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micro array 技术对水稻幼苗在营养胁迫条件下根部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发现: 一个与豌豆Pra2(小G蛋白)基因有同源性的基因的RNA水平在营养胁迫后再补充营养时, 表达量下降。用RT-PCR和PCR方法分别获得该基因的cDNA克隆—OsPra2和该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 kb的启动子序列。OsPra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结合GTP/GDP的4个保守结构域和构成小G蛋白Rab家族的特有的结构域。该基因cDNA与GST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瞬间表达结果显示该蛋白定位在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 OsPra2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融合表达转基因水稻显示该基因启动子驱动GUS在胚芽鞘和根中表达, 35S启动子驱动OsPra2基因过表达转基因水稻与野生水稻株型相比明显矮化, 类似BR缺陷型植物株型。本实验还对OsPra2和P450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在BR代谢途径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2.
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 PLD)是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磷脂酶, 可催化磷脂如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水解产生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和一个自由的头部基团如胆碱(choline)。在植物体内PLD家族往往包括多个成员。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对水稻磷脂酶D家族(OsPLD)中的两个成员OsPLD3和OsPLD4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研究显示: OsPLD3和OsPLD4的启动子在花器官的不同部位中驱动报告基因不同程度地表达, 二者都受损伤和茉莉酸甲酯诱导, 但是对诱导因子反应的时空模式不同。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过量表达OsPLD3和OsPLD4基因或是干扰OsPLD3和OsPLD4基因表达都不能引起可见的水稻表型的变化, 说明OsPLD家族不同成员可能有功能上的重复。  相似文献   
93.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已成为近5年来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I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然而在植物中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rpoCI,matK,rbcL,UPA,非编码区片段有tmH-psbA,atpF-atpH,psbK-psbI,此外还有核基因ITS.已有的研究表明以上任何一个单片段都不足以区分所有植物物种,因而不同的研究组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片段组合方案,目前被广泛讨论的组合主要有5种.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序列的优点、标准、工作流程、分析方法和存在的争议,重点论述了植物条形码研究中被提议的各序列片段和组合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4.
95.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应用,作物秸秆成为土壤外源碳的主要来源.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组成与含量,进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基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本文探讨了还田秸秆碳转化与分配过程的影响因子,详细介绍了参与秸秆碳同化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归纳与阐述了秸秆碳对土壤有机碳组成、含量及其周转的影响.同时,就非生物因子对秸秆碳的生物转化效应的影响、秸秆碳转化过程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互作、秸秆碳氮和土壤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秸秆碳向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或稳定性有机碳库转化的有效调控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准确揭示秸秆还田条件下各类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进而为实现秸秆还田的高效培肥与固碳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不同年限及部位掌叶大黄9种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利用HPLC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武本C18 (5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水(0.2%),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μL。线性范围良好(R^2>0.99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97.30%~108.20%。含量分析表明:同一部位,随着年限增加,除根中没食子酸、根茎中大黄素、叶片中大黄酚的含量无变化外,其他8成分的含量均随年限增加而增加或者第4年增加、第5年无显著变化。同一年限,大黄酚-8-O-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次序为根>根茎>叶片;3年生芦荟大黄素,4年生没食子酸、番泻苷B叶片中含量与根中大致相等且高于根茎;5年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的含量次序为叶片>根茎>根,根与根茎中没食子酸、大黄酚的含量相当且高于叶片。本实验成功建立简便快捷、重现性好的HPLC分析方法,明确了不同年限及部位掌叶大黄9种成分积累特征,为大黄质量评价和药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为了实现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泥的减量化,从不同样品中筛选得到8株污泥降解菌。以污泥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来验证8株菌的污泥降解效果,最终得到3株污泥降解优势菌株,分别为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H1、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 B4和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thiophenivorans D7。其中嗜线虫沙雷氏菌H1对污泥的可挥发性悬浮固体(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VSS)去除率最高,达52. 9%,比对照组的41. 6%提高27. 2%;产吲哚金黄杆菌B4和苍白杆菌D7对污泥的VSS去除率次之,分别为48. 6%和47. 5%,比对照组提高16. 8%和14. 2%,均有显著的污泥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8.
番橄榄实生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橄榄实生育苗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番橄榄育苗不宜使用果实直接播种,应采用成熟种子进行容器袋育苗,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又可避免移栽时苗木受损伤;遮荫度30%、空气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9.
光合细菌规模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大量培养光合细菌的密封式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制造 ,温度与流动培养采用自动化控制 ,能进行规模化生产。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及生长因子进行了最适添加量试验 ,其中以酵母浸膏促生长作用最明显 ,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甘露糖醇、烟酸、酒石酸较好 ,对氮源的利用氯化铵最好 ,硫酸铵次之。乙酸钠、氯化铵、硫酸锰、硫酸铁、氯化钴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 1 .75g/L、0 .75g/L、2 5μg/L、2 5mg/L、2 .75mg/L。最适培养环境 :光照强度为 50 0 0lx、温度为 3 0~ 3 4℃ ,pH值为 7.0~ 7.5。添加絮凝剂使光合细菌自然沉淀 ,简化了工艺流程 ,细胞密度达到 1 .5g/L ,而国外报道是 1 .3 g/L。  相似文献   
10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进一步开展石漠化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已有研究和具体实践,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空间产品、生态要素产品、生态权益产品及生态标签产品。引入"沙漏模型"阐明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通过分析生态产品在供给端与消费端之间的交易过程揭示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认为未来应加强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开发、经营及其产业形成的研究,最后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