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3篇 |
免费 | 100篇 |
国内免费 | 526篇 |
专业分类
15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王兰夏懋高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4):85-94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因其良好的靶向性及抗癌活性目前已成为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的新热点和重要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DC药物由单克隆抗体、高效应的细胞毒性物质以及连接臂三部分组成,它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可以降低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治疗的选择性,还能更好地应对靶向单抗的耐药性问题。与传统单抗药物相比,因其结构复杂,ADC药物质量属性分析方法的建立具有更大的难度和特殊性。对抗体偶联药物的研发现状、质量属性分析方法和挑战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简要介绍,为ADC药物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油体是植物种子内储藏脂肪的亚细胞单位,其内部为三酰甘油(TAG),外部由单层磷脂和油体蛋白组成。这种稳定的结构可以使油体抵抗环境的压力,便于应用到食品及制药工业中。对比碱法、水法、Tris-HCl法、Tricine法4种油体提取方法,对亚麻芥油体采取梯度离心法,制备亚麻芥油体,并对不同pH、温度、NaCl浓度条件下油体稳定性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种方法所提取的油体大小均在0.5~1μm;相较于水法、Tricine法、碱法所回收油体被破坏,Tris-HCl法提取油体大小均一,提取率达17%。同时,油体在4≤pH≤7条件下,油体稳定性破坏。8≤p H≤10时;油体均匀分散,稳定分布。经过不同温度及NaCl浓度处理的油体均呈上浮状态,稳定性破坏。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筛选出免疫原性最佳的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将基因Ⅰ型JEVGS株的prMEIII融合基因、polytope复合表位基因和prMEIII-polytope融合基因分别克隆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经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将制备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通过ELISA监测体液免疫反应、通过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滴定中和抗体滴度、通过细胞因子表达丰度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分析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比较分析制备的乙型脑炎病毒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获得的分子量分别为35kDa(prMEIII)、28kDa(polytope复合表位抗原)和57 kDa (prMEIII-polytope)的重组蛋白均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与prMEIII-polytope和polytope重组蛋白免疫组相比,prMEIII蛋白可诱导免疫小鼠产生更高的IL-2和IFN-γ表达丰度和淋巴细胞增殖水平(P0.05)。prMEIII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接近于商品化乙脑减毒疫苗SA14-14-2 (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rMEIII重组蛋白可以作为乙型脑炎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备选蛋白。 相似文献
994.
李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了解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发挥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在分析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得出结果,总群落的12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5类,D=0.2000,3、11、7和6月初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也聚为5类,D=0.2000,3、7、8月各自归为一类,9月和10月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同样聚为5类,D=0.1000,4、7、6、11月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部分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5个阶段,即4月6日为第一阶段,4月27日~6月8日为第二阶段,6月27日~8月27日为第三阶段,9月21日~10月19日为第四阶段,11月22日为第5阶段.反映了各阶段物种种类、数量等其他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5.
油桐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生产的桐油作为天然的优良干性油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但由油桐专化型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ordiis(Fof-1)侵染引起的枯萎病给油桐产业造成了毁灭性灾害,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手段。众多实践证明,利用生防菌可以有效防治土传枯萎病。本研究发现,在抗病油桐根围土壤中木霉菌的相对丰度较高,并从中分离获得了16株木霉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TEF1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出4种木霉菌: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TkonT1)、螺旋木霉T. spirale(TspiT2)、深绿木霉T. atroviride(TatrT3)和哈茨木霉T. harzianum(TharT4);通过对峙培养试验,发现木霉菌株TkonT1、TharT4和TspiT2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显微观察发现菌株TkonT1和TatrT3可缠绕在尖孢镰孢菌菌丝体上或穿入菌丝体内营寄生生长,吸收病菌菌丝体养分进而导致病菌菌丝体破裂和细胞原生质消解。结果表明,从抗病油桐根围土壤中获得的拮抗木霉菌株可用于油桐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996.
997.
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74个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20.18 kg C/m2)高于温带草原(9.23 kg C/m2).土壤理化生物学因子对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SOC含量(10 cm)变化的贡献分别是87.84%和75.00%.其中,土壤总氮含量和根系对高寒草原SOC含量变化的贡献均大于对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相应贡献.土壤水分是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SOC含量变化的贡献达33.27%.高寒草原土壤C/N比显著高于温带草原土壤的相应值,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较高的SOC含量是由于较低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998.
郑旭陀志国黄静高建明贾青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7):5330-5332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西替利嗪片,对照组只给予西替利嗪片,疗程14d.评价1周和2周时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表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末和2周末两组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周末和2周末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末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0%和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末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9.
为进一步研究干扰素α应答基因IFRG15(Interferon responsive gene 15)在小鼠整个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从植入前胚胎及2、5、16周龄的雌、雄昆明小白鼠心、肝、脾、肺、肾、肌肉、卵巢或睾丸等组织中提取总RNA,以HPRT1(Hypoxanth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1)为内参基因,利用RT-PCR的方法进行目的片段的扩增及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IFRG15在植入前胚胎8-细胞期,桑葚胚期开始显著高表达于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p〈0.05),在囊胚期表达量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在雌雄小鼠几个组织体外发育过程中均检测到表达,但表达量有所不同,在雄性小鼠各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规律性差异;在5周龄雌性小鼠组织中达到最高(p〈0.05),卵巢组织尤为明显,推测该基因对卵巢的成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实验成功获得IFRG15在小鼠植入前各期胚胎及体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在小鼠克隆胚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黄土旱塬区冬小麦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及土壤碳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依据黄土旱塬区黑垆土上中国科学院长武站长期定位试验 (始于1984年),于2008年3月到6月,测定了冬小麦连作系统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土壤呼吸日变化、生育期变化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 DOC)和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MBC),研究了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DOC和MBC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与碳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结果表明,冬小麦连作系统中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格局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2:00左右(拔节期)和14:30左右(成熟期),最小值出现在0:00~3:00之间或6:00左右;冬小麦土壤呼吸速率拔节期最高,其次是灌浆后期,抽穗期最低;不同施肥条件下,各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NPM>M>NP>N>CK>F.土壤水分亏缺是导致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各施肥处理DOC含量高低顺序为灌浆期>抽穗期>成熟期>返青期>拔节期;除M,NPM处理MBC含量拔节期>灌浆期外,各施肥处理MBC含量高低顺序为成熟期>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返青期.同一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与DOC,MBC的相关性较低,但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以F处理土壤呼吸为基础,估算CK、N和NP处理生育期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6%、45%和5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