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5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多普勒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秸秆还田下旋耕(RT)、深松(ST)、深翻(CT)和秸秆不还田旋耕(CK)4种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PLFA)特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的水解酶活性、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较大差异;秸秆还田增加了PLFA的种类、总PLFA含量及细菌、放线菌PLFA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真菌PLFA含量,说明真菌较细菌更能适应贫瘠的环境.深松和深翻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旋耕和CK处理,两处理分别较CK处理高74.7%和53.3%,表明深松和深翻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深松和深翻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53.
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哺乳动物(主要是鲸类和鳍脚类)分布范围广、活动范围大、行为复杂,且在水下活动时间长,常规的目视观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常只能获取有限的信。信标跟踪记录(Bio-logging)具有可跟随移动和自主操作的特征,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时获取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信息。水生哺乳动物的信标跟踪记录始于20世纪60年代1,2,40年来,无论是记录技术,还是应用研究,都有了很大发展。2003年在日本东京国立极地研究所召开的“信标跟踪记录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gingScience)”,收到来自法、美、英、日、澳、德、意、加、南非和中国共152名与会代表的104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介绍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会议以不同研究对象分专题进行交流,共分为鲸类、鳍脚类、类、爬行类、鱼类和其他类6个专题,其中鸟类专题论文最多,其次是鱼类专题。有关水生哺乳动物的研究论文共22篇,除了4篇介绍记录技术外,其他论文主要介绍信标跟踪记录的应用研究,包括潜水行为、捕食策略、能量代谢、栖息地标识和发声策略研究。本文是近年来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综述,除介绍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外,还对其不足之处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此外,还重点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 iaeorientalis)信标跟踪研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54.
采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分析朝鲜球坚蚧出蛰若虫在碧桃上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出蛰若虫在碧桃上呈聚集分布,分布以个体群形式存在。碧桃不同段位上的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均表明其为聚集分布,而Taylor幂函数法测定为上、中段均匀分布,下段聚集分布,综合分析其成因是各样地受害程度及垂直方向虫口密度差异显著所致。聚集均数λ值的测定结果表明,该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出蛰若虫自身的生物学习性和环境因素所引起。此外,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5.
澳门特别行政区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贱友  李焜华  郭堂勋   《广西植物》2006,26(6):702-705,706
对澳门主要区域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进行的初步调查,共采集到病害标本85份,昆虫标本315份,鉴定确认危害澳门园林植物的病害有64种,害虫77种;其中还发现属于检疫对象的椰心叶甲为害椰树。并对发生较普遍和严重的病虫害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求在实验动物中内源性睾酮水平是否可以定性或者定量用于非损伤性方法检测.[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家兔和大鼠血样与尿样中的内源性睾酮进行测定分析,确定内源性睾酮水平在血样和尿样中的相关性.[结果]内源性睾酮含量在家兔、大鼠血样和...  相似文献   
57.
传统中药或民间应用对隔山牛皮消(Cynanchum wilfordii)、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talum)和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三种药材基元植物基本上做白首乌或隔山消混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C_(21)-甾体类成分。三种药材均含有告达亭(caudatin)、去乙酰萝藦苷元(deacymetaplexigenin)、开德苷元(kidjolanin)和加加米宁(gagamine),本文利用HPLC分析技术,检测四个C_(21)-甾体化合物在三种药材中的含量,为合理使用三种药材提供依据。平均每克药材中C_(21)-甾体含量(mg/g)研究结果表明:告达亭在隔山牛皮消中含量(水解前/水解后=0.3542/9.7142)最高、耳叶牛皮消(水解前/水解后=0.2577/4.0825)次之、戟叶牛皮消(水解前/水解后=0.0734/0.1895)最少;其次开德苷元在耳叶牛皮消中含量(水解前/水解后=0.1102/0.6094)比戟叶牛皮消(水解前/水解后=0.0751/0.3225)和隔山牛皮消(水解前/水解后=0.0736/0.2813)高,而后两者含量相近;加加米宁、去乙酰萝藦苷元在三种药材中含量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58.
中亚热带不同森林更新方式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了解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预测不同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功能以及植物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更新是维持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选取福建省三明市陈大林业采育场3种不同森林更新方式进行研究,包括米槠次生林(SF)、米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AR)和杉木人工林(CF),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3种酶,计算酶化学计量。结果显示:1)AR的土壤总氮、全磷、铵态氮含量以及含水量最高(P < 0.05),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则是CF最高(P < 0.05);2)生态酶化学计量结果表明AR的土壤微生物处于氮限制状态,CF的土壤微生物处于磷限制状态;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铵态氮是驱动不同森林更新方式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变异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人促更新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积累,而人工林则有利于土壤有效磷积累,这可能与造林树种有关。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更易受到土壤含水量以及有效性养分的驱动,而与土壤化学计量未呈现良好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59.
生长在山东省招远市台上金矿区的灌木荆条其生长状况差于背景区,叶片的反射光谱特性发生变化,光谱特征参量LOR从背景区到金矿区向长波光方向位移,发生“红移”现象,而LPR则向短波光方向位移,发生“蓝移”现象;LOR和LPR的变化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密切相关。荆条反射光谱的“红移”和“蓝移”现象,可辅助进行植物光谱的遥感探矿。  相似文献   
60.
登革病毒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登革病毒Ⅱ型(DV2)感染体外培养和传代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研究发现,HUVEC是登革病毒的允许性细胞。病毒感染后12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用微量蚀斑法测出病毒,病毒滴度48h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病毒产量随病毒感染复数(MOI)的增加而增高。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HUVE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DV2抗原。电镜和光镜下,感染细胞未见明显的形态和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