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31.
目的调查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变化。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从我院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的鉴定,采用K-B法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凋查。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7%,7.7%和5.8%。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7.6%、38.0%、2.3%、23.5%和4.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从2004年的35.1%和23.7%下降至2007年的12.4%和0.4%。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非常强的体外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2.
中国野桑蚕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野桑蚕(ChBm)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15688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4个tRNA基因和AT富集区构成,比家蚕和日本野桑蚕(JaBm)线粒体基因组多2个tRNA基因.除COI基因外(含有一个TTAG假想起始密码子),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含有典型的ATN起始密码子;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有11个使用TAA作为终止密码子.除tRNA^Ser(TGA)-like具有四茎环结构外,其他的tRNA具有典型的三叶草结构.ChBm的AT富集区为484bp,短于JaBm和家蚕.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hBm与家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JaBm的亲缘关系较远.ChBm与家蚕的分化时间约在(1.08±0.18)~(1.41±0.24)百万年前,家蚕和JaBm的分化时间约在(1.53±0.20)~(2.01±0.26)百万年前,ChBm和JaBm的分化时间约在(1.11±0.16)~(1.45±0.21)百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3.
江苏太湖平原北翼的第四纪孢粉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湖北侧4个钻孔的孢粉分析,^14C和古地磁测试,并结合钙质超微化石,介形类和有孔虫所确定的海侵地层,将太湖地区的划为10个孢粉带,再参照长江下游相关资料,着重对12.7-1.5万年以来的4个孢粉带作了较深入的环境探讨,揭示出VI带(12.7-7.0万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其主要温暖阶段冬温较今高4-5度,当时湿度相对偏大,当然其中也有凉湿与干凉时段,Ⅶ带(7.0-3.0万年)为疏林草原,反映冷(半)干气候,其主要寒冷阶段年均温为8度左右,但仍存在剧烈的气候波动,Ⅷ带(3.0-2.1万年)为温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凉湿润的季风海洋性气候,其主要温凉阶段生长季月均温比现在低约3度,其中亦有更为干冷或暖湿时期,IX带(2.1-1.5万年)为森林草原-草原或干草原植被,其极干冷阶段年均温约8度,年降雨量400mm左右。  相似文献   
134.
刘翥  杨玉盛  朱锦懋  谢锦升  司友涛 《生态学报》2015,35(19):6288-6297
选取中亚热带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其转换而成的木荷、锥栗及福建柏等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可溶性有机质(DOM)为对象,对其数量和光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DOM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转换成上述3种人工林后,0—5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显著降低(P0.05),降低程度分别为66.1%,69.9%及29.4%,可溶性有机氮(DON)浓度也有所下降;除福建柏外,其余两种人工林5—10 cm土壤DOC及DON浓度均低于天然林。各林分0—5 cm土壤DOC及DON浓度均高于5—10 cm土层。两个土层中,天然林土壤DOM的芳香化及腐殖化程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但荧光效率值低于人工林;荧光光谱图显示,天然林土壤DOM在芳香性脂肪族及木质素类复杂结构荧光基团处的吸收大于人工林;各林分土壤DOM傅里叶红外光谱出现吸收谱带的位置相似,其中吸收强度最大的为形成氢键的—OH的伸缩振动,此外还有芳香性CC伸缩振动、有机羧酸盐COO-反对称伸缩振动、碳水化合物中烷氧基C—O的振动等,人工林土壤DOM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是其结构简单的主要原因。土壤DOM中结构复杂、分子量大的组分不易向下迁移;天然林与人工林间土壤DOM数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差异主要与凋落物输入及营林措施的干扰有关;本研究所涉及的3种人工林中,福建柏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5.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6.
通过文献整理和标本材料,根据现行分类系统,综述东北三省夜蛾总科传统夜蛾科的分类学研究进展,直观简要地阐明其自然环境、动物地理、研究简史和夜蛾种类等相关研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7.
本文主要概述了植物内生真菌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研究的最新进展,而今,它们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内生真菌是新的天然药物的重要源泉,在新药开发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8.
遗传性多指并指畸形国内已有报道[11.27,均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发现了一个呈性连 锁显性遗传的双手双足并指(趾)多指(趾)多掌 (班)骨畸形的家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幼仔快速生长发育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群长期保存的生存策略(胡锦矗,2001).大熊猫幼仔的体重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调整圈养大熊猫饲养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幼仔在0和1年龄级的死亡率分别为12.89%和18.37%(赵素芬等,...  相似文献   
140.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树木死亡与林分衰退的现象,研究林分生长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干旱事件的响应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辽宁章古台5个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与地下水位的响应,结果表明:秋季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显著影响樟子松林的生长(44年生林分除外);低林龄樟子松林(36、39年)生长与当年夏季及生长季内的降水显著正相关,而高林龄樟子松林(52年)生长则与当年春季尤其是当年2月与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36、39、5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年表与当年夏季的Palmer干旱指数(PDSI)显著正相关,44、58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年表则与地下水位显著正相关。应对早期干旱(即1997年)时,樟子松人工林表现为随林龄增加,其抵抗力增加而恢复力降低;在随后的两个干旱事件中,高林龄樟子松林的抵抗力不再明显高于低林龄,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显著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受累积干旱的影响,所有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对2007—2008干旱事件的弹性力均小于1,径向生长量明显降低。地下水位是影响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及对干旱抵抗力的重要因子,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