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介绍和建立一种新的骨刺所致跟骨痛的临床分型并对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探索。方法:对2013.01-2015.01来在我院就诊,明确诊断为骨刺所致跟骨痛的共计45例患者(共60例足)纳入本次实验。1)探索患者的症状、功能评分等与新临床分型的关系,探索新临床分型的临床意义。并探索substance p浓度与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2)将上述45例患者随机分入3个治疗组:A组(单纯骨刺切除组);B组(substance p抑制剂注射组);C组(骨刺切除+substance p抑制剂注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VAS(Visual Analogue Scale)疼痛评分与AOFAS(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功能评分。结果:1)I型和II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的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骨刺指标中无显著差异(P0.05),从而提示新的临床分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指示意义;2)substance p浓度与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分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提示新临床分型有治疗意义且substance p有可能可以作为治疗靶点;3)三组不同治疗方式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及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且C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新的临床分型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substance p浓度与患者症状正相关,且有可能作为新的治疗靶点;骨刺切除+substance p抑制剂注射的治疗方法较传统治疗有显著的优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骨刺所致跟骨痛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使用microRNAs基因芯片及实时定量PCR法测定骨肉瘤组织中miR-15a-5p和miR-16-5p的相对表达含量,并与瘤旁组织对比,分析骨肉瘤细胞内miR-15a-5p和miR-16-5p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34例骨肉瘤组织蜡块样本,使用microRNAs基因芯片观察miR-15a-5p和miR-16-5p在骨肉瘤和瘤旁组织内的表达差异;实时定量PCR法测定骨肉瘤组织和瘤旁组织中miR-15a-5p和miR-16-5p的相对表达含量,并将两种结果对比分析。结果:microRNAs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在骨肉瘤组织中,miR-15a-5p在肿瘤中的表达较瘤旁组织低1.79倍,miR-16-5p较瘤旁组织低1.62倍。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miR-15a-5p和miR-16-5p表达较瘤旁组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计学计算,miR-15a-5p在肿瘤中的表达较瘤旁组织低3.14倍,miR-16-5p较瘤旁组织低5.65倍。结论:在骨肉瘤中,miR-15a-5p和miR-16-5p表达含量降低,提示这两种microRNAs在骨肉瘤中可能做为抑癌因子存在。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以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为载体通过聚乙二醇连接荧光Cy5.5构建核磁/荧光分子探针并表征。方法:取Cy5.5-NHS荧光粉末溶于二甲基甲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液,将PEG四氧化三铁颗粒离心超滤之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重悬纳米颗粒改变PEG化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溶液pH。将配置好的Cy5.5荧光加入到四氧化三铁颗粒中,恒温摇床孵育,通过离心过滤器去除较大铁离子与未结合的荧光,静置后检测水合粒径及Zeta电位,纽麦小核磁检测其驰豫率,CCK-8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探针被细胞摄取情况。结果:合成Cy5.5-PEG-FeO4探针,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显示探针粒径为16.8±2.4nm,纳米颗粒的水合径为43.4±17.6 nm,Zeta电位为-18.0 mV。驰豫率为39.5 mM-1?s-1,R2为0.98。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对细胞有轻微毒性,且毒性与浓度呈依赖性。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此款探针可顺利被细胞摄取。结论:成功合成Cy5.5-PEG-FeO4探针。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接受PTED治疗的194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评价其Mac Nab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SF-36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月,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月、12月的VAS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2月,患者Macnab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90.7%、92.3%。结论:采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5.
摘要 目的:研究和比较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段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中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3年内,诊断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且行手术治疗的共计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施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纳入的95例患者分为网袋组和PKP组。其中行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41例(网袋组),行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54例(PKP组)。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的3天,3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并对患者的影像学指标进行详细比较,包括患椎的前后缘及中线高度,cobb角,及骨水泥的分布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在术后3天及3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3天及3月时,两组患者的患椎前后缘、中线高度及cobb角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网袋组在术后的骨水泥单侧分布率、渗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中,与常规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手术疗效及撑开效果中无明显差异,但骨水泥渗漏率显著降低,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钛制空心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对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0月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72例作为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手术,观察组则使用空心钉张力带进行固定。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统计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的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最大屈曲角度),髌骨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空心钉张力带固定组)在骨折的愈合时间,功能恢复,髌骨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比较指标中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优势,其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钛制空心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用于髌骨骨折与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相比较,具有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确实,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建立表达不同高低水平miRNA-194的骨肉瘤细胞系,研究和探测miRNA-194对于骨肉瘤细胞转移特性的影响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miRNA-194作为生物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慢病毒技术,对骨肉瘤细胞进行转染和筛选,获得表达不同高低水平miRNA-194的骨肉瘤细胞系并进行分组。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对miRNA-194在骨肉瘤中的作用进行探索。结果:1)慢病毒转染及筛选成功,获得表达不同高低水平miRNA-194的骨肉瘤细胞系;2)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中,miRNA-194过表达组的迁移(28.60±4.36)及侵袭(21.25±6.42)能力都显著的小于其余各组,相应的,miRNA-194沉默表达组(132.60±15.64;115.76±11.38)则高于其余各组。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RNA能够显著的抑制骨肉瘤细胞SOSP-9607的划痕愈合能力(P0.01)。结论:miR-194能够对骨肉瘤细胞SOSP-9607的转移起到明确的抑制作用。MiRNA-194有望成为骨肉瘤转移与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和分析使用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结合腰椎简孔镜的方法治疗关节突盘源性腰痛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7.01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因腰背痛来我院就诊,确诊为关节突盘源性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92人。使用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处理组(实验组)为36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为56人。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的疼痛评分(VAS)、治疗评分(JOA)及腰椎功能评分(MacNab)进行记录并统计学比较。前两者在治疗后1月及6月进行记录。功能评分在治疗后1年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月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6月及12月的观察指标的比较中,实验组的各项数据与治疗前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年的实验组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关节突盘源性腰痛,使用脊神经后支结合椎间孔镜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远期效果,且相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和比较单侧膝关节置换使用氨甲环酸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不夹管,夹管6小时后持续开放)对于手术的影响(出血量;并发症;康复锻炼等)。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的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共计52例患者分为两组(不夹管组;夹管6小时后持续开放组)进行研究。每组各26例患者。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术后资料:总引流量,总输血量,总失血量,小腿周径增幅,并发症等。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不夹管组的总失血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等指标显著高于夹管6小时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在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及小腿周径增幅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夹管能够有效的减少总失血量、引流量等指标,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而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中毒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41例中毒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按照采取血液净化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序贯性净化)和对照组(单种净化)。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般住院指标(住院时间、费用等)及治疗后的主要血液指标、APACHE 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评分和生存率。结果:治疗后第5天,实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生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天时,实验组的APACHE 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时间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单种血液净化方式而言,序贯性治疗可显著改善肝功指标,降低APACHE Ⅱ评分,且不增加总住院时间,但增加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