生的外膜组织中可见荧光细胞,此时血管内壁的病变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术后第9天,血管外纤维组织显著增生,并见大量的荧光细胞,同时可见外膜组织中有血液流动的新生营养血管。至病变第14天,受损血管的病变程度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病变部位血管内膜上粘附聚集大量的荧光细胞,形成内衬而附着于血管内膜。结论血管损伤后的初期病变存在着由血管内到外的发展趋势。病变的形成与循环血中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在内膜部位粘附和聚集具有紧密的联系,血管内膜的病变对血管外纤维组织的增生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