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31.
饲养东北虎的微卫星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虎是世界上濒危动物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该研究利用10个在东北虎基因组中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基因座(Fca005, Fca075, Fca094, Fca152, Fca161, Fca294, Pti002, Pti003, Pti007和Pti010)对113只饲养东北虎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的PCR扩增产物,计算了10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13只东北虎样品中,10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其中Fca152最多;等位基因频率处于0.009~0.767之间。基因杂合度值在0.385~0.707间,平均为0.616,多态信息含量值在0.353~0.658间,平均为0.558,有效等位基因数处于1.629~3.409之间,平均为2.784,表明所选用的10个微卫星基因座在研究样品中均为中高度多态性基因座,具有比较明显的遗传变异。113只样品中包括75只毛发样品,23只血液样品和15只组织样品,不同样品的结果比较表明,毛发、血液和组织样品均可以得到清晰的扩增结果。所以,微卫星基因座与非损伤性DNA分析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濒危珍稀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Abstract:. The tiger is one of the most threatened wildlife species since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iger hav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wild Amur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o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 the far east area of Russia and the north Korea and its size of wild population is about 450 in the world and 20 in China. Several hundred captive populations of Amur tigers are the main source to protect gene library of tiger and the source of recovering the wild populations. The Breeding Center for Felidae at Hengdaohezi and Ha’erbin Tiger Pa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biggest captive breeding base in China. How to make clear the genetic pedigree and establish reasonable breeding system is the urgent issues. So we use the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and non-invasive technology to research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aptive Amur tiger in this study. Ten microsatellite loci (Fca005, Fca075, Fca094, Fca152, Fca161, Fca294, Pti002, Pti003, Pti007 and Pti010), highly variable nuclear markers, were studied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in 113 captive Amur tigers. The PCR amplified products of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detected by non-denatured polyacry 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llele numbers, allelic frequency, gene heterozygosity(H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and 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Ne) were calculated. 41 alleles were found and their size were ranged from 110bp to 250bp in ten microsatellite loci, Fca152 had 6 alleles, Fca075, Fca094 and Fca294 had 5 alleles, Fca005 and Pti002 had 4 alleles and the others had 3 alleles in all tiger samples, respectively. The allelic frequencies were from 0.009 to 0.767; The He ranged from 0.385 to 0.707, and Fca294 and Pti010 locus ha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value; the PIC were from 0.353 to 0.658, Fca294 and Pti010 locus ha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value; and Ne were from 1.626 to 3.409, Fca294 and Pti010 locus ha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value, which showed the ten microsatellie loci had high or medium polymorphism in these Amur tigers and had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we only found even bases variability which showed the even bases repeat sequence (CA/GT) maybe the basic unit for length variability of microsatellite in all loci. In this study, the samples were made up of 75 hair specimens, 23 blood specimens and 15 tissue specimens, we obtained the genome DNA from hairs using the non-invasive DNA technology and demonstrated that DNA derived from hair samples is as good as that obtained from blood samples for the analaysis of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and non-invasive DNA technology can help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mur tiger. This method could be used in the captive management of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相似文献   
132.
根据已知的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泛素延伸基因 5'端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应用3'RACE-PCR技术,从甜菜夜蛾S. exigua脂肪体组织总RNA中反转录扩增泛素基因的cDNA片段。扩增得到的片段全长513 bp,3'末端有123 bp的非翻译区,翻译区编码一个长为12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14.8 kD。同源分析表明,此cDNA序列为ubiquitin-53aa extension protein(ubi-53) 基因,在泛素蛋白后融合了一个核糖体L40蛋白(ribosomal L40 protein)。用MagAlign和Genedoc软件对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 甜菜夜蛾的ubi-53基因与真核生物家蚕Bombyx mori、草地夜蛾、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人Homo sapienes泛素的同源性分别为96.9%、98.5%、95.3%和93.0%,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泛素的同源性为78.8%,说明真核生物的泛素基因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泛素基因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进化途径。将甜菜夜蛾的ubI-53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至BL21(DE3)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异源泛素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原核表达蛋白是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133.
病毒编码泛素及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素(Ubiquitin, Ub)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不同来源的泛素蛋白具有类似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征.目前所知,泛素主要通过ATP依赖性的泛素-蛋白酶复合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s pathway, UPP)途径,经泛素活化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梯级反应,高效并高度选择性地对胞质或胞核内蛋白进行完全或部分降解,泛素依赖性蛋白质降解涉及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DNA修复和蛋白质数量控制[1].另外,泛素还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核糖体的生物发生、DNA转录调控及其它多种生理功能[2].近年来发现,一些真核生物病毒,如杆状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腺病毒和反转录病毒等,均编码泛素或能与泛素相互作用的蛋白.病毒编码的泛素和泛素相关蛋白与病毒粒子形成及病毒出芽增殖有关,也与宿主细胞凋亡调控、宿主免疫系统调控及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机理相联系.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34.
【目的】分离和鉴定一株高效降氨除臭芽孢杆菌,并研究其氮素迁移过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筛选平台,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以NH4+-N为唯一氮源,通过检测NH4+-N、NO2?-N、NO3?-N和产生的气体浓度,明确菌株在降氨过程中氮素的迁移过程及特点。【结果】筛选出一株高效降氨除臭芽孢杆菌,经生化与分子鉴定为凝结芽孢杆菌;其在好氧条件下将NH4+-N降解为NO3?-N,降解率为98%;同时少量NO3?-N经好氧反硝化作用还原为N2;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了硝化作用,但NH4+-N降解率仅为23.7%,且反硝化过程不明显。【结论】筛选得到的高效降氨除臭凝结芽孢杆菌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皆具有异养硝化作用,但厌氧条件下反硝化作用不显著,好氧反硝化作用产生的含氮气体为氮气,其在农业和环保领域具有巨大的产业化潜力。  相似文献   
135.
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对肉鸡生产性能和盲肠乳酸杆菌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仔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添加量按其多糖含量在基础日粮中的比例为0.1%、0.3%、0.5%)的HFC,试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142日龄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0.3%、0.5%HFC组能够极显著降低料肉比(P<0.01)。定量分析盲肠乳酸杆菌表明:42日龄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0.3%、0.5%HFC组极显著增加盲肠乳酸杆菌的数量(P<0.01)。乳酸杆菌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42日龄时,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与盲肠乳酸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3,P<0.01),料肉比与盲肠乳酸杆菌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饲料中添加HFC有助于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促进盲肠乳酸杆菌的增殖;盲肠乳酸杆菌的增殖有助于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尼莫司汀在复发胶质瘤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尼莫司汀化疗的13例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超过3个周期的化学治疗,平均完成4.6个化疗周期。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个月无进展生存率53.8%;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30.8%;12月无进展生存率23.1%。2例出现Ⅲ度骨髓抑制,其余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6例)和疲倦乏力(9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尼莫司汀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复发胶质瘤化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显著地延长患者的生命,并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针对前期进行过TMZ化疗的病例,具有价格低廉,疗效相当的优点,是替莫唑胺治疗之外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7.
金针菇菇脚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针菇菇脚(FVF)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FVF能极显著提高肉鸡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肉鸡料肉比(P<0.01),显著提高肉鸡生长后期的胸腺指数(P<0.05),极显著促进肉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  相似文献   
138.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DNA导入细胞并与基因组靶基因发生同源重组可以精确修饰或替换靶基因,但在植物中产生自发同源重组的概率很低.近几年出现的人工改造核酸酶可以大幅提高同源重组的效率,实现基因组的精确、定向改造.其中,归巢核酸酶、锌指核酸酶和TALE核酸酶已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最近开发出来的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则更具有高效方便等特点.这些人工核酸酶的应用为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呈现了更加美好的前景.首先介绍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及其发展历程,随后详细阐述了提高植物基因组定点编辑效率的策略,最后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业和植物基因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9.
噬菌体是能感染细菌的病毒。为了抵抗噬菌体的感染,细菌进化出多种抵抗噬菌体感染的机制,这些机制的阐析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编辑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噬菌体治疗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就细菌针对噬菌体感染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抵抗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同时讨论了这些防御系统的存在对细菌自身的影响,分析了当前细菌耐受噬菌体机制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0.
为了全面认识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各组分及其对蒸散的贡献率在日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同位素稳态和非稳态假设理论结合水同位素分析仪系统,对生长季侧柏林生态系统蒸散各组分进行了定量拆分和比较。结果表明: 4个测定日(2016年8月5、8、10、11日)不同来源水体的18O都呈现表层土壤水氧同位素组成(δS)>枝条水氧同位素组成(δX)>大气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V),说明三者可能因同位素分馏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土壤蒸发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E)在日尺度上为-26.89‰~-59.68‰,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态系统蒸散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ET)为-15.99‰~-10.04‰,稳态(ISS)下植物蒸腾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T-ISS)为-12.10‰~-9.51‰,而非稳态(NSS)下植物蒸腾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T-NSS)为-13.02‰~-7.23‰,在日时间尺度上δET与δT-NSS全天的变化趋势一致,在11:00—17:00 δET、δT-ISS与δT-NSS三者的变化趋势近似一致。总体上,植物蒸腾量对蒸散量的贡献率表现为FT-ISS 79.1%~98.7%,而FT-NSS 88.7%~93.7%。这表明研究区土壤蒸发耗水远小于植被蒸腾耗水,植被蒸腾在林地蒸散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