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1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根据细胞分裂中口器发生的类型、形态结构特征及近祖-衍化性状的推断,利用简约性原理及聚类分析方法对盾纤目纤毛虫的目下系统关系做了探讨和修订.主要结论包括:1)确认该类群为一目级的单源发生系,下含3个亚目:嗜污亚目、帆口亚目、触毛亚目;2)嗜污亚目经廓清认定了52个有效属,分别隶属重新调整后的13个科;3)帆口亚目经厘定共有20个有效属,调整入7个科中;4)触毛亚目3个科,包含13个地位明确的属.文中对前人所建系统中不尽合理、存疑以及混乱之处做了讨论和建议性修正.  相似文献   
92.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3(USP3)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去泛素化酶家族(deubiquitinating enzymes,DUBs)的重要成员,为能够断裂脯氨酸残基连接的泛素链的特异性蛋白酶。USP3蛋白由520 aa组成,有两个保守的蛋白结构域:一个为催化结构域,即泛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区域,另一个为锌指泛素连接结构域(Zn F-UBP)即泛素连接区。近年来研究表明USP3参与细胞中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DNA损伤修复等。同时,USP3在炎症应答及肝癌的发生发展中也表现出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就USP3在细胞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3.
金文驰 《化石》2020,(3):9-16
正重庆市北碚区,苍翠如屏的缙云山下,矗立着一座外形看似多条树根抱着石块的别样建筑——落成于2015年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的历史虽然不长,但重庆自然博物馆可以追溯到1930年由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于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  相似文献   
94.
借助活体观察及银染法等对采自青岛沿海的7种较罕见的腹毛类纤毛虫(拉氏游仆虫Euplotes raikovi,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坚盾檐纤虫Aspidisca leptaspis,斯坦槽纤虫Aspidsca steird,收缩沙冠虫Psammnomitra retractilis,柔弱异列虫 Anteholosticha manca,条纹小双虫Amphisiella annulat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两个国内新纪录:拉氏游仆虫,拟伍氏游仆虫,同时补充了各青岛种群的纤毛图式及银线系等资料.对迄今缺乏详细研究的拉氏游仆虫首次做了纤毛图式水平上的描述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给出了修订后的定义:活体约40~60 μn×25~40 μn,背部有明显的6列嵴突;口区延至虫体1/2后;口围带由23~35片小膜组成;额-腹棘毛包括7根典型棘毛以及位于额区中部的仅由1对毛基粒构成的退化结构;稳定的1根缘棘毛、2根尾棘毛;背触毛6~8列;银线系为double-patella型;海水种.  相似文献   
95.
为分析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幼虫嗅觉蛋白中结合蛋白(OBPs+CSPs)在不同龄期和体段的表达,揭示桉蝙蛾幼虫结合蛋白的时空表达谱,基于表达谱阐明其与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关系,本研究利用qRT-PCR分析桉蝙蛾幼虫结合蛋白在4个龄期和3个体段中的表达。在各龄期幼虫的头部中,EsigOBP2、EsigOBP5、EsigOBP8、EsigGOBP2、EsigGOBP3、EsigGOBP6、EsigCSP1和EsigCSP2 均在3龄幼虫头部显著地高量表达,同时82.4%的结合蛋白在幼龄幼虫(3龄和5龄)的某个体段表达量最高。此外,47.1%和35.3%的结合蛋白在桉蝙蛾幼虫腹部和胸部的表达量最高。以上筛选出的8个结合蛋白是桉蝙蛾3龄幼虫在地栖转树栖过程中,参与寄主识别最主要的蛋白;且结合蛋白在3龄幼虫头部的显著高量表达与3龄幼虫转移栖息地和选择寄主相一致,同时结合蛋白在幼龄幼虫中的高量表达可能与选择寄主后幼龄幼虫对寄主挥发物的适应相一致;本研究支持了桉蝙蛾幼龄幼虫寄主选择的推测。与其他昆虫一致,结合蛋白在桉蝙蛾幼虫的腹部和胸部(非嗅觉部位)高量表达,其功能有待解读。  相似文献   
96.
能源作物芒属双药芒组SSR引物的筛选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本科芒属植物具有在边际性土地(marginal land)上驯化成为高产能源作物的巨大潜力,其中尼泊尔芒(Miscanthus nepalensis)和双药芒(M.nudipes)两个双药芒组物种分布于喜马拉雅-黄断山地区,是具有耐寒及抗旱特性的优良种质资源.为了了解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需要筛选出有效的分子标...  相似文献   
97.
毛乌素沙地4种植物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毛乌素沙地旱柳( Salix matsudana Koidz.)、小叶杨( Populus simonii Carr.)、北沙柳( Salix psammophila C. Wang et Chang Y. Yang)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4种植物叶水势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冠层叶水势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4种植物叶水势与气候因子及树干液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5月份至8月份,旱柳、小叶杨和北沙柳清晨(5:00)的叶水势波动不明显;但3种植物正午(13:00)的叶水势有一定差异,其中旱柳和小叶杨正午的叶水势差异不明显,而北沙柳7月份和8月份的叶水势则明显小于其5月份和6月份;总体上看,各月份3种植物正午的叶水势均明显小于清晨叶水势。供试4种植物的叶水势日变化曲线均以“单峰型”为主,最高值出现在5:00至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至16:00;日间北沙柳的平均叶水势最低,而其他3种植物的平均叶水势差异不明显,5月份和8月份,北沙柳的平均叶水势分别为-11.9和-17.1 MPa,而旱柳、小叶杨和沙蒿的平均叶水势分别为-6.2和-7.1、-7.7和-7.3、-6.8和-8.4 MPa;但夜间4种植物的平均叶水势无明显变化。4种植物日间均表现出树冠下层叶水势高、上层叶水势低的趋势,而夜间则树冠上层和下层的叶水势几乎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叶水势与气温、净辐射量以及树干液流速度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正相关,其中,不同月份4种植物的叶水势与净辐射量和树干液流速度均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不同植物叶水势的变化因种类、季节、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但总体上看净辐射量是影响4种植物叶水势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含有重组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载体的大肠杆菌BL21,通过培养繁殖,诱导,纯化得到重组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使用CCl4诱导的方法来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SDS-PAGE检测纯化的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生化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及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来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1型胶原(collagen1,Col1)和4型胶原(collagen4,Col4)的表达情况。用HE,MASSON,PAS这三种病理学染色的方法来观察各组大鼠肝纤维化的变化。结果: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获得高纯度截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治疗组可以减少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治疗组可以降低肝组织中α-SMA、FN、Col1和Col4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三种病理学染色的方法显示,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重组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蛋白对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有抑制作用,为治疗肝纤维化及其他纤维化疾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
一种从鱼类肌肉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泰山螭霖鱼、黄河鲤鱼、东平湖鲫鱼为材料,采用改进的酚-氯仿抽提法和蛋白酶K消化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其进行紫外分光光度、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微卫星PCR扩增等方法的鉴定。结果表明,本方法提取的鱼类基因组DNA浓度为0.9-3.25μg/μL,D260nm/D280nm值为1.79-1.87,电泳条带整齐明亮,适合微卫星PCR扩增。因此,本方法能够从鱼类肌肉组织中获得较为纯净的基因组DNA,适于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00.
板栗上的拟茎点霉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淑霞  马洪兵 《菌物学报》2010,29(4):467-471
在山东泰安、临沂等板栗产区新发生一种叶部病害,叶片感病后,产生褐色斑点,后期呈不规则大面积干枯,继而引起严重的早期落叶。通过对病原物的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的观察及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一新种,将其定名为板栗拟茎点霉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新种的载孢体近球形,有2种分生孢子,甲型孢子多为椭圆形,少为披针形,具2个明显的油球,形态及大小异于板栗属植物上已知的拟茎点霉。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