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盐碱池塘水生大型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8 年4 月至1998 年9 月对高青盐碱池塘的水生大型植物种类组成、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青盐碱池塘共有水生植物12 种。常见的优势种有沉水植物:菹草、角果藻、金鱼藻;挺水植物:芦苇、荆三棱、莲和香蒲;漂浮植物:浮萍, 以及大型藻类布氏轮藻。种类少而优势种突出是盐碱池塘大型植物的显著特点。有水草池塘与无或少水草池塘相比, 透明度大、pH 值高、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 含量低、营养盐含量也低。在表层光照度7200lx、水温28~30℃的条件下, 菹草、角果藻和轮藻的毛产量分别为1.70、1.56 和1.50mgO2·L-1·h-1·g-1。除光照、水温、pH 等因素外, 含盐量和碱度对大型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菹草和角果藻的生产力最高时的含盐量均为3g·L-1, 前者适宜的碱度为6.69 mmol·L-1, 而后者则为3.82 mmol·L-1。菹草、角果藻、金鱼藻和浮萍对NH4-N 的吸收速率相近, 而对PO4-P 的吸收速率则角果藻 > 菹草 > 浮萍 > 金鱼藻。文后对盐水水体大型植物特点、菹草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如何防止养鱼池大型植物危害及大型植物与浮游植物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2.
长白山北坡河岸带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吉林省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169属288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1科16属26种,种子植物57科153属262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54科147属25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5科118属212种,单子叶植物9科29属41种.由此可见二道白河河岸带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对其中被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2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9个分布类型7个变型.河岸带植物区系呈温带特性,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17属,占河岸带种子植物153属的76.5%.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与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甚少.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3.
为调查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特征并评价TM Mp1p(一种甘露糖蛋白)抗原试剂...  相似文献   
204.
不同类型喀斯特植物的荧光特征及抗旱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观测了五个不同类型的喀斯特植物翅荚香槐、大盔凤仙、红背叶、牛耳朵和青冈栎在不同作用光强下的光能利用特征,并且对这五种类型植物在PEG诱导水分胁迫下的抗旱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作用光强的增加,这五种植物的光化学反应能力(qP)逐渐降低,非光化学耗散作用(NPQ)明显增加,同时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随之下降,导致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也明显下降,但在相同作用光强下这五个类型植物的荧光特征无明显差异。在PEG诱导水分胁迫的实验中,牛耳朵、青冈栎在PEG处理后Fv/Fm变化不明显,而红背叶Fv/Fm值下降程度最大,其次为翅荚香槐、大盔凤仙。由此推测,牛耳朵和青冈栎的耐干旱能力最强,红背叶抗旱能力最弱,翅荚香槐、大盔凤仙居中。  相似文献   
205.
应用负染色技术电镜观察快速检测植物病毒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负染色技术电镜观察,对感染病毒的叶片,进行简便、快速的检测,对供试的几种病毒样本,均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初步认为,此法采用了磷钨酸负染,不但适于线状和杆状病毒粒体的观察,亦对一些球状颗粒的植物病毒有效。采用本文所述的负染色技术,对于某些植物病毒进行快速鉴定和判断植株叶内有无病毒等,其效应还是较好的。  相似文献   
206.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走访专家、老农,实地考察记载等,对福建山橘、金豆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形态特征、特异类型、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濒危状况、威胁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除晋江、石狮外,其他接受调查的51个县(市、区)均发现山橘、金豆资源,水平分布于北纬23°46′~27°10′之间,垂直分布介于海拔13~875m之间,预计山橘资源每667m21株以上的现存面积约24.3万hm2、567.0万株、产量512t,金豆资源每667m21株以上的现存面积约10.5万hm2、213.0万株、产量204t。但受砍、烧、挖等影响,分布面积、株数、产量锐减,处于渐危状况,应加强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7.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门的专性寄生病毒,20世纪80年代被开发为表达载体以来,由于其真核表达环境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杆状病毒表达体系的重组载体构建技术,筛选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和简化,成为与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相并列的四大表达体系之一。在表面展示,类病毒颗粒表达,哺乳动物基因转移,RNA干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就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208.
为分析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特征差异,该文以其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密码子偏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GC含量分别为44.56%和44.58%,说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编码基因均富含A/T碱基。(2)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第1位、第2位GC含量平均值与第3位GC含量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水平,说明突变在其密码子偏性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PR2-plot分析显示,在同义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使用频率上,嘌呤低于嘧啶; Nc-plot分析中Nc比值位于-0.1~0.2区间的基因数占总基因数的95%以上;突变和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形成。(3)有20、21个密码子分别被确定为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的最优密码子,其中除丝氨酸TCC密码子外均以A或T结尾。综上结果认为,栽培大豆线粒体密码子偏性的形成受选择的影响要高于野生大豆,这可能是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经长期人工栽培驯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9.
摘要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01例,按照乱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8d后的神经功能、血小板参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8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4%(45/51),高于对照组的66.00%(33/50)(P<0.05)。两组治疗28d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体积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8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化痰通络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小板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且用药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0.
为研究传统中药构棘(穿破石)木心化学成分,采用柱色谱从中药材构棘木心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乙氧基甲基)苯酚(1)、(13α,14β,17α,20R)-7,24-二烯-3-乙酰酯羊毛甾烷(2)、(13α,14β,17α,20R)-7,24-二烯-3-羟基羊毛甾烷(3)、谷甾醇(4)、山萘酚(5)、香橙素(6)、桑色素(7)、槲皮素(8)、山萘酚-7-O-葡萄糖苷(9),槲皮素-7-O-葡萄糖苷(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桑科发现,化合物2~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