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玉米种质资源H21和Mo17抗亚洲玉米螟的QTL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H2 1×Mo17的F2 :3 群体 (12 0个家系 )为作图材料 ,利用SSR和AFLP标记对玉米资源H2 1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 (QTL)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叶片侵食度性状 ,检测到 3个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1、5、8上 ;基于茎秆虫孔数性状 ,检测到 3个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4和 10 (2个 )上 ;基于茎秆隧道长度性状 ,检测到 2个QTL ,位于染色体 4和 8上 ;以隧道长度 /虫孔数为鉴定性状 ,检测到 1个QTL ,位于染色体 4上。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 7 7%~5 1 8%之间。超显性是QTL作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22.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0)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 (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 ] 。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 γ (IFN γ)或免疫干扰素 ,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 ] 。IFN γ可使M功能亢进 ,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 。80年代初 ,人的干扰素基因克隆成功后[4] ,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动物干扰素的研究。 1987年以来 ,猪、鸡、鸭等动物的干扰素基因先后被克隆报道。Hiummler等于 1987年首先开始了犬IFN α基因的研究[5] 。 1992年 ,…  相似文献   
923.
用RACE方法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高产株系001中克隆了一个新的1 886 bp的全长倍半萜合酶cDNA.克隆的倍半萜合酶氨基酸序列与烟草马兜铃烯合酶、莨菪岩兰螺旋二烯合酶、棉花杜松烯合酶的一致性分别为39%、38%和41%;与青蒿柏木脑合酶、紫穗槐二烯合酶和一个推测的倍半萜合酶克隆cASC125的一致性为50%、48%和59%.cDNA编码区序列被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但过量表达的蛋白主要是以不溶性蛋白形式存在.North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此基因在茎、叶和花中表达,在根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924.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低氧与运动双重应激中常出现的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及其他消化系统紊乱,可能与小肠微观形态受损和伴随发生的细菌增殖异位及炎症有关。本研究构建SD大鼠高原训练模型,观察模拟高原训练对大鼠携氧用氧能力、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小肠细菌量及小肠NF-κB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血液细胞分析结果显示,低氧暴露和低氧训练导致大鼠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显著上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证实,低氧暴露导致大鼠小肠机械屏障轻微损伤,低氧训练导致大鼠小肠机械屏障严重受损。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低氧暴露导致大鼠小肠出现细菌增殖发生菌群异位,低氧训练导致增殖和异位现象加剧。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NF-κB仅在低氧暴露和低氧训练组出现高表达,运动组与大鼠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TNF-α和IL-6作为NF-κB的下游因子,出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达到模拟高原训练的目的,高原训练导致大鼠小肠机械屏障被破坏,发生细菌增殖、细菌异位,进而引发小肠炎症因子水平上升。初步揭示了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出现消化系统不适、腹泻的原因。对于通过补充有益菌的方式平衡菌群,缓解小肠损伤及炎症,解决高原训练中运动员消化系统不适的问题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925.
目的:分析胸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防控医院感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医院接受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84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28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数据资料以及细菌培养与鉴定的结果,分析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及病原菌分布,以及产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84例患者共有8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是28.8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56.10%;检出病原菌88株,革兰阴性菌71株,占80.68%,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30.68%。革兰阳性菌17株,占19.32%,以金葡菌为主,占9.09%。单因素分析发现,胸外科术后医院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糖尿病史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 h、住院时间15 d以及有糖尿病史是胸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胸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铜绿假单胞菌与金葡菌为主,应重点防范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26.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P),较高的TOC和TN、在波动中逐渐升高的δ13Corg值以及高δ15N值、高黏土(<4 μm)含量指示了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气候温暖较湿;中全新世时期(8200-42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和黏土(<4 μm)含量总体上较高但呈波动降低趋势,粉砂(4-64 μm)含量升高,δ15N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指示初级生产力由较高水平开始逐渐降低,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向凉干方向发展;7300-5800 cal a BP和4300-3800 cal a BP的低δ15N和高TN值可能受到固氮蓝藻的影响,分别对应着7500-7000 cal a BP和4200-4000 cal a BP气候事件时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晚全新世前期(4200-20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黏土(<4 μm)含量的低值和较高的δ15N值、高粉砂(4-64 μm)含量代表初级生产力继续降低,气候环境进一步向冷干转变。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逐渐减少的30°N夏季太阳辐射是驱动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晚全新世后期(2000 cal a BP至今),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环境演化趋势的异常,说明湖泊环境及沉积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927.
解聚作用是控制土壤有机氮矿化和氮素有效性供应的关键,然而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氮解聚作用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福建戴云山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低氮(LN)和高氮(HN)3个氮添加水平,进行为期2年的氮沉降模拟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8种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土壤有机氮解聚作用响应氮沉降的机理过程。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显著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并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同时,0-10 cm土壤锰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氮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高,HN处理下土壤漆酶活性显著高于LN和CT;10-20 cm土壤的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漆酶活性均随氮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谷氨酰胺酶活性变化相反。冗余分析表明两个土层有机氮解聚酶活性影响因素不同,土壤硝态氮(NO3--N)是0-10 cm土层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10-20 cm土层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由NO3--N和MBC共同影响。综上所述,亚热带黄山松林土壤不同有机氮解聚酶对氮添加的响应不一致,主要受土壤NO3--N和MBC调节。该研究有助于拓宽土壤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理,同时对维持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提高黄山松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8.
金银花容器苗对干旱胁迫下接种根际促生细菌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金银花容器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干旱强度下接种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L90对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金银花容器苗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逐渐降低;而干旱环境下接种L90可显著提高气孔导度,缓解干旱胁迫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且干旱强度增加,缓解效果增强。接种B.cereus L90可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金银花容器苗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的降低,抑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升高。虽然L90并没有提高对照处理中光合色素的绝对含量,但可显著抑制干旱环境下金银花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分解。干旱显著降低了金银花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了脱落酸(ABA)的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接种L90可显著提高叶片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并可促使根部产生的ABA运输到叶片中。干旱胁迫程度较轻时,L90对金银花容器苗的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影响不显著;而在重度干旱时,同对照相比,干旱及接种L90处理的相对含水量分别降低20.56%和10.21%,相对电导率分别提高31.42%和16.08%,接种L90处理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小。因此,干旱生境下接种B.cereus L90,可增加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抑制光合色素的分解及光合能力的下降,提高金银花容器苗在干旱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29.
增温和施氮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溶液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增温和氮沉降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溶液养分元素供应是否平衡对加速或减弱土壤养分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增温和施氮对亚热带杉木人工土壤溶液养分动态的影响,分别于各样地的0—15、15—30cm和30—60cm土层安装土壤溶液采集器。利用真空泵的负压原理采集土壤溶液,对其有机组分及无机组分进行了两年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增温及增温+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土层溶解性总氮(DTN)及硝态氮(NO-3)浓度,而施氮促进了植被对其的大量吸收而未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整体而言,短期增温和施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对土壤溶液K~+、Ca~(2+)、Na~+、Mg~(2+)等离子含量影响较小。但相比于施氮,增温对土壤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影响远大于施氮。增温导致的土壤孔径增大,通透性增强可极大地促进Fe~(3+)、Al~(3+)淋溶,同时导致表层Na~+、Mg~(2+)离子含量显著降低。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土壤溶液各养分的影响存在叠加效应,但并不是增温和施氮单因子的简单累加,要深入了解土壤养分对未来气候变迁的内部机制需进一步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930.
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发根产生及其离体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