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基于PCA的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退化过程分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文  杨永兴  韩大勇 《生态学报》2013,33(15):4776-4789
以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过度放牧、水文改变协同胁迫(简称GAD)和过度放牧单独胁迫(简称GD)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4个梯度:原生湿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在“植物-水体-土壤”系统上进行湿地退化过程、机制探讨及定量评价.沿退化梯度,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水生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向中生植物群落演替;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氮、磷等水质指标在GD梯度上升,在GAD梯度下降,水文改变对水质影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降低,全磷、全钾有所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基于PCA建立了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模型,并给出不同程度退化湿地的阈值.  相似文献   
12.
放牧胁迫下若尔盖高原沼泽退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珂  杨永兴  杨杨  韩大勇 《生态学报》2011,31(20):5956-5969
根据原生和退化沼泽水体、植被与土壤信息,将放牧胁迫下若尔盖高原沼泽划分为5个等级,即原始沼泽、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沼泽,系统地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沼泽的退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沼泽退化特征表现为:退化沼泽水体总氮含量较高,硝态氮、总磷含量以及碱度、矿化度随沼泽退化程度加剧而上升。退化沼泽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组成和结构趋于多样化;群落水分生态型结构变化明显,中生植物逐渐取代沼生植物优势地位;沿沼泽退化梯度,植被演替速率降低。沼泽退化序列上,土壤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全氮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全磷和全钾含量上升;土壤垂直剖面上,退化沼泽较原始沼泽和轻度退化沼泽全量养分含量变化大,并且,全氮和全磷含量具有表聚性。退化沼泽环境指标PCA分析显示,沼泽退化受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韩大勇  杨永兴 《生态学报》2020,40(16):5602-5610
若尔盖高原沼泽区土壤沙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是亟待解决的区域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若尔盖高原红原县沙化沼泽区,研究了土壤沙化梯度上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湿度、容重和孔隙度的关系。随着土壤沙化程度增加,群落特征种组替代顺序为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种组→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种组→四川嵩草(K.setchwanensi)种组→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minor)种组→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种组;植物种数(单位样方物种丰富度和总种数)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单峰变化格局,但植物种数峰值出现在极轻度沙化的高山嵩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中度沙化的四川嵩草-黑褐穗苔草群落;β多样性表现为"U"型变化格局,最高值出现在未沙化的华扁穗草群落,最低值出现在极轻度沙化的高山嵩草群落;土壤湿度对植物种多度影响最大,可解释总方差的24.8%,其次为土壤容重,可解释总方差的1.4%;沙化过程中土壤湿度是影响植物群落生态分布和种类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影响群落特征种的多度和分布。粗壮嵩草可考虑作为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14.
补充限制基于生态位理论, 从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生长、繁殖体扩散等生活史阶段的种群统计特征及环境因素(土壤水分、养分、凋落物等)着手, 探讨种群的更新问题。种源限制和微生境限制是补充限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但是哪个更为重要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种源限制与种子生产、土壤种子库和地下芽库中的繁殖体数量不足有关。其中, 气候的年际波动、土壤种子库寿命和动物的捕食都会影响种子生产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 土壤种子库常被视为种群更新的保险库, 与地上种子雨共同促进种群更新, 但是, 如果土壤里种子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休眠率, 将会降低种子库的作用; 地下芽库及其产生的无性分株对于种群更新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干扰后种群更强的恢复能力上。扩散限制是种群更新中的普遍现象, 与种子产量、散布能力、传播媒介、幼苗密度等因素有关。微生境限制主要表现为水分、养分、凋落物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竞争、捕食等生物因素对种子的活力、萌发性、幼苗的存活力、物质分配等过程的影响, 其重要性随着植物生活史阶段而发生变化。未来需要进行综合的、长期的实验, 并应着重加强种源限制及相关生态过程的进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机理性研究,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种群更新问题, 建立更为综合、系统的种群更新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高原碧塔湖滨沼泽植物群落分布与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大勇  杨永兴  杨杨 《生态学报》2013,33(7):2236-2247
滇西北高原碧塔海湖滨带狭长型沟谷和宽广型沟谷设置了两条沼泽研究样带,研究了沼泽群落种类组成特征、群落分布与演替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条样带总计调查到43种植物,隶属21科35属;群落中均以稀有种占多数,但总体上狭长型沟谷沼泽群落的均匀程度高于宽广型沟谷;α多样性各指数与沼泽水位均呈显著正相关,但β多样性与沼泽水位无相关性;沿水分梯度,沼泽群落呈现出挺水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序列分布,但是也在局部微地形作用下形成群落复合体;生态序列分布与湖岸特点和沟谷类型有关:狭长型沟谷具有陡坡湖岸,沼泽群落倾向于间断分布,宽广型沟谷具有缓坡湖岸,沼泽群落倾向于连续分布.以水分因子为主、以地形等因子为辅的综合环境因素是决定碧塔海湖滨沼泽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序列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相应地植物群落演替特点为渐变式演替和跳跃式演替两种模式并存,但演替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血脑屏障的是人体自然屏障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阻止有害物质通过颅内血管进入脑实质,并同时辅助排出脑内代谢物质等。对相当多的颅内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脑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化疗药物进入脑实质,从而影响化疗效果。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开放血脑屏障这个问题上。血脑屏障构成主要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足突,其中血管内皮细胞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原因归结于它自身的一个特殊结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可以正常发挥关系到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因此对血脑屏障的开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持紧密连接结构中功能蛋白功能的能量物质为葡萄糖。脑血管中的葡萄糖进入脑实质需载体或通道,脑组织负责此过程的物质为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本文作者通过松胞菌素B抑制葡萄糖转运蛋白1,降低能量供应从而影响紧密连接功能,最终引起血脑屏障开放角度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物种多度–分布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目前对其解释尚未有统一的观点,生态幅假说和集合种群动态理论是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假说。作者以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的代表性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调查了其植物生长型组成和斑块距离,来检验上述两个假说对物种多度–分布关系的解释能力。作者提出以生长型适应指数(growth-form adaption index,GAI)作为生态幅的衡量指标,以最小斑块距离来反映植物的扩散和定居过程。结果表明:在生境尺度上,物种的多度和分布成显著正相关,且多度–分布关系在年际间相对稳定。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与植物生长型密切相关,分布广、多度高的物种以根茎型、直立型或分枝型为主,分布窄、多度低的物种以莲座型或刷状根型为主。GAI与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成显著线性正相关,少数物种的分布广,多数物种的分布窄,直接支持了生态幅假说。最近斑块距离与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成显著幂函数负相关,而群落相似性与斑块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本结果并未直接支持集合种群动态理论,但扩散过程可能是影响羊草草甸植物群落种多度–分布关系的重要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韩大勇  王继丰  杨允菲  张维 《生态学报》2023,43(20):8556-8563
植物种群格局分析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格局推测过程,而很少根据已知的生态过程来检验格局。以新疆伊犁河谷分布的黑鳞顶冰花为研究对象,在放牧干扰和无放牧干扰地点分别建立了8个重复样地(样地面积2 m×2 m),分析放牧干扰和种内竞争两种生态过程对黑鳞顶冰花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两个地点共测量了4677株,其中放牧地点819株,未放牧地点3858株。在放牧干扰下,8个样地的黑鳞顶冰花均在小尺度(r < 2 cm)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尺度(r > 2 c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与放牧践踏形成的生境异质性有关;在无牧条件下,8个样地黑鳞顶冰花种群均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均匀分布特征,在较大尺度则显示为随机分布特征,前者主要与种内资源竞争过程有关,后者主要与生境均质化有关。无论在无牧还是放牧干扰下,黑鳞顶冰花种群最大聚集规模与种群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放牧干扰下各样地种群最大聚集规模介于20.26-168.71 cm2之间,平均值54.61 cm2,明显高于无牧条件的8.26 cm2。放牧干扰和种内竞争两种生态过程产生了明确且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放牧导致黑鳞顶冰花个体出现更大程度的空间聚集,突出显示出干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