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7篇
  1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捕食者-猎物"的捕食模型,研究了黑暗条件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滤食效应,测定了5种藻液浓度(30×107~150×107cells/L)及4个温度梯度(10℃、15℃、20℃和25℃)下魁蚶对饵料生物的滤食能力、功能反应类型和滤藻效应特征,并分别建立Holling圆盘方程。同时研究了水温20℃时魁蚶个体间的滤食干扰反应,建立了藻液浓度和魁蚶自身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实验发现,水温20℃条件下,魁蚶幼贝对筒柱藻的平均滤食速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且0~4 h时段内的滤食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95N_0/1+0.002039N_0滤食功能系数为1.019 5,极限法推出壳长30~35 mm的魁蚶对筒柱藻的日均最大滤食量约为500×107 cells/L;10~25℃条件下,魁蚶的平均滤食速率和滤食功能反应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于20℃时达到最大值,推测20℃是其最佳摄食温度。魁蚶的滤食效应存在较强的个体间干扰反应,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均随幼贝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与幼贝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E=0.730 8P﹣1.068表示,由此建立了魁蚶幼贝密度与筒柱藻藻液浓度之间的联合反应方程N_a=0.7451P~(-0.0684)N_0/1+0.0020N0。结果表明,水温20℃时,魁蚶幼贝具有较强的潜在滤食能力,其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与幼贝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密度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2.
适用于黄麻根部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双向电泳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麻品种'9511'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根部蛋白提取方法的得率及不同的蛋白样品溶解方法、电泳上样量和IPG胶条pH范围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提取黄麻根部蛋白质,蛋白得率为80 mg/g;蛋白粉末溶解采用两次水化法,裂解液中含有7 mol/L尿素、2 mol/L硫脲、4% CHAPS、65 mmol/L DTT、0.2%载体两性电解质和1 mmol/L PMSF,能够较充分地溶解蛋白质,且制备的样品浓度能够满足双向电泳上样要求;上样量为400 μg时得到的图谱分辨率高、蛋白斑点分布均匀、清晰;等电聚焦(Isoelectrofocusing,IEF)采用pH 4~7、17 cm的IPG胶条时所得图谱质量最佳.研究表明,样品的制备及IEF有效除盐对获得理想的2-DE图谱非常关键;取材、染色等细节对2-DE的重复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3.
红细胞血型是以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进行区分的,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中。对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圆口纲等不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分类进行了说明、归纳,并对多种动物的血型系统之间存在相似性的现象,以及不同纲的动物之间血型系统的复杂程度进行了比较和探讨。红细胞血型相似程度可反映动物之间的亲缘性,复杂程度可反映不同纲动物之间的进化地位,为生物学教学工作者和研究动物血型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环状RNA (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缺乏5′-帽子和3′-poly(A)尾巴的非编码RNA,可以参与多种人类疾病的生物学过程。然而,对其在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ATB)中的诊断和功能价值却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研究hsa_circ_0007460是否能作为ATB患者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探。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RT-qPCR)发现hsa_circ_0007460在32例ATB患者的外周血以及牛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株——BCG (bacillus Calmette-Guerin)感染的THP-1人源巨噬细胞中显著上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显示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7474,灵敏度76.67%,特异度78.13%。通过RNase R消化和放线菌素D抑制实验证实hsa_circ_0007460相较于其线性m...  相似文献   
105.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Tzvel.)群落的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成层性:0~40 cm是根系集中分布层,受降水和蒸散的直接影响,称为蒸散与降水相互作用层;40~120 cm贮水变化滞后于根系层贮水和群落蒸散的季节变化,称为主要贮水层;120 cm以下称为水分相对稳定/平衡层.1996年属平水年,生长季末土壤水盈余18 mm;1998年属丰水年,在连续强降雨时发生渗漏,生长季末土壤水亏缺15 mm.蒸腾-蒸散比(T/ET)不仅反映群落的繁茂和活力,而且反映植物对环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1998年8月T/E7值较小(0.5),6月达0.7,7月受降水少影响而有所降低(0.6),8月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0.9),9月降到0.6.水分利用效率(WUE)在良好的水分条件下(1998年),主要受植物自身生长速度的限制,其季节变化与生长大周期吻合.深入分析WUE和T/E的内涵,提出蒸散效率(ETE)的概念,能更好地反映植物对环境水资源利用的状况或程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精氨酸加压素(AVP)C端片段AVP4-8,具有增强记忆的功能,它在大鼠脑内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采用差示PCR(DD-PCR)技术,寻找注射AVP4-8前后在大鼠海马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抽提总RNA,以反转录产生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经过9组引物组合,获得了十几个差异片段,挑选其中差异最大的片段ddl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edank等数据进行同源比较 有找到同源基因,可能是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Zucc.) Planch. ex Miq.)品种‘猕枣1号’采后生理、品质和贮藏性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猕枣1号’果实在常温贮藏(20℃,85%相对湿度)和低温贮藏(1.5℃,90%相对湿度)过程中果实硬度、无损压力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失重率、可溶性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低温贮藏6周结束时和转入20℃货架期3 d后的果实贮藏病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贮藏温度对果实软化和贮藏期限、失重率、内在品质均有较大影响。在20℃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较快,贮藏7 d后果实可食,贮藏12 d后果实过熟;果实失重率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至12 d时分别达到7.17%和9.60%;而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前期基本稳定。在1.5℃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较慢,至贮藏4周后才开始快速软化,至6周时果实硬度仍有4.60 N,但是20℃货架3 d后果实过熟;果实日失重速率远低于常温贮藏,以致于贮藏6周后果实失重率仅为3.0%;可溶性总糖变化与常温下相似,但货架结束后的总糖含量(10.73...  相似文献   
108.
线粒体和核基因的协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占90%的线粒体蛋白质是核基因(nRNA)的产物,线粒体基因组(mtRNA)表达产物常与核编码的成分组成复合物发挥作用,此外nDNA对mtDNA的复制、表达以及线粒体组装均起调控作用。线粒体中代谢物信号、反应氧族可影响nD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9.
张延滨  祁适雨 《植物研究》1996,16(1):118-121
以前的SDS-PAGE分析表明龙麦15在Glu-D1位点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为2+12。我们通过对龙麦15进行大量的SDS-PAGE分析,发现了Glu-D1位点的HMW麦谷蛋白亚基为5+10的龙麦15生物型。文章分析了5+10龙麦15生物型的产生,利用及对当前优质麦育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