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31.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来被鉴定为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种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3个DNA片段(psbD-trnT、trnL-trnF、ITS)重建牛奶菜属(Marsdenia)及其他牛奶菜族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傣百解”样品与通光散样品构成1个独立的单系分支,并与灵药牛奶菜(M.cavaleriei)构成姐妹类群。(2)结合形态性状与模式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傣百解”基原植物与通光散模式标本基本一致,而其形态特征与姐妹种灵药牛奶菜存在明显差异。(3)进一步确定了“傣百解”的基原植物是通光散,其叶形态与花部性状差异可作为区分通光散和灵药牛奶菜的重要特征。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完成了对“傣百解”的正本清源,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市场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为“傣百解”今后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2.
自然界中处于VBNC状态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界中大约有90%以上的微生物尚未被分离鉴定。80年代初提出VBNC状态微生物的存在,所谓的VBNC是指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一种状态,本综述了在实验室条件下VBNC状态的形成条件、培养性的恢复及处于VBNC状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第一个微生物生长因子Rpf.  相似文献   
133.
为了从仿生学的角度 ,获得复合材料构造的最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独角仙和锹形虫前翅中的小柱微细构造 ,结果在昆虫形态学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 :1 )与甲虫前翅上下层相连的小柱 ,其形状和尺寸的大小因甲虫种类而异。不过 ,和以往的认识不同的是 ,两种甲虫前翅的小柱具有类似的结构 ,它们均为非中空的实柱 ,并由中心部和环状的几丁质纤维层构成。其中心部主要是溶解于KOH溶液的物质 (蛋白一类的物质 ) ,环状纤维层中的几丁质纤维 ,在层和层之间相互不同的方向排列着 ,并各自与前翅的上下层中的几丁质纤维连续地连接着 ;2 )独角仙前翅小柱的表面有复杂的纹样 ,而锹形虫的小柱表面只有非常简单的 (几乎没有 )纹样。此外 ,业已证明 ,上述的小柱构造对层状纤维强化复合材料而言 ,的确是一种非常巧妙的 ,可极其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抗剥离性能的生体构造。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我国南北各地的丛本藓属标本326号,借阅了美国纽约植物标本馆(NY),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标本馆(H)及日本服部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ICH)的有关本属藓类各种的原模式标本(Holotype)等模式标本(Syntype)及后选模式(Lectotype),据模式特征,重新订正了本属各种及中国各地标本,将原定名为绿丛本藓(Anoectangiumeuchloron(Schwaegr.)Mitt)改为丛  相似文献   
135.
采用1%溶壁酶加1%玛瑙螺酶(褐云玛瑙螺消化液的冷冻干粉)的混合酶,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的两株营养缺陷型中获得了大量的原生质体,并比较了渗透压稳定剂、温度、菌丝体的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作用。无机盐类稳定剂(NaCl、KCl)获得了高产量的原生质体,而有机类(蔗糖、甘露醇、山梨醇)做为稳定剂不甚理想。对120和720菌株的原生质体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上进行再生试验,再生率分别为52%和65%。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91H在结直肠癌(CR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行CR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组织标本80例(包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lncRNA91H表达,设置干扰序列,噻唑蓝(MTT)测定细胞增殖率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COX分析lncRNA91H和预后关系。结果:癌组织lncRNA91H相对表达量为(1.83±0.14),癌旁组织为(0.36±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91H表达在不同TNM分期、肿瘤转移以及浸润深度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转移、浸润深度、lncRNA91H表达是影响CR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干扰序列作用于lncRNA91H表达后,培养24 h、48 h、96 h时lncRNA91H表达组吸光度(OD)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OD均显著上升(P0.05);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5.67±1.23)%,转染lncRNA91H细胞凋亡率为(25.37±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cRNA91H可以作为CRC患者预后特异指标,并且与TNM分期、肿瘤转移以及浸润深度间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7.
三月的北京,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本刊1977—1980年度优秀作品评选结果揭晓了。《伟大的民族学先驱——摩尔根》、《人类最完美的战利品——狗的起源及其它》等十八篇优秀作品光荣获奖(获奖作品及作者之名单附后).本刊举办的这次评选活动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截至今年1月10日止,我们共收到读者寄来的评选票共736张(有许多选票同时有多人签名,仍以一张计算,因此实际投票人数远超过此数),意见和建议信一百余封。读着那一张张字迹工整的评选票,那一封封抒发着心声的信件,你会不由得为广大读者的诚挚情意,为他们对作者和本刊寄予的热切期望,所深深感动。这样的盛举自《化石》创刊以来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38.
《化石》1984,(3)
正当春暖花开时节,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四届理事会一次会议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举行。会期从今年4月2日至6日,参加会议的有代表及特邀代表等二百五十余人,中国科协及浙江省、绍兴市科协有关领导亦莅会指导。在4月2日的大会上,卢衍豪、王鸿祯、张弥曼、吴望始、邢裕盛、于小波等就生物环境与成矿的关系、中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古生物群落分析及中国震旦-寒武系界线等问题向全体作了报告。4月3日起召开各个分会开展学术交流。共有八十余篇论文在这次年会上选读。  相似文献   
139.
分析结果表明,烟草叶片中含有16种以上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不同层次叶片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从脚叶(下层)至顶叶(上层)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逐渐增加。此外,烟草叶片中尚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对烟叶色、香、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0.
恶性淋巴瘤患者及一级亲属染色体脆性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20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染色体脆性部位进行了观察,发现两组的脆性部位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并且脆性部位3 14、11 13、6 22和12 13表达显著增高。提示这些特异的脆性部位可能与恶性淋巴瘤遗传易感性有关。Abstract:The Chromsomal aberration rate and expression frequency of common fragile sites were examined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d with TC199 medium from 24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and 20 of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 Both the chromosomal aberration rates and expression frequencies of fragile sites obscrved in patient and their relativ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subjects, especially the expression of fra(3)(p14), fra(11)(p22) and fra(12)(q13) which migh be affected by some genetic factors and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malignant lymph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