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4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自杀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基因治疗肿瘤近年来在国内外研究较多并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目前发现的自杀基因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硝基还原酶基因、大肠杆菌GPT基因和DEO基因等。  相似文献   
132.
目的:应用直流电核团毁损术毁损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内侧苍白球(GPi),记录其手术前后脑电生理活动的变化,以探讨内苍白球射频毁损术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GP毁损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对PD毁损组和假手术组大鼠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右侧黑质致密部(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诱发旋转以对模型建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联宏电极在体脑电生理记录技术对各组大鼠进行右侧(注射侧)大脑皮层M1、M2区脑电及纹状体场电位的连续24小时记录,同时进行视频录像。对GP毁损组大鼠行直流电GPi毁损术,术后4天对各组大鼠均行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检验,继续记录脑电活动,记录数据经频率谱分析及相干分析以揭示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同位点神经元集群间的功能连接和同步性。结果:对GP毁损组大鼠毁损术前后在清醒静息状态下的皮层脑电和纹状体场电位有明显改变,术后HVSs(High Voltage Spindles)在持续时间上明显缩短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对各组大鼠术后在静息状态下的脑电信号进行对比,GP毁损组大鼠较假手术组的HVSs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均减少并接近正常组大鼠水平,相干性分析显示GP毁损组大鼠术后在HVSs频段(5-13Hz)上的相干程度显著小于假手术组。结论:在清醒静息状态下6-OHDA建立的PD大鼠皮层-基底节环路上HVSs持续时间延长发生频率增高,经GP毁损术后其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同步性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从而改善PD症状,该现象可能解释临床采用苍白球射频毁损术治疗PD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33.
对中国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和紫杉醇累积及培养液的电导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随着细胞生物量与紫杉醇含量的增加,培养液的电导率逐渐下降,细胞生长和紫杉醇累积曲线与培养液的电导率曲线恰成镜像相关,当生物量达到最高时电导率达到并稳定于最低;紫杉醇累积的高峰滞后于细胞生物量的高峰2~3 d;电导率可作为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确定生物量和紫杉醇累积高峰期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4.
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的内在耗水机制,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维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侧柏幼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梯度,分别用气体交换法和稳定同位素法对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gs)和短期水分利用效率(WUEcp)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孔导度(gs)的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土壤含水量为70%~80%田间持水量(FC)时达到最大值;叶片WUEgs则在土壤含水量最低(35%~45% FC)时达到最大值(7.26 mmol·m-2·s-1).叶片可溶性糖、枝条韧皮部渗出液的δ13C都在土壤含水量最低(35%~45% FC)条件下达到最大值,且叶片可溶性糖的δ13C明显高于枝条韧皮部渗出液的δ13C,未产生明显分馏;而叶片WUEcp也在土壤含水量最低(35%~45% FC)时达到最大值(7.26 mmol·m-2·s-1).相同条件下,叶片WUEgs和WUEcp存在一定差异(平均相差0.52 mmol·m-2·s-1),WUEgs时空变异性较大,而WUEcp更具有代表性.侧柏幼树通过降低生理生态活动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35.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学基础实验是培养高等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根本。合理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体系,不但反映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吉林大学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为例,结合学生毕业后去向的随访调查,探讨成绩评价体系中不同组成部分对于人才培养及选拔的重要性,以期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直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6.
本研究将已构建好的、包含口蹄疫病毒P1 2A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QE-Tri/P1 2A经质脂体2000转染哺乳动物细胞BHK-21,转染后一定时间进行检测。通过SDS-PAGE、Western-blotting、荧光抗体染色、ELISA等检测方法表明,FMDVP1 2A基因片段在BHK-21细胞中成功表达,表达的蛋白能被口蹄疫阳性血清所识别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这一结果的取得,为进一步研制新型口蹄疫基因工疫苗及其配套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7.
杨延成  程航  周人杰  饶贤才 《遗传》2015,37(5):442-451
携带mec基因簇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hromosome cassette mec, SCCmec)遗传元件的获得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药的主要原因。SCCmec由一个mec基因簇、一个染色体重组酶(ccr)基因簇及3个J区组成。mec基因簇含有mecA及其调控基因,mecA基因编码的耐药决定簇使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ccr基因簇编码的重组酶负责SCCmec元件的整合与切离;J区差异大,导致不同来源MRSA菌株携带SCCmec的大小不一,在组成上也具有多样性。这些特征为利用SCCmec元件进行MRSA分型创造了条件。文章介绍了SCCmec元件的结构和功能,综述了基于SCCmec的MRSA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8.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是我国北方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树种之一,但衰退问题严重。根内真菌与樟子松生长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樟子松衰退的重要因素。为揭示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特征,以陕西榆林沙区中龄(27a)、近熟(33a)、成熟(44a)3个龄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鉴定分析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结果表明:(1)樟子松根尖样品共获得855个OTUs,不同林龄樟子松根内真菌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根内真菌隶属于6门18纲48目87科197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比例高达97.31%,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Archaeorhizomyces。(3)随林龄增加,樟子松根系中病理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真菌比例先增加后下降,而共生营养型真菌比例先下降后上升。榆林沙区樟子松根内真菌物种组成丰富,功能群类型多样,外生菌根真菌为主要功能群,近熟林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高于共生营养型真菌,可能是樟子松退化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9.
本文对比研究了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一氧化氮(NO)三种激发子对怀槐悬浮培养物异黄酮合成及细胞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激发子的作用下怀槐细胞异黄酮合成量显著提高:200μmol/L MeJA、100μmol/L SA及50μmol/L SNP处理培养细胞9d后,异黄酮含量分别为同期对照的417.18%、185.45%和222.45%。同时细胞内发现染色很深的电子致密小体(EDB),其数量随着异黄酮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亦在第九天达到最多,与异黄酮积累呈现正相关性。推测激发子可能诱导植物细胞结构变化来响应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0.
目的:通过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行颅内支架成形术,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对4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50%)患者,术前通过SPECT,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术后3月复查SPECT,做出血流动力学的疗效评价。通过术前及术后1年mRS评分,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低灌注组发病症状一般为缺血性卒中,正常灌注组一般为TIA(P<0.01)。低灌注组术后血流灌注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正常灌注组复发性TIA的发生率较低灌注组高(P<0.05)。低灌注组术前术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明确改善颅内低灌注区的血流灌注,对低灌注组术后缺血事件的预防效果好,并有改善神经功能作用。因此,存在颅内低灌注区的患者更具有颅内支架成形术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