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瑜  马春森 《生态学报》2010,30(8):2159-2172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中以温度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暖对变温动物昆虫自身及其所在的生物群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气候变暖导致昆虫发生期提前,地理分布向更高纬度和海拔地区扩散,低温适生种种群密度下降,高温适生种种群密度增加。气候变暖改变寄主植物—害虫—天敌的物候同步性和昆虫原有种间互作关系,影响植食性昆虫的寄主植物范围和取食为害程度。长期的气候变暖带来的强烈的选择性压力引起某些昆虫种群的基因组发生变异。以日均温升高、日最高气温升高和昼夜温差变化等为主要特征气候变暖对昆虫发育、繁殖及存活等生态学指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利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回归预测模型、有效积温模型、CLIMEX和GIS等生态风险评估软件、生物化石比较技术、人工气候下生态试验、检测标记基因频率变化等方法来研究气候变暖对昆虫的影响。最后简要评述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气候变暖情景下开展昆虫种间互作研究并拓展研究对象;(2)高温下昆虫适应性研究;(3)建立完善人工模拟气候下的实验方法;(4)构建昆虫有效生态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2.
大草蛉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强  朱楠  范凡  魏国树 《昆虫学报》2007,50(5):454-460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明、暗适应和性别对其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其复眼呈半球形,位于头部两侧,略成“八”字形排列,单个复眼约由3 600个小眼组成,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200°;(2)小眼主要由角膜、晶锥和6~8个小网膜细胞、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基膜处有色素颗粒分布;(3)暗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较大,远端5~7个网膜细胞核向远端移动,与晶锥近端相接或接近,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远端移动包围晶锥;明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小或闭合,远端网膜细胞核向近端移动,透明带显现,大部分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近端移动分布在小网膜细胞柱周围,包被透明带;(4)在相同的明、暗适应下,雌、雄成虫复眼的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大草蛉复眼为透明带明显的重叠象眼,其小眼不但具有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移动的常规调光机制,还存在晶锥开闭、远端网膜细胞核移动和基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的调光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3.
为了解葡萄糖和胰岛素调控小鼠ob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gel mobility shift assays,GMSA)、DNase I足迹分析和突变分析技术对小鼠ob基因启动子-1719~-1452bp之间存在负调控元件、GLRE和IRE。GMSA结果显示葡萄糖和胰岛素抑制转录因子与顺式元件。DNase I足迹分析和突变分析显示此结合区这AGCAAAA,位于ob  相似文献   
204.
为丰富上海垂直绿化藤本植物资源,结合野外调查、物候观测和生物学观察、适应性观测、繁殖及栽培情况记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引种的33种野生藤本植物的垂直牵引应用综合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香花鸡血藤、常春油麻藤、钝药野木瓜、鹰爪枫、黑龙骨、尾叶那藤、五月瓜藤、长花忍冬、淡红忍冬、三叶木通、木通、清香藤、鄂羊蹄甲、多叶勾儿茶、...  相似文献   
205.
摘要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联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TSH)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法纳入研究人员共102例,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从2017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PTMC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成转移组35例及无转移组67例。对比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血清Tg、TSH水平。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以及血清Tg、TSH水平预测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有微钙化、肿瘤大小≥0.5 cm、紧贴包膜人数占比分别为91.43%、60.00%、40.00%、48.57%,相较于无转移组的74.63%、32.84%、17.91%、23.88%均较高(均P<0.05);两组回声、边界、血流征象、FT3、FT4对比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转移组血清Tg、TSH水平相较于无转移组更高(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有微钙化以及血清Tg>2 ng/mL、TSH>0.5 mIU/L、肿瘤大小≥0.5 cm、紧贴包膜均是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联合血清Tg、TSH预测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联合血清Tg、TSH预测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此外,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有微钙化以及血清Tg>2 ng/mL、TSH>0.5 mIU/L、肿瘤大小≥0.5 cm、紧贴包膜均是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6.
通过对岩溶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结构调查显示,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开展沼气系统工程和薪炭林建设,节柴效果十分明显,龙何屯三个生产队的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年总节柴量达96408kg,三个队节约燃烧生物量分别为31%、16%和20%,平均每年少砍森林面积10.25hm2、6.44hm2和7.46hm2,沼气工程可以节省劳动力,龙何三个队的人均节柴工值分别为95元、53元和69元。同时,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森林得以封育生息。经固定样地研究与测算,以这样的沼气利用水平,一年后,第一年只需砍伐69hm2,第二年只需砍伐34.5hm2,第三年为23hm2,因此更多面积的植被将得以休养生息,植被恢复可望实现。  相似文献   
207.
这是一个约66 m2的住宅中庭,建筑3面围合,西南为1.8 m高的护栏。由于东南侧为坡地,实际一层建筑只高出中庭60 cm,形成一处日照充足视野开阔的凹形围合中庭。这处住宅的室外大体可分为4个部分,入户区、中庭、坪庭(只能观赏约2.75 m2的小庭园)和南侧的家庭菜园。在这里设计遵循:简而不贫、锐而不利、润而不顿、丽而不艳、华而不奢—有节制的丰盛。  相似文献   
208.
博乐金三角工业区带状公园(一期)范围西起金河路,东至金上路,北临S205省道,南临金北路,全长2350 m,宽187 m,总面积44 hm2。S205省道南侧有45 m的防风林带,并修建了一条与S205省道相平行的排洪渠,如何在这个狭长的地段进行有别于城市公园与道路绿化的设计成为该项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9.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三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  相似文献   
210.
树种差异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差异对于适宜树种选择意义重大。选择上海市的5个树种(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银杏Ginkgo biloba )以方位和距离分9个区域进行土壤采样, 对土壤养分因子的12个指标进行研究。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长期定植于类似土壤条件下, 树木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等指标, 但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多重比较结果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得综合得分排名发现, 悬铃木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维持能力, 并且在每个区域的养分维持能力均处于最高水平, 而银杏表现最差。银杏维持土壤中量元素能力较好, 香樟维持土壤微量元素能力较好。综合分析得出, 对上海市城市立地土壤养分改良较好的绿化树种为悬铃木, 香樟和无患子次之, 银杏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