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葡萄糖与胰岛素对3T3-F442A脂肪细胞中Leptin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葡萄糖与胰岛素对3T3F442A脂肪细胞中Leptin表达的调节,应用RTPCR方法以betaactin为内对照对不同葡萄糖和/或胰岛素浓度培养条件下3T3F442A脂肪细胞中Leptin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与胰岛素对3T3F442A脂肪细胞中Leptin表达有促进作用,过高浓度的葡萄糖抑制Leptin的表达及胰岛素对Leptin表达的促进。葡萄糖和胰岛素对Leptin表达的促进作用无协同效应,且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饱和性特点。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对脂肪细胞中Leptin的表达与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2.
王琳  马春森 《昆虫知识》2013,(6):1499-1508
在自然界,昆虫经常经历以几天为周期的重复高温。这种周期性重复高温对昆虫的影响主要有3种作用模式:周期性重复高温与对应恒温比较、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经历不同的周期性重复高温和昆虫的一生经历不同的周期性重复高温。同恒温条件下的昆虫相比,重复高温作用后的昆虫生殖量降低、寿命延长。重复高温作用于昆虫不同生活史阶段导致的存活率不同,重复高温作用于昆虫的发育阶段越接近成虫,其生殖量越易受到影响。高温持续天数增多,昆虫存活率、生殖量降低;但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天数有助于昆虫寿命的延长。重复高温对昆虫的影响程度还因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昆虫种类的不同而异。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从周期性重复高温的温度变化模式及这些温度模式对昆虫生态指标、内在机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建议未来的研究将充分结合自然温度变化进行模拟,增强研究的实用性;扩大考察指标范围并建立考察指标间的联系,拓展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北部六种沙蒿的地理替代规律及其主导生态因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草原区沙地与荒漠区的6种沙蒿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查阅、分布区气象数据搜集与土壤成分测定,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差不嘎蒿为东蒙古-科尔沁分布种,褐沙蒿是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种,黑沙蒿为腾格里-鄂尔多斯分布种,白沙蒿为戈壁-蒙古种,准噶尔沙蒿为中亚种,乌丹蒿为科尔沁沙地西部种。2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的地理替代分布,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构成东西向的地理替代分布。乌丹蒿由于与另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不作为这几个种的地理替代种。3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5种沙蒿分布区内的热量、水分及土壤指标的差异,在黑沙蒿、褐沙蒿与差不嘎蒿这一地理替代中,黑沙蒿在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年较差、寒冷指数、6~7月份降水、湿润指数、水热综合因子、土壤酸碱度、土壤全磷含量上均与另两个种存在着显著差异。黑沙蒿向东北被褐沙蒿所替代,应该是水热以及土壤因子的综合作用。褐沙蒿与差不嘎蒿分布区内,主要是5~6月份的降水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生长季前半期的干旱是褐沙蒿区别于差不嘎蒿并使两者之间发生替代的原因。对于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这一对地理替代种,同样是降水的变率是两者发生替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4.
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和金属亲和层析对重金属Ni2+进行结合肽筛选。经4轮生物淘洗、噬菌体扩增和DNA测序,获得一组多肽序列。GenBank Blast分析未发现同源序列,Clustal W多重序列比对也未找到Ni2+金属结合肽结合基序,但可能含有多聚组氨酸(His)2-5。噬菌体单克隆金属离子螯合树脂的亲和力测定和反筛、抑菌解毒试验表明:展示有金属结合肽的噬菌体不仅对Ni2+具有高亲和力,而且对其它金属离子也有作用,Cu2+、Ni2+、Co2+、Zn2+等金属离子对金属结合肽的亲和力显著高于Cd2+和Cr2+,展示金属结合肽的噬菌体对重金属Ni2+具有一定的耐受和解毒作用。显微形态学观察也显示金属结合肽与金属螯合树脂的作用。对于了解重金属与多肽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环境重金属修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5.
Ni2+高效结合肽的筛选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和金属亲和层析对重金属Ni2 进行结合肽筛选。经4轮生物淘洗、噬菌体扩增和DNA测序,获得一组多肽序列。GenBank Blast分析未发现同源序列,Clustal W多重序列比对也未找到Ni2 金属结合肽结合基序,但可能含有多聚组氨酸(His)2-5。噬菌体单克隆金属离子螯合树脂的亲和力测定和反筛、抑菌解毒试验表明:展示有金属结合肽的噬菌体不仅对Ni2 具有高亲和力,而且对其它金属离子也有作用,Cu2 、Ni2 、Co2 、Zn2 等金属离子对金属结合肽的亲和力显著高于Cd2 和Cr2 ,展示金属结合肽的噬菌体对重金属Ni2 具有一定的耐受和解毒作用。显微形态学观察也显示金属结合肽与金属螯合树脂的作用。对于了解重金属与多肽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环境重金属修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6.
利用RT-PCR和RACE在麝香百合(Lilium longiflorum Thunb.)花粉管中克隆到1,4-β-葡聚糖内切酶(Endo-1,4-β-glucanase,EGase)的全长cDNA序列(LlpCell)。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一个含有490个氨基酸的球状蛋白,并在N端有一个由21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LlpCell和植物分泌型1,4-β-葡聚糖内切酶高度同源(约50%),不含有跨膜结构域和纤维素结合域(CBD)。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转录本仅在花粉粒、萌发中的花粉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表达,表达量基本相同。而在百合植株其他组织中均未见表达。这种葡聚糖内切酶的高度特异表达说明LlpCell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7.
螺旋霉素(SP)与麦迪霉素(MD)均为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且结构非常相似.螺旋霉素含有3个组分,其结构差异表现在16元内酯环C<,3>上的一个取代基的差异,SPⅠ组分为羟基、SPⅡ组分羟基乙酰化、APⅢ组分羟基丙酰化;麦迪霉素是以麦迪霉素A1为主要组分的多组分抗生素,麦迪霉素16元内酯环C3上连接的均为丙酰化羟基.已知这类抗生素16元内酯环C3羟基酰化是由一种称为3-O-酰基转移酶的蛋白催化完成.本研究将螺旋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spiramyceticus F21中的螺旋霉素3-O-酰基转移酶基因用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 ATCC 21454中的麦迪霉素3-O-酰基转移酶基因原位替换后,发现所产生的螺旋霉素仍然含有3个组分,并且螺旋霉素Ⅲ组分也不是主要组分,说明麦迪霉素3-O-酰基转移酶在螺旋霉素产生菌-S.spiramyceticus F21中不具有16元内酯环C3羟基丙酰化特异性以及酰化高效性,也提示其在麦迪霉素产生菌中的丙酰化特异性和高效性可能与该菌株(种)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8.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相似文献   
129.
颜色对梨小食心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凡  马春森  范凡  刘玉峰  冯娜  李倩  魏国树 《生态学报》2014,34(11):2971-2977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早春产卵喜在桃嫩梢叶上,为探明寄主颜色在其产卵选择中的作用,利用彩色卡纸模拟寄主颜色,室内比较了红、粉红、浅粉、橙黄、深黄、浅黄、青绿、深绿、浅绿、蓝、紫、褐色等12种不同颜色基质对其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基质颜色对梨小食心虫的产卵选择性有显著影响,其产卵偏嗜浅黄和浅绿色,白色和黑色参比时其产卵选择率分别依次为68.9%、63.8%和64.1%、65.5%,蓝和浅粉色则表现一定的拒避作用,白色和黑色参比时其产卵选择率分别依次为47.7%、40.4%和47.2%、42.7%,且参比色对其产卵选择性影响差异显著。基质颜色对其产卵量亦有显著性影响,无论黑或白色参比,黄、绿颜色上的产卵量均较多,尤其是深黄、深绿和青绿色。基质颜色对1—7日龄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选择性均有显著影响。白色参比时,2、3日龄蛾对浅绿和浅黄色的产卵选择率显著高于其他颜色;黑色参比时,2日龄时明显偏嗜浅绿色(79.7%),6日龄时明显偏嗜浅黄色(74.8%)。表明寄主颜色在梨小食心虫产卵场所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其卵期监测和防控中颜色应用乃至进一步揭示其产卵寄主选择机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0.
不同光照环境下荷花叶片光合光响应模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寒冰  秦俊  叶康  奉树成  高凯 《生态学杂志》2014,25(10):2855-2860
以上海荷花品种‘伯里夫人’为试验材料,设置全光照和林下遮荫(50%全光照)2种不同的光照环境,采用4种光响应模型拟合分析荷花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响应过程,比较不同光照下适宜的光响应模型,研究荷花品种对遮荫环境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 4种模型对荷花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拟合效果的优劣顺序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指数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后3种模型均为没有极值的函数,不能直接求得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光饱和点(LSP).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LSP、Pn max、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LCP)等光响应参数表现出最佳的拟合效果,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最小.随光强减弱,荷花主要的光合生理参数均降低,其中,Rd下降幅度显著,其他参数变化不显著.说明荷花对适度弱光环境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光合适应性反应与调节,能够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