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张阿梅  姚永刚 《遗传》2013,35(2):123-135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MIM535000)是最典型的线粒体遗传病之一, 主要由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3个原发突变(Primary mutation, m.11778G>A、m.3460G> A 和m.14484T>C)引起。患者表现为无痛性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 主要易感人群为青壮年男性。不完全外显(Incomplete penetrance)和性别偏好(Gender bias)是该病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文章对近年来LHON 的分子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特点、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集中介绍了我们近期对于我国LHON患者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62.
不同浓度NAA对长柄双花木扦插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var.longipesH.T.Chang)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双花木属(DisanthusMaxim.)植物,是该属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替代种[1],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及湖南的部分地区,分布区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植株稀少[2],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3]。长柄双花木的小枝屈曲,叶片宽度大于长度,叶色艳丽,入秋后常呈红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有关长柄双花木的花部特征与繁育系统[4]、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5]、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6]、幼苗光合指标变化[7]、自然种群数量动态[8]、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9]及群…  相似文献   
263.
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新疆天山南坡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块样地,共9个样地,研究了海拔梯度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紫花针茅、羊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460~2760m,地上生物量为52.2~75.9g.m-2,线叶嵩草 紫花针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860m,地上生物量为53.2g.m-2,线叶嵩草、天山羽衣草、细果苔草群落分布在海拔2960~3260m,地上生物量为62.1~107.4g.m-2;7—8月平均相对湿度对群落总的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海拔与禾本科的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莎草科呈显著正相关;7—8月平均气温是决定禾本科和莎草科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回归方程分别为Y=13.467X-97.284和Y=171.699-15.331X;海拔与平均气温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N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64.
基于生物量因子的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勇  李晋昌  杨永刚 《生态学报》2012,32(9):2699-2706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服务功能的内涵,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基于生物量因子和前人研究成果,定量评价了山西省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山西省1995、2000和2005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分别为377.24×108、428.79×108和501.12×108元,服务单价分别为2.60×104、2.72×104和2.93×104元,均呈加速增加趋势;山西省10 a间增加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由栎类贡献最大(39%),油松次之(17%),云杉贡献了14%。10 a间山西省森林面积约增加了18%,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物质量和价值量却增加了33%,表明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服务功能。10 a间山西省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约均增加了13%;各项功能的价值量依次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如果不考虑生物量因子,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将比实际值明显偏高,表明生物量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5.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脆弱,维持和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重要。基于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和RS工具定量分析了成渝经济区2000—2007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评价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区域内建设用地以5.3%的年增长率增加,增加面积1044.5k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2908.7km2),年变化率为0.5%;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分别以-0.3%、-2.0%、-0.7%和-2.9%年变化率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为2388.9km2;2000—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上升,总价值由3188.4亿元增加到3211.5亿元;林地转入以及耕地和草地转出是导致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林地转出所致。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加强对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土地类型的保护。  相似文献   
266.
旨在优化重组人抗血栓蛋白(rHAP)工程菌的自诱导培养基,以提高菌体产量及可溶性的重组rHAP蛋白含量.选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甘油、葡萄糖为因素,各取4个水平,采用正交表L16(45)进行试验设计,时影响菌体生长和可溶性rHAP表达水平的乳糖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自诱导培养基碳氮源的最优配比:2%蛋白胨,1.5%酵母,0.5%甘油,0.03%葡萄糖,0.2%乳糖.此时表达菌密度OD600和可溶性rHAP目标蛋白表达量分别是未优化前的2.04倍和2.85倍.在20 L发酵表达时,rHAP工程菌OD600值高迭93,菌体温量为1 620 g/20L.利用Q-Sepharose和SP-Sepharose纯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蛋白为目的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267.
人脑原发性肿瘤癌基因扩增和重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8.
从扬子石化的废水淤泥中筛选到1株能发酵液体石蜡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假丝酵母Candida E-2.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g/L):牛肉膏3.0,蔗糖2.0,酵母膏0.25,KH2PO4 12.5,MgSO4 0.3,NaCl 1.5,CaCl,0.05,尿素0.5 5;液体石蜡10%(体积分数).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7.0,接种量0.12g/L,装液量为200mL三角瓶30mL,培养时间为5 d.最终产量提高了2.7倍,达1.582g/L.  相似文献   
269.
通过水稻田罩笼试验研究了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与世代、田间成虫密度的关系以及降水对起飞的影响,采用系统田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系统解剖分析了各代翅型分化、迁出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以及各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1)早中稻田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以第2、3代为主,后期迁出较少;(2)白背飞虱起飞迁出数量与田间成虫密度有关;(3)降水影响白背飞虱的起飞;(4)白背飞虱各世代以长翅型为主,世代间翅型分化模式不同于褐飞虱,表现为"长—长—长";(5)白背飞虱起飞与水稻生育期关系不大;(6)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分为基本迁入型、部分迁入滞留与部分迁出型、基本迁出型。  相似文献   
270.
曾林辉  周蕾  寇亮  迟永刚 《生态学报》2023,43(16):6637-6648
树干径向变化的多尺度研究提供了树木生长及其和环境因子关系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变异。以往树干径向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且大多数研究方法基于时间分辨率较粗的树木年轮法,然而缺少亚热带地区高时间分辨率树干径向变化的研究。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监测亚热带地区马尾松13个月的树干径向变化动态,探索不同时间尺度树干径向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马尾松径向变化模式为白天收缩夜晚膨胀,秋冬季节夜晚膨胀没有春夏季明显。(2)在季节尺度,马尾松树干径向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其中3-8月是主要生长月份,4月是累计生长量最大的月份。(3)在日尺度上,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是调节马尾松径向变化主要环境因素;在季节尺度上,土壤温度对树干径向变化的影响大于空气温度,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等水分因素对树干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在生长季中后期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干径向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