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7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提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普适性理论和探索其内在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假说被用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但是这些假说的普适性均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最新理论--代谢速率假说以能量相当法则和代谢分形分配网络模型为基础,定量预测了个体及种群生态进化动态过程与群落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丰富度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代谢速率假说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问题,也回答了生物多样性如何维持的问题.该文重点综述了代谢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进展.通过和其他假说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随着代谢理论假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代谢生物多样性理论将更具有普适性.同时我们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假说需要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龙柏枝条的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分离和鉴定了44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64%,主要成分为α-雪松醇(14.90%)、罗汉柏烯(6.90%)、α-蒎烯(5.78%)、γ-木罗烯(5.52%)和柠檬烯(5.00%).利用触角电位测定技术测定双条杉天牛成虫对挥发油的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EAG反应强度与挥发油剂量呈正相关;同种样品,雌虫的EAG反应强于雄虫,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3.
很多小RNA病毒科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引发宿主细胞凋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宿主细胞对抗小RNA病毒侵染的防御机制。凋亡机制可由某些病毒蛋白对细胞产生信号干扰来实现多种凋亡通路。虽然这些凋亡通路的上游事件是不同的,但最后的效应却很一致。此外,一些病毒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它们能够令感染病毒后的细胞不死亡,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共存的持续性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994.
本实验通过PCR方法从毕赤酵母GS115-phyA中扩增出不含有信号肽及内含子的黑曲霉NRRL3135植酸酶phyA基因,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INA1297中,得到表达载体pINA1297-phyA,利用醋酸锂转化法将线性化载体转化到解脂耶氏酵母po1h中,通过YNBcasa和PPB平板筛选出阳性表达菌株,阳性菌株在YM培养基中28℃培养6d后酶活达到最大为636.23U/mL。表达上清经SDS-PAGE分析得到表达植酸酶分子量约为130kDa,但通过去糖基化处理后其分子量变为51kDa,与理论值相符。经过酶学性质分析表明重组植酸酶最适pH为5.5,最适温度为55℃,该酶在pH2.0~8.0处理1h后仍有较高酶活,并且90℃处理10min后还有86.08%的残留酶活,其抵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能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995.
基于芸香科的植物通用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是近10年来进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其通用序列的筛选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09年,生命条形码联盟植物工作组推荐rbcL+matK组成复合序列作为植物通用条形码,但其研究对象中近缘属、种较少,且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仅为72%,所以仍在进行验证和新序列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选取nrDNAITS2序列,利用其具有Ⅱ级结构的特性、通过不同物种类型模型判定全长,将其和目前热点候选序列(matK,rbcL,psbA-trnH,rpoC1,ycf5)及nrDNAITS序列针对芸香科72属192种300个样本进行比较,试图在同一科属下更多近缘种存在时,真实判定候选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自行设计引物的ITS2序列具有较好的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在所考察的候选序列中具有最大的种间变异和较小的种内变异,且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物种鉴定成功率最高,各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候选序列.证实ITS2序列在单一科属内的"高效性",故推荐其作为植物DNA条形码通用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996.
大血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为依据,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综述了大血藤的研究进展。迄今已从大血藤中分到了多种化学成分,主要为酚酸、木脂素、三萜、挥发油等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抗氧化、抗肿瘤、耐缺氧、防辐射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大血藤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线粒体在真核细胞多种生物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能量产生、钙平衡、细胞内物质代谢、活性氧产生、细胞信号传导和凋亡等。线粒体的高度动态性,如生物发生、动态融合、分裂和退化等代谢特征与细胞种类、组织的需求密切相关。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的代谢与干细胞发育、命运决定紧密相关。本文综述干细胞干性维持及定向分化过程中,线粒体代谢改变与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98.
记述下盾螨属2新种和密卡螨属1新种:重庆下盾螨Hypoaspis chongqingensis sp.nov.t似陆下盾螨Hypoaspis terrestrisimilissp.nov.和粗刺密卡螨Melichares crassispinus sp.nov.。  相似文献   
999.
湖滨湿地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和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对掌握植物的生长速率及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不同水盐环境对植物功能性状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该研究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湿地为研究区, 以该地区优势植物及土壤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 阐明该地区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设置18个样地进行植物多样性的调查, 共调查到植物24种, 其中灌木8种, 草本16种。采用冗余分析法对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水盐环境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发现: 随着水盐含量的增加, 不同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变化较大, 其中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厚度(LT)和比叶面积(SLA)在低水低盐环境下最大; 叶片含水量(LWC)、叶干物质含量(LDMC)和叶干质量(LDM)在中水中盐、高水高盐环境下较大; 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较大, C:N范围为9.35-26.51, C:P的范围为50.13-228.95, N:P的范围为2.31-11.99, 其中C:P的变化范围最大; 叶片C含量与LT、LDMC、LDM均显著正相关, 叶片N含量与SPAD、LT显著正相关, 叶片P含量与LWC显著正相关, C:N、C:P均与LDMC显著正相关, 而N:P与叶片功能性状指标均不相关, SLA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不相关; 对环境因子与优势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影响种间植物功能性状的环境因子不同且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穿山甲洞穴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在大雾岭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 6 1个穿山甲洞穴 ,并对其中的 4 0个进行了解剖 .结果发现 ,穿山甲的洞均为盲洞 ,没有分支 ;洞口径大小一般为长径 14 2 0± 2 79cm (n =6 1) ,短径 12 5 0± 2 83cm(n =6 1) ;洞穴可分为冬洞和夏洞 .冬洞在冬春季节打造 ,洞穴较深 (1 4 4± 0 73m ,n =2 8) .夏洞在夏秋季节打造 ,洞穴较浅 (0 32± 0 11m ,n =12 ) ;穿山甲多在冬春季打洞 ,夏季打洞少 ,并且主要选择在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打洞 ,以获得食物白蚁 ,然后再利用它越冬、卧息、繁殖、隐藏和逃避敌害 ;穿山甲对新洞的平均利用时间为 12 2 5± 2 2 5d ,而对旧洞的再次利用率极低 (1/12 =8 33% ) .文中还记录了 6 1个洞穴所在的各种环境因子 (分为 9类 ,2 7种 ) ,并依据因子出现频次和系统聚类结果 ,对穿山甲的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 .穿山甲喜爱将洞穴设置在干扰程度小 (干扰源距离 >10 0 0m)、坡度较陡 (30°~ 6 0°)、坡向为半阴半阳坡、针阔混交林、中低海拔 (76 0~ 15 0 0m)、洞口隐蔽程度好 (全隐蔽或半隐蔽 )、中坡或下坡位、离水源距离近 (<5 0 0m)的生境内 ;不喜爱将洞穴设置在阴坡、洞口隐蔽程度差 (裸露 )、极陡坡 (>6 0°)或缓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