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描述了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发现的蛙属1新种:版纳蛙Ranabannanicasp.nov.,并从外部形态和核型上与东南亚相近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2.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bp,其中变异位点115个,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相似文献
23.
24.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 10 0 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 1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 (mm) 10 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 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 4 0个 ;腹面浅黑色 ,每隔 3或 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 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 .Smith (194 3:4 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 15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2 33,尾下鳞 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 4 4~ 5 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 ;眶前鳞 1,眶后鳞 2 ;颞鳞 1 2 ;上唇鳞 7(2 2 3式 ) ;下唇鳞 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 4对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 2 4 0 0m左右地方采到 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 1号标本命名的种 ,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 ,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 4雌全长 /尾长 (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 :6 18/88,6 92 /10 2 ,6 2 3/95和 6 4 3/10 2。 3号的腹鳞都是15 0 ,1号为 15 2 ,均较原始描述略少 ,可能与计数方法有 相似文献
25.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于1998年到西藏从事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的结果,并对西藏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自下而上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6.
本文描述了在云南西双纳地区发现的蛙属1新种:版纳蛙Ranabannanicasp.nov.,并从外部形态和核型上与东南亚相近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7.
中国一新纪录种--缅北原矛头蝮(爬行纲,蛇亚目,蝰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采自西藏Protobothrops属标本1条,该蛇原报道于缅甸北部,所获标本为中国新纪录种.标本保存在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 相似文献
28.
<正>巨蜥隶属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巨蜥科(Varanidae)巨蜥属(Varanus),全球约有70种(IUCN2010),分布区包括非洲、南亚次大陆、东南亚至新几内亚、澳洲及印度洋岛屿(赵尔宓等1999)。巨蜥多栖息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河岸附近或沿海河口(赵尔宓1998,徐正强等2006)。中国分布有圆鼻巨蜥(V.salvator)和伊江巨蜥(V. irrawadicus)两种巨蜥(杨大同等2008,蔡波等2015)。圆鼻巨蜥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和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