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6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壳聚糖接枝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编织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要的人工韧带种子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生物材料上的细胞迁移模型,旨在观察BMSC在改性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探讨该材料作为人工韧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自主设计制作细胞迁移模具,置于六孔板,在模具加样孔内接种小鼠BMSC,培养24h后撤出模具,分别继续培养48 h、72 h和96h;在证实模具可有效用于量化细胞迁移过程后,将不同线密度的PET材料编织物平铺于六孔板底,利用本模型观察BMSC在3000D组和5000D组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吉姆萨染色法计算不同时间点BMSC的迁移面积.结果:细胞接种24 h后撤出模具,可见六孔板底中央出现与模具底面大小相当的无细胞空白区,周围接种BMSC,随培养时间延长,BMSC逐渐由周围向中央区域迁移;在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成功建立细胞迁移模型后,随培养时间增加,两组细胞迁移面积均逐渐增大,其中3000D组细胞迁移面积显著大于5000D组(P<0.05).结论: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模具建立的细胞迁移模型能够应用于平铺编织物引导细胞迁移的基础研究,本模型可作为传统模型无法观察人工材料对细胞迁移可能影响的良好补充;3000D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的线密度较5000D更有利于小鼠BMSC在材料上的迁移和生长.  相似文献   
4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课堂中有比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是值得应用和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目前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促使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对比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动力组(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每组38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定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动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组患者优良率为89.47%,显著高于动力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显著低于动力组的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应用于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新生儿及成人指皮组织CD11c阳性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方法:取7例尸检新生儿及5例成人无名指指皮组织样本,CD11c标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阳性细胞的表达、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指皮组织中,CD11c阳性细胞和阳性突起呈棕褐色,胞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突起长短粗细不等,可相互连接。阳性细胞呈散在或灶带状分布,灶带状分布常见于表皮乳头周围、血管神经分叉周围,血管外膜、环层小体被囊结缔组织内可见散在的CD11c阳性细胞。新生儿组CD11c阳性细胞的表达率为(31.0±9.4)%,高于成人组(6.0±2.7)%(P0.01)。结论:CD11c分子可能也是人指皮组织细胞分化过程中的阶段性标志物,其表达量的降低与年龄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二附院脑瘫中心择期行SPR手术治疗的PVL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DT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术前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上升,胼胝体压部的ADC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R术能够明显控制PVL患儿的病情,且采用DTI成像技术能够客观地反应PVL患儿SPR术后脑白质恢复情况,对辅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伊犁地区汉、维两个民族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基因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汉族及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慢性HBV感染患者各50例,患者均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确诊存在天然HBV耐药基因(耐核苷酸类药物),观察HBV耐药基因分型特点及对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突变位点的情况。结果:汉族HBV感染患者的耐药基因型集中于B、C型,且以C型为主,而维族以D型为主,两组各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患者在rt204位点变异明显,而维族在rtn236t、rta181v/t+rtn236t位点变异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疆伊犁地区天然HBV病毒耐药基因患者中,汉族及维族耐药基因分型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均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变异靶点,选择合适的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47.
戴伟  孙一民   《生物信息学》2019,26(9):83-92
三角洲地区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积累的生态问题也更加突出,暴露出的空间脆弱性问题日益显著。面对自然基底脆弱、自然灾害扰动趋势增强等因素在时空上的高度叠合,迫切需要提升三角洲地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首先从景观角度分析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提出韧性规划是对现有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论点,认为鲁棒性、适应性、学习—转化能力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核心能力,系统性、协同性、底线性、预判性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主要思维特征。其次,进一步从优化整体格局、构建流动性载体、加强对韧性技术策略的研究和应用、重视跨尺度协作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格局—连通—关键点”的韧性规划框架。最后,阐述韧性规划作为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应用于具体案例的空间布局时须以人为本,依托自然环境,以自然流动性为规划导向;须基于预判式过程,充分构想能够应对不同情景的预案;须整合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明晰兼顾鲁棒性与适应性的功能分区管治体系。  相似文献   
48.
张晓宇  图力古尔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7):1099-1110
对采自海南省白沙县鹦哥岭阔叶树腐木上的标本,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析,鉴定为脆木耳Auricularia fibrillifera,经分离纯化获得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木耳属资源,首次对该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进行了研究。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脆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选出3个最优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脆木耳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粉,最佳无机盐添加量为1.5% PO43--1% Mg2+,最佳生长因子为玉米汁。驯化栽培过程中,栽培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石灰粉1%,发菌温度为22℃可使脆木耳菌丝在40d左右满袋,且生长旺盛,可培育出子实体。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浓度为500μmol/L的油酸和棕榈酸混合物(摩尔比=2:1)诱导HepG2细胞建立NASH细胞模型,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低剂量FGF-21组(LFGF-21,0.5μmol/L)、中剂量FGF-21组(MFGF-21,1.0μmol/L)和高剂量FGF-21组(HFGF-21,2.0μmol/L),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内ALT、AST、TC、TG的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的m RNA和蛋白水平,ELISA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NASH细胞造模成功,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无明显脂滴蓄积,模型组细胞内可见大量橘红色脂滴,并出现融合现象。不同浓度FGF-21治疗组的细胞内红色脂滴明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模型组ALT、AST、TC、TG、IL-1β、TNF-α和NLRP3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FGF-21治疗组其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Nrf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GF-21治疗组Nrf2的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FGF-21通过促进Nrf-2、抑制NLRP3减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细胞的脂质沉积,减轻炎症反应,对NASH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KAP9.2基因是角蛋白关联蛋白(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 KAP)中的一员,在毛发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西藏绒山KAP9.2基因CDS进行了克隆;采用直接测序法对绒山羊200个个体KAP9.2基因外显子区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Real-time PCR分析了KAP9.2基因在不同海拔山羊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西藏绒山羊KAP9.2基因CDS序列为576 bp,编码191个氨基酸;KAP9.2基因外显子存在25处SNP位点及一处30 bp的缺失突变,其中12处SNP为错义突变,其他13处为同义突变。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KAP9.2基因多态性丰富,遗传变异大;连锁分析发现12与388位点、54与93位点、153与159位点、273与279位点完全连锁,H1为优势单倍型;Real-time PCR显示西藏绒山羊KAP9.2基因在高海拔地区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特高海拔地区,推测该基因可能促进绒毛的生长。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西藏绒山羊KAP9.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在不同海拔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KAP9.2基因潜在的功能位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