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大鹏湾生态因子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大鹏湾夜光藻、反曲原甲藻、浮游动物种群增殖与浮游动物和海水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它们的种群增殖态势与浮游动物和理化因子的比较,依据空间理论的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这四条原则,确定参考数列(母序列:夜光藻和反曲原甲藻、浮游动物)和若干比较数列(子序列:浮游动物和海水理化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给出各因子对母序列影响的排列次序.其结果是,对大鹏湾生态环境起主要影响的因子有浮游动物、锰、铁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11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捕食者-猎物"的捕食模型,研究了黑暗条件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滤食效应,测定了5种藻液浓度(30×107~150×107cells/L)及4个温度梯度(10℃、15℃、20℃和25℃)下魁蚶对饵料生物的滤食能力、功能反应类型和滤藻效应特征,并分别建立Holling圆盘方程。同时研究了水温20℃时魁蚶个体间的滤食干扰反应,建立了藻液浓度和魁蚶自身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实验发现,水温20℃条件下,魁蚶幼贝对筒柱藻的平均滤食速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且0~4 h时段内的滤食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95N_0/1+0.002039N_0滤食功能系数为1.019 5,极限法推出壳长30~35 mm的魁蚶对筒柱藻的日均最大滤食量约为500×107 cells/L;10~25℃条件下,魁蚶的平均滤食速率和滤食功能反应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于20℃时达到最大值,推测20℃是其最佳摄食温度。魁蚶的滤食效应存在较强的个体间干扰反应,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均随幼贝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与幼贝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E=0.730 8P﹣1.068表示,由此建立了魁蚶幼贝密度与筒柱藻藻液浓度之间的联合反应方程N_a=0.7451P~(-0.0684)N_0/1+0.0020N0。结果表明,水温20℃时,魁蚶幼贝具有较强的潜在滤食能力,其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与幼贝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密度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13.
基于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了4种糜子(P)-绿豆(M)间作模式下[2∶2(2P2M)、4∶2(4P2M)、4∶4(4P4M)、2∶4(2P4M)]农田小气候特征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 糜子-绿豆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生育后期糜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使其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由于高位糜子的遮阴,导致矮位绿豆阶段性徒长,株高显著增加,而LAI和SPAD均有所下降.糜子-绿豆间作模式降低了糜子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群体上层光照度和空气温度,而相对湿度显著上升.地上部气候环境的变化调控了间作体系地下部的土壤温度,减少了群体的漏光损失,使其表现出冷湿的生态环境.而矮位绿豆较差的通风透光条件形成相对封闭的间作系统,抑制了绿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与单作相比,2P2M、4P2M、4P4M和2P4M处理的糜子单株穗数、穗长、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分别增加了7.5%~45.0%、2.2%~12.2%、35.4%~94.0%和2.3%~4.7%,产量比单作提高了5.6%~20.7%;间作处理下矮位绿豆的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P4M间作模式下的绿豆受糜子影响最小,产量比单作降低了34.8%.糜子-绿豆间作存在明显的间作优势,各间作处理下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2P4M间作模式下的LER达到最大值(1.8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糜子-绿豆最佳的间作配比为2P4M.  相似文献   
114.
采取刺激后胫神经(PTN)诱发叠加技术,利用体表无创伤性双极记录方法观察了16例正常小儿和43例脑瘫小儿的脊髓诱发电位(SCEP)。正常小儿的SCEP自下而上潜伏时逐渐延长、电压减小。从椎体C6到T10表现为Pa-Na-Pb三相波,T10~T12为Pa-Na1-Na2-Pb波,T12~L4为多相复合波。左右侧SCEP波形相似,潜伏时、电压相同,它们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别;但不同节段之间SCEP差异显著;脊髓传导速度为57.14m/s。脑瘫小儿SCEP正常者占14%;全髓反应低下者占20%;左右侧反应不对称者占46%;节段性反应低下者占15%;其它异常约占5%。不但节段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全脊髓左右侧电压间以及颈、腰骶髓的潜伏时间出现显著差异。脊髓传导速度减低(患侧46.22m/s,对侧53.48m/s)。结果提示:(1)正常小儿脊髓活动左右对称,不同脊髓节段对PTN刺激反应不同。(2)脑瘫小儿脊髓活动左右不对称,一侧功能下降时对侧有一定代偿力,脊髓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30年间于我院治疗的91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复发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77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副神经节瘤患者,l、3、5年总生存率均为98.5%,复发率分别为2%,4.5%,16%。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X~2=10.368,P=0.01),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与复发无关(P0.05)。1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50%,41.5%。1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复发率分别为71%,85%,100%。肿瘤级别与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X~2=5.536,P=0.019)和复发相关(X~2=5.734,P=0.017),肿瘤级别低,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X~2=4.067,P=0.044),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根治度与预后及复发无关(P0.05)。结论: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较好,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差,肿瘤分级与其复发及死亡相关,肿瘤分级低复发及死亡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筛选耐高温石油烃降解菌并对降解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大庆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堆肥样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富集培养后分离得到耐高温石油降解菌株,选取降解率最高的菌株,对其降解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得到6株耐高温石油烃降解菌,其中WY 2最适温度52~58℃,pH值7,石油浓度0.5%,接种量2mL,最佳氮源为硫酸铵,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结论确定了耐高温石油烃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  相似文献   
117.
近年来生物制药产业飞速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进行生物制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对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湖北大学生物制药课程基于专属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和超星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瞄准一流课程“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夯实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有机融入典型案例。此外,通过加强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来提升考评分辨率;通过调研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利用边际效用曲线分析小组活动特点,来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生物制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学生满意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课程建设水平均得到提升,以期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8.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Tzvel.)群落的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成层性:0~40 cm是根系集中分布层,受降水和蒸散的直接影响,称为蒸散与降水相互作用层;40~120 cm贮水变化滞后于根系层贮水和群落蒸散的季节变化,称为主要贮水层;120 cm以下称为水分相对稳定/平衡层.1996年属平水年,生长季末土壤水盈余18 mm;1998年属丰水年,在连续强降雨时发生渗漏,生长季末土壤水亏缺15 mm.蒸腾-蒸散比(T/ET)不仅反映群落的繁茂和活力,而且反映植物对环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1998年8月T/E7值较小(0.5),6月达0.7,7月受降水少影响而有所降低(0.6),8月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0.9),9月降到0.6.水分利用效率(WUE)在良好的水分条件下(1998年),主要受植物自身生长速度的限制,其季节变化与生长大周期吻合.深入分析WUE和T/E的内涵,提出蒸散效率(ETE)的概念,能更好地反映植物对环境水资源利用的状况或程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9.
AVP4┐8的鼠脑结合位点有别于VP受体阎庆武杜雨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加压素(VP)是一种下丘脑垂体后叶激素。它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且种属差异很小。大多数哺乳类VP的组成都是Cys1-Tyr2-Phe3-Gln4-...  相似文献   
120.
传说上古时代,大禹冶水时,在华北平原处掘了一锨土,留下了一片大洼。这就是衡水湖的前身,俗称干顷洼的天然洼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