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598篇 |
专业分类
19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与,但不及工蚁频繁;梳理清洁行为占到其昼夜活动时间的1.6%左右,当白蚁体表沾染污物时,如体表沾有染料或真菌孢子等,梳理清洁行为的频率增加,占用的时间也增多,人为用染料污染白蚁体表,梳理清洁行为可占到6.5%;尖唇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可发生于各个品级之间,其中工蚁是交哺行为中最活跃的品级,其他各品级均可接受来自工蚁的饲喂;6龄以上工蚁对工蚁的染料食物交哺测试显示,取食后24 h受喂工蚁获得的食物量仅占原取食工蚁取食量的5.86%,48 h饲喂者与受喂者消化道食物量大致持平,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受喂者消化道中的食物始终低于饲喂者。本研究结果支持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属于层叠式交哺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2.
临床分离志贺菌中CRISPR/Cas系统的分布及其与毒力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志贺菌中CRISPR/Cas系统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毒力基因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采用10对引物分别对57株临床分离志贺菌中CRISPR1、cas2-cas1、cas6e-cas5、cas7、cse2、cse1-cas3基因和毒力基因ipaH、ial、ipaBCD、virA进行检测。对CRISPR1的PCR结果进行测序,并用CRISPR finder在线软件对CRISPR1基因座进行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初步分析CRISPR/Cas系统与毒力基因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CRISPR1基因座中间隔序列数目较少且在不同菌株间一致性较高;57株志贺菌中,84.2% (48/57)的志贺菌中可检测到CRISPR/Cas系统,其中68.8% (33/48)的志贺菌中cas6e-cas5基因或(和) cse2基因中发现插入序列;毒力基因ipaH、ial、virA、ipaBCD的检出率依次为100%、100%、98.2%和87.7%;毒力基因ipaBCD的阳性率与活性CRISPR/Cas系统的分布无关(P>0.05)。【结论】CRISPR/Cas系统广泛存在于临床分离志贺菌中;部分cas基因中有插入序列;并未发现志贺菌中活性CRISPR/Cas系统与毒力基因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NEC提供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为NEC模型组并在出生48h起每日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对照组,都未添加双歧杆菌;D组为对照组并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各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开始造模后,A、B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A组程度较轻。A、B、C和D组肠组织损伤评分(^-x±s)分别为1.88±0.84、3.13±0.84、0.63±0.52、0.50±0.54,各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肠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仍高于C、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球菌比值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各组间新生鼠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杆球菌比值,G^+杆菌、G^+球菌数及其占肠道总菌群数的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除B组杆菌数外,与实验前相比,各组新生大鼠实验结束后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数、杆菌数、G^+杆菌数、G^+球菌数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A、B组肠道杆球菌比值和G^+杆菌数占肠道总菌群数比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应用呼吸
机患者130 例,根据是否合并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将患者分为研究组(86 例)和对照组(44 例),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
动杆菌的临床特征,然后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
分布科室主要以ICU 为主,大约为76.74%,神经外科次之,大约为8.14%;研究组呼吸机应用时间(18.72± 3.15)天显著长于对照
组(6.18± 0.02)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或者亚胺培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1.86%。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多发生于ICU,且感染者呼吸机应用时间较长,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维甲酸(ratinoicacid)诱导雌性大鼠骨质疏松(Ostoporosis,OP)模型,观察并分析羊水干细胞(amniotic fluid-derivedstem cells,AFS)对OP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0只S 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A组)外,模型组(B组),一次注入AFS组(C组)和两次注入AFS组(D组)均用维甲酸70 mg/(k g.d)连续灌胃1 4 d,A组用等量灭菌注射用水灌胃。于给药二,三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清Ca、Pi、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含量,制造模型(简称造模)过程观察动物生活习性体重等变化,实验结束进行股骨骨形态计量学测量,骨薄片病理学观察。结果: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少食,竖毛,及体重减轻。B.C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21d后,B组血清Ca2+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骨密度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但D组骨密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B,C,D组血清ALP,TRACP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骨薄片染色显示模型组骨胶原排列杂乱无序,结构松散,D组有修复迹象。结论:羊水干细胞尾静脉注射可缓解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且两次次给药的治疗效果好于单次给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究医学营养干预对门诊超重及肥胖患者体成分及体重管理认知度的影响,为体重管理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相关经验。方法:对2017年6月—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3个月的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及密切跟踪随访,对干预前超重及肥胖患者超重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后患者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及体重管理认知度调查。结果: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超重危险因素主要包含嗜油腻(油炸食品、外出进餐频繁)、甜品摄入较多(零食、饮料)、体力运动少(久坐、规律锻炼)、压力大以及睡眠不充足;个性化营养干预后患者体重、BMI、体脂率、腰围及腰臀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量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减重知识的认知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对超重及肥胖患者减重效果明显,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8.
中药大黄的生物化学研究——蒽醌衍生物对线粒体NADH氧化酶和琥珀酸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结果表明:(1)大黄素对线粒体NADH氧化酶和琥珀酸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呈双曲线型,50%抑制浓度分别为2.5μg/ml和11.5μg/ml。而其它四种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对这两种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药物浓度为60μg/ml,抑制率均低于20%。(2)拮抗实验表明:核黄素、牛血清蛋白(BSA)能拮抗大黄素对线粒体NADH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核黄素(3.3×10~(-4)mol/L)和BSA(1.6mg/ml)对大黄素抑制NADH氧化酶的恢复率分别为50.3%和44.6%,且恢复率随拮抗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9.
从南京炼油厂的油污土样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分枝、不运动、不抗酸、能从原油或其制品大量合成胞外多糖的杆菌。在培养过程中,形态无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菌落圆形,微凸起,淡粉至浅桔红色,表面光滑、润泽,边缘整齐。该菌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石蕊牛奶还原,由葡萄糖氧化产酸,由乳糖不产酸。DNA 中G-C 含量在 SSC 系统中为63.12±2.02克分子%。经鉴定为一新种,由于它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把它定名为产粘短杆菌74-230(Brevibacterium viscogenes nvo.sp.74-230)。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报道亚洲小车蝗痘病毒感染黄胫小车蝗引起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主要感染寄主脂肪体,其次为血细胞.球状体有3种类型:大球体、椭球体和小球体,大小分别为30.41μm×25.40μm、6.58μm×4.78μm和3.35μm×2.60μm.病毒粒子为椭球形,大小为230 nm×176 urn,囊膜表面具有球状亚单位,直径为16nm,使病毒粒子看上去似桑椹,侧体为圆筒形,髓核内绳索状物质似有2折,在横切面上是2个圆点.病毒粒子的发育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病毒发生基质的产生;球状颗粒的形成;内核和侧体的分化;髓核和衣壳的进一步分化.成熟病毒粒子逐渐包入球状体.该病毒可感染同属蝗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