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正裴盛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际民族生物学会主席。摘编自本刊2007年第5期《裴盛基谈两个多样性》)人类文化是在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材料,所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目前我们对文化多样性保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把原住民迁出去,认为  相似文献   
852.
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膝关节皮温、血清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膝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术后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记录基本信息、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皮温、血清指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5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双膝皮温、双膝皮温差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PCT、CRP、ESR均于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IL-6、WBC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HGB下降至最低水平为术后5-7天。患者非手术侧膝关节皮温于术后3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手术侧膝关节皮温及双膝皮温差直至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CT、IL-6、CRP于术后6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ESR于术后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WBC于术后1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KOA患者TKA术后双膝皮温差直至术后6月仍高于术前水平,而研究中的各项血清指标均于术后3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853.
目的 观察自然衰老SD大鼠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饲养于SPF环境中。分别在6、12、18、24月龄安乐10只动物,以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NK细胞杀伤实验判断淋巴细胞功能;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B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并对胸腺、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随年龄增长大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降低。CD8阳性T细胞数减少。脾细胞对NK靶细胞杀伤能力降低。血清中IL-2的量减少,IL-6、IL-10含量升高,SOD减少,MDA增多。胸腺脏器系数降低。胸腺萎缩,脾髓窦扩张,淋巴滤泡萎缩,髓外造血增多。脾中8-OHd G+细胞主要位于红髓区,成簇分布。胸腺中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髓质中,从皮质到髓质阳性细胞逐渐增多。结论 提示免疫系统的增龄性退化与其氧化损伤的累积有一定关系,为衰老免疫损伤学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54.
目的分离、多向诱导分化并进行鉴定雪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无菌采取雪貂腹部皮下脂肪,机械剪碎为0.5 mm~2,采用含0.075%的胶原酶I消化,应用高糖-DMEM培养基(添加4 ng/mLβ-FGF)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还进一步尝试了诱导神经分化。结果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可以从新鲜脂肪组织中分离到贴壁生长的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CD29(53.1%),CD90(99.6%),CD105(93.7%),低表达CD11b(36.3%),CD45(28.3%)。这些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分化成为脂肪、骨、软骨和神经元。结论从雪貂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855.
本实验以一株类芽孢杆菌BD3526为研究对象,采用丙酮浸提菌体得到抑菌活性粗品,通过Sephadex LH-20对样品进行初步纯化,结果表明粗品对藤黄微球菌CGMCC1.1848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5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GMCC1.879和单增李斯特菌CGMCC1.9136的MIC为25 mg/m L;Sephadex LH-20纯化样品对藤黄微球CGMCC1.1848的MIC为1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GMCC1.879和单增李斯特菌CGMCC1.9136的MIC为2 mg/m L。样品经链霉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基本消失。经加热、酸碱、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蛋白酶K处理后,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因此,类芽孢杆菌BD3526产生的是一种细菌素类的抑菌物质,该抑菌物质在食品和医疗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6.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经诊断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房前深度、房角开放状态变化、视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均要高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与3个月视力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均要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视力较术前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房角开放状态变化、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O.01),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明显高于观察组(8.00%),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857.
陈丽  梁明  吕国军  王为  马小军  韩雅玲 《生物磁学》2013,(30):5864-5868
目的: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野战条件下,使用综合手术介入方舱,现场对脾脏实施快速微创介入栓塞的可行性及效果,对比分析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采用不同栓塞材料介入救治脾破裂的适应症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出血动脉,然后超选择插管至该动脉,经导管注入不同类型栓塞剂以栓塞出血动脉。术后观察不同栓塞剂成功封堵受损血管所用时间,封堵时造影剂用量,封堵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止血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观察2周动物无死亡。结论: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灾难现场应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开展血管损伤应急介入救治具有可行性。根据血管损伤的不同类型,恰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栓塞剂,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58.
利用高碘酸-锡夫试剂(PAS)—萘酚黄S对染法对四合木扦插不定根发生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和蛋白质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为进一步揭示四合木不定根发生、发育机理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扦插后,淀粉粒在茎的木栓层和维管形成层之间的薄壁细胞内积累,至愈伤组织发育初期达到高峰,随着愈伤组织的继续发育,淀粉粒逐渐减少;(2)蛋白质在茎的木栓层和维管形成层之间的薄壁细胞内逐渐减少,至愈伤组织形成后,细胞内含少量蛋白质;(3)淀粉粒和蛋白质主要分布在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不定根原基细胞、不定根细胞及其附近细胞内。研究认为,蛋白质和淀粉粒为四合木不定根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相似文献   
859.
目的 中华花龟(Mauremys sinensis)是一种濒危野生动物,也是中国主要的养殖龟种.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华花龟,本文对其分类、生物学特性和资源保护现状进行总结和讨论.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文献,结合保护和养殖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结果 中华花龟命名于1834年,现归隶龟鳖目地龟科拟水龟属,属于典型的淡水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颈部具有黑黄相间的细条纹.因其外部形态特征而得名花龟、珍珠龟和绿龟等.该龟分布广泛,见于殷商时代出头的动物遗骸之中,目前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江苏、浙江、江西、海南岛和台湾岛,国外见于越南,并被引入韩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关岛等地.中国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大规模的养殖和野外放归性保护行动对这一物种在海南岛的野生种群恢复奠定了基础.结论 中华花龟作为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淡水龟,野外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养殖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发展,以及在海南的野外放归性保护行动能有效的促进这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0.
以改良的体外模型为检测手段,测试了不同乳酸菌发酵大豆豆浆的产物对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在测试过的乳酸菌中,以植物乳杆菌ST-Ⅲ(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Ⅲ)在37℃发酵大豆豆浆获得的发酵产物对麦芽糖酶的抑制效果最强。随后,考察了接种量、豆浆固形物含量、发酵温度对植物乳杆菌ST-Ⅲ发酵豆浆对麦芽糖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发酵大豆豆浆产生麦芽糖酶抑制物的最适条件分别为接种量2%(v/v)、豆浆固形物含量5%(w/v)、发酵温度37℃。在优化条件下,发酵8 h获得的发酵豆浆对麦芽糖酶的抑制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