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2篇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利用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法,对小花清风藤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从小花清风藤茎叶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出4个化合物,包括2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为24-羟基-3-氧代-12-齐墩果烯-28-酸(化合物1),β-谷甾醇(化合物2),豆甾醇(化合物3)和齐墩果酸(化合物4)。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四唑盐(MTT)法测试石油醚萃取物和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对CCl4损伤的LO2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均显示出良好的肝细胞保护作用,其中石油醚部位和化合物4肝细胞保护作用最明显,能够显著提高CCl4损伤LO2肝细胞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2.
正构树饲料在古籍中的记载在我国采摘构树叶片作为饲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记载,《农书》畜养篇中记载构叶养牛的方法:"宜预收豆、楮之叶,与黄落之桑,春碎而贮积之。天寒即以米泔和剉草、糠麸以饲之。"其中楮之叶指的就是构树叶片。这说明在宋朝百姓就有收集构树叶片,将其与剉草、糠麸混合用作冬季饲料的习惯。清代《农桑经》《三农纪》及《齐民四术》等书中也都有记载将构树叶片捣碎与麦麸、豆饼、稻糠、棉籽饼拌合,用以喂牛。《三农纪》还记载了使用构树叶片饲喂家猪的方法:"采褚、榆、梓叶煮豢。"这说  相似文献   
83.
牛健植  余新晓  张志强 《生态学报》2007,27(9):3541-3555
利用自制的土柱装置,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针对研究区域土壤包气带根系层中水分快速运动的优先流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及有效流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雷诺数计算及野外示踪映像分析方法,判定证明在所研究地区,有优先流现象发生,优先流是处于层流及紊流之间的过渡流。同时针对成熟林坡积物土壤的水分运移状况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研究在以往优先流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的实地情况,应用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W优先流模型),利用交叉模拟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KDW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可较好地模拟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实地。  相似文献   
84.
土壤盐渍化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而遗传改良是提高水稻耐盐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生育期耐盐性是对水稻各生育时期耐盐性的综合反映。科学、准确、高效的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是水稻耐盐遗传改良必要条件,也是正确判别水稻种质耐盐真实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挑选19份不同耐盐性水稻种质作为研究材料,在正常环境和0.2%、0.3%、0.4%、0.5%、0.6%、0.7%盐处理浓度下,调查11个农艺性状并计算其耐盐系数,运用品种间四分位差法分析,明确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最适浓度。品种间四分位差最大的盐浓度被认为是盐处理最佳浓度;综合多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对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合理评价方法进行探索。结果表明,0.3%盐胁迫浓度下多数性状耐盐系数品种间四分位差最大,0.3%盐胁迫浓度是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最适浓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个农艺性状的耐盐系数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贡献率和隶属函数分析,可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值简化为水稻耐盐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D值能够简便、准确的评价水稻种质的耐盐性。本研究还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D值与11个农艺性状耐盐系数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365+0.647PL+0.152GP+0.274TW。从该方程可知穗长、穗粒数和总干物重耐盐系数是影响D值的关键指标。利用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可准确完成对D值预测。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将19份水稻种质耐盐性划分为5个等级,对应于水稻5个耐盐等级划分,即极强、强、中、弱、极弱,可作为其他水稻种质耐盐性评价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5.
bZIP蛋白是植物转录因子中最大和最保守的一类转录因子, 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多种生命活动。谷子(Setaria italica)是一种重要的C4杂粮作物, 其bZIP基因家族与功能报道较少。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 从谷子全基因组中鉴定出73个SibZIP转录因子, 划分为A、B、C、D、E、G、H、I和X等亚家族。与已测序的禾谷类作物相比, 谷子SibZIP基因家族在进化中发生缩减。在谷子SibZIP蛋白中检测到25种不同的保守氨基酸基序。RNA-seq和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 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 多数SibZIPs基因不同程度地被诱导表达, 预示着部分SibZIP成员在谷子干旱和盐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共表达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揭示19个谷子SibZIP转录因子可通过与蛋白激酶或NPR1相关调节蛋白等互作介导谷子胁迫响应。研究结果为全面解析谷子SibZIPs基因结构与生物学功能、抗旱分子机制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86.
西洋参细胞大量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当西洋参细胞培养在Ms培养液中,KN03含量提高一倍而去掉NH4NO3。时细胞生长速率和皂甙产量分别比在正常培养液中提高65.1%和166.2%。黑节草寡糖素和人参寡糖素均有利于西洋参细胞的生长和皂甙含量的提高,尤其能增加Rg组皂甙的含量。西洋参细胞悬浮培养以生产皂甙收获的最佳时期为培养25天以上,其合成皂甙的高峰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稍后出现。细胞悬浮培养和发酵培养过程中均未见pH值回升的现象。pH值稳定的发酵培养和pH值任其变化的培养相比,其皂甙含量,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均要高。最后对细胞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7.
该研究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鉴定紫苏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PAT)家族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该家族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蛋白结构,利用qRT PCR技术对该基因时空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紫苏油脂合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从紫苏转录组数据库中共检测出11个LPAT家族基因,分别命名为PfLPAT1、PfLPAT2 1、PfLPAT2 2、PfLPAT2 3、PfLPAT2 4、PfLPAT4 1、PfLPAT4 2、PfLPAT5 1、PfLPAT5 2、PfLPAT5 3和PfLPAT5 4;PfLPATs编码氨基酸长度介于250~384 aa之间,理论等电点在7.6~9.6之间。(2)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11个PfLPATs蛋白分别属于3个亚类,其中1型LPAT包含1个基因,2/3型LPAT 包含4个,4/5型LPAT 包含6个。(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11个LPAT家族基因在 ‘晋紫苏1号’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LPAT2 1、LPAT2 2和LPAT2 3在种子中表达量较高,推测其在紫苏种子油脂合成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为后续紫苏LPAT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信息。  相似文献   
88.
利用原产于中国18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和主要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耐冷性差异,共鉴定筛选出黑壳粘、红芒大足、红须贵州禾、冷水谷、须糯等31份孕穗期耐冷性强的粳稻地方品种。其中原产于贵州省的黑壳粘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自然低温与冷水胁迫下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低温下结实率与穗颈长、穗长和秆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冷水胁迫下结实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的冷水反应指数(CRI)与株高CR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CRI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9.
(1)通过107种植物对家蚕的脱皮活性试验,发现唇形科植物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etZ.)是一种新的含蜕皮激素的植物。蜕皮激素收得率是0.029%,熔点239—242℃,TLC Rf 0.5—0.6(黄绿色),并经光谱分析证明为β-蜕皮激素。 (2)从资源丰富的植物土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中提取了β-蜕皮激素,并进行了蚕用试验与推广应用研究,证明活性及效果稳定,并提出了简易的制作生产方法。 (3)在试验中发现从川牛膝(Cyathula capitata Moquin-Tandon)根提取的Cyasterone给蚕添食大剂量(5微克/头或以上)时蜕变为幼虫-蛹混合型,而添食小剂量(1.5微克/头)蜕变为正常的蛹。  相似文献   
90.
【目的】考察茎瘤固氮根瘤菌中趋化基因簇上游的受体蛋白Tlp1编码基因的突变表型,初步探究其功能机理。【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和三亲本接合转移的方法构建突变株,在TY培养基中测定生长情况,半固体平板法观察趋化圈,刚果红固体培养基观察胞外多糖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泌,乙炔还原法测定菌株的固氮酶活性。【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tlp1突变株的生长速率没有影响。在以甘油为碳源的L3半固体平板上突变株的趋化圈变小,其回补菌株能部分回补趋化能力。突变株的胞外多糖分泌与野生型没有区别,但其次生代谢产物黑色素出现的时间比野生型稍早。在固氮酶活性测定中,发现突变株酶活性明显比野生型降低,回补菌株能够部分回补。【结论】茎瘤固氮根瘤菌Tlp1蛋白对甘油表现出一定的趋化能力,并且影响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和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