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环境友好型诱杀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在山东惠民采用杀虫灯、性诱剂、杨树枝把等措施开展了诱杀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的防治试验.杀虫灯+10支性诱剂,杀虫灯+5支性诱剂+5支杨树枝把,杀虫灯+lO支杨树枝把,杀虫灯4种措施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1.4、10.4、8.6和7.0头,性诱剂和杨树枝把均未显著提高对棉铃虫的诱杀效果.不同诱捕方案对棉铃虫累积诱蛾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Gompertz方程.普通灯和时控灯对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9.9头和17.4头,二者差异不显著;时控灯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均少于普通灯;减少开灯时间可在不显著降低棉铃虫诱杀量的同时,有效保护捕食性瓢虫.与普通灯相比,设置时间合理的时控灯(夜间19:00~23:00和3:00~5:00开灯)未显著降低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而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分别为2.0头和4.9头,均显著低于普通灯的3.7头和9.2头,合理设置开关灯控制模式可在不显著降低对棉铃虫诱杀效果的同时,降低近50%的天敌杀伤率,节约用电40%.  相似文献   
82.
克隆人白细胞介素-26(human interleukin-26,hIL-26)基因,构建高效稳定的大肠杆菌表达菌株。对GenBank上报道的hIL-26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后设计合成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得到人成熟肽IL-26基因。将得到的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菌落PCR筛选、酶切鉴定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用BamHI和EcoRⅠ将目的片段切下,插入表达载体pBV220相应的位点。42℃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Western印迹法证实重组蛋白为特异性蛋白,分子筛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表达的重组蛋白经谷胱甘肽复性缓冲液复性,用RT-PCR检测复性的重组蛋白能促进PBMC合成IFN-γ。  相似文献   
83.
RNA降解体(细菌RNA降解的主要执行者)是一种多亚基的蛋白质复合物,主要由RNA解螺旋酶、聚核苷酸磷酸化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PNPase)、内切核酸酶(ribonuclease E,RNase E)以及糖酵解途径中的烯醇化酶、磷酸果糖激酶等组成,参与核糖体RNA(ribosome RNA,rRNA)的加工以及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的降解。此外,RNA分子伴侣Hfq和调控小RNA(small RNA,sRNA)在RNA稳定性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细菌RNA稳定性调控相关功能元件,特别是降解体蛋白及RNA分子伴侣Hfq的最新进展,以期为研究细菌RNA稳定性及其参与的代谢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4.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代谢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的菌株2-1,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分类学地位进行鉴定,用MEGA 4.1软件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2-1与Klebsiella pneumoniae(CP001891)的亲缘关系最近。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菌株2-1与模式菌株同源率为95.4%,疑似为新种。对菌株2-1在5 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特性研究,分批补料发酵时得到较高的1,3-PD终浓度,达到63.5 g/L,此时生产强度为2.19 g/(L.h),底物转化率0.64 mol/mol。  相似文献   
85.
【目的】明确两种食心虫性诱芯复合配置的诱蛾效果,提高其监测或防治效率及其绿色环保化水平,为果树生产中食心虫的高效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梨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梨小")、桃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3种处理的诱蛾效率,并利用"Y"型嗅觉仪比较研究了其间梨小雄蛾趋向性的差异。【结果】(1)梨小和桃小性单一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梨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8 238.33、1 451.67、8 321.67头/诱捕器,其中第1、2、3代时复合配置诱蛾量最大,越冬代和第4代时梨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最大,而各世代桃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均最低。梨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监测到5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期基本一致,但复合配置的峰日诱蛾量均较高;桃小单一性诱芯仅监测到3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日诱蛾量亦较低。(2)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桃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4.00、2.33头/诱捕器,而梨小单一性诱芯对桃小无引诱作用。(3)"Y"型嗅觉仪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对梨小和桃小各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具有趋向作用,其趋向率依次为50.67%、8.67%、53.33%。【结论】梨小和桃小单一性诱芯复合配置对梨小诱捕量有微增效作用,而对桃小诱捕量有一定干扰作用,但影响均不显著。据此,该复合配置可用于桃园中梨小和桃小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86.
【目的】为了明确秋季温度升高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 耐寒性的影响,针对桃小食心虫滞育过程的生理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在GXZ-0450型智能光照培养箱中,温度为26~18, 26~20, 26~22, 28~18, 28~20, 28~22, 30~18, 30~20和30~22℃ 9组变温下(高温10 h,低温14 h,相对湿度70%~80%,光周期为12L∶12D)分别诱导桃小食心虫滞育,再对滞育幼虫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以及体内水、脂肪和小分子糖醇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适宜滞育的光照下变温不会影响桃小食心虫的滞育率,所有脱果的老熟幼虫全部进入滞育,但其生理指标却有很大差异,其中SCP和FP在较高日高温下较高(SCP:F135,2=23.83,P<0.001;FP:F135,2=47.64,P<0.0001),而在较高夜低温下反而较低(SCP:F135,2=52.88,P<0.0001;FP:F135,2=33.34,P<0.0001)。含水量随夜低温和日高温升高显著升高(夜低温:F135,2=13.47,P<0.0001;日高温:F135,2=10.39,P<0.0001)。脂肪含量随夜低温升高下降(F135,2=40.91, P<0.0001),随日高温升高而上升(F135,2=161.18,P<0.0001)。小分子糖醇类物质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各不相同,但差异均显著(P<0.0001):其中海藻糖、葡萄糖和赤藓糖醇的含量随夜低温升高而下降,但在日高温30℃时海藻糖和赤藓糖醇的含量却随夜温的升高而升高,葡萄糖的含量随夜低温的变化无差异;甘油随日高温的升高而显著升高,随夜低温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山梨醇和肌醇的含量随夜低温和日高温的变化差异很大。【结论】桃小食心虫不同温度下诱导滞育的幼虫SCP、FP、水、脂肪和小分子糖醇类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滞育诱导期温度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滞育生理有重要的作用,其滞育幼虫起始生理差别可能会影响其越冬。  相似文献   
87.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体外扩增快、免疫原性低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内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种子细胞。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方法,包括化学试剂、中药制剂、机械力和电磁刺激、心肌环境因子、损伤组织条件培养、组织工程方法等,为其在心肌损伤性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8.
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SYPA 5-5是诱变选育的一株高产精氨酸菌株。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是EMP途径的限速酶,对胞内能量产生和代谢流调节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提高葡萄糖消耗速率以缩短发酵周期,以钝齿棒杆菌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得到pyk基因并将其在C.crenatum SYPA 5-5中成功表达,葡萄糖平均消耗速率为1.71 g/L/h较C.crenatum SYPA 5-5提高33.5%,精氨酸产量和最大产率分别为43.32 g/L和0.55 g/L/h较C.crenatum SYPA 5-5分别提高20%和19.5%。结果表明,加强表达丙酮酸激酶能增强EMP途径,提高精氨酸产量。  相似文献   
89.
采用荧光染料TAMRA标记上游引物,经RT semi nestedPCR扩增A组轮状病毒的保守区域,并将扩增产物与自行研制的玻片微阵列进行杂交。经杂交信号扫描分析,可简便快速地检出A组轮状病毒,并能达到高灵敏性,为下步进入临床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组成型表达β-1,3-葡聚糖酶及必丁质酶基因的双价值植物表达载体pBLGC转化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H165,并得到了抗卡那毒素(Kanamycin,Kan)的再生植株。我们对所得到的抗Kan的再生苗进行了初步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K15(Kan 15mg/L)培养基上的绿苗中有30%为PCR阳性植株,而在K25(Kan 10mg/L)培养基上的绿苗有53%的阳性率。对部分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