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改善脂毒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对脂毒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A.hy926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的饱和游离脂肪酸及TBHQ进行干预,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blotting及信号通路阻断技术对TBHQ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给与血管内皮细胞饱和游离脂肪酸进行干预可显著增加细胞死亡(P0.05)。TBHQ显著抑制饱和游离脂肪酸诱导的细胞死亡(P0.05)。激活自噬可显著抑制饱和游离脂肪酸引发的血管内皮细胞脂毒性(P0.05)。此外,TBHQ可显著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自噬(P0.05),采用自噬抑制剂可阻断TBHQ对脂毒性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TBHQ通过激活自噬有效地抑制饱和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于改善或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损伤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是粗毛纤孔菌液体发酵的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但采用常规的发酵方法,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较低。为更好地获取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本文采用双向液体发酵的方法,通过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扁桃斑鸠菊叶粉末,来提高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并对优化得到的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以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对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胞外多糖对ABTS、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来了解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扁桃斑鸠菊叶粉末添加量0.5g/L、发酵时间10d、pH 6.5、接种量5.0mL,在此条件下,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2.34±0.25)mg/mL,与未添加扁桃斑鸠菊叶的空白组相比,其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约216.22%;红外分析与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扁桃斑鸠菊叶后的胞外多糖与未添加扁桃斑鸠菊叶的胞外多糖红外主要吸收峰一致,并且对ABTS、DPPH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相近。本研究结果表明扁桃斑鸠菊叶能够有效地提高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为其他珍稀食药用菌胞外多糖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背景】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日渐严重,对其耐药机理的研究尤为迫切,双组分系统与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baeSR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探究双组分系统BaeSR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鼠伤寒沙门菌体外诱导耐药株CR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杀质粒p LP12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以氯霉素抗性标记和阿拉伯糖诱导的致死基因vmt进行正、反向双重筛选,获得基因缺失株CRΔbaeSR,并将重组表达质粒pBAD-baeSR转化于CRΔbaeSR构建回补株CR CΔbaeSR。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常见代表药物对野生株、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测定3株菌的生长曲线、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与野生株相比,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沙拉沙星(SAR)、头孢噻呋(CEF)、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安普霉素(APR)对缺失株的MIC值有所下降;缺失株的生长速率稍显缓慢,且最终浓度也相对较低,但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缺失株的运动性(P0.05)及生物膜形成能力(P0.01)均显著下降。【结论】鼠伤寒沙门菌baeSR基因缺失后,可通过影响其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琳 《生物学通报》2022,(11):29-31
“表观遗传”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全面理解基因与性状间的复杂关系,丰富对遗传与进化观的认识,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发展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表观遗传”一节的教学定位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单元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落实本节的教学内容,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不同盐浓度培养液中生长的杜氏盐藻可溶性蛋白SDS-PAG图谱,发现高盐与低盐相比,其51kD和63kD蛋白含量高,而23kD的蛋白含量则低。高渗骤变后,51kD蛋白的含量减少,而23kD蛋白的含量增加两倍或两倍以上,骤变23h后含量增加已非常明显;低渗骤变后24h,51kD和23kD蛋白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另外,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蛋白在高盐下易降解。分析了这些蛋白与社氏盐藻渗透调节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分析其对D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60例糖尿病(DM)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N前期组58例(A组),DN早期组52例(B组)及DN临床组50例(C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D组)。比较四组受试者血中NGAL、CysC、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EA),及尿中微量清蛋白(UMA)水平的差异,分析血NGAL、CysC与UMA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A、B、C组受试者NGAL、CysC及UMA水平显著高于D组,且C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BUN和CREA水平均明显高于A、B、D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较D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NGAL、CysC与尿UMA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0.64;P均0.05)。结论:DN早期患者血浆NGAL与血清CysC水平显著升高,且二者均与尿UMA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肾脏损害程度及DN早期诊断的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期使用青光眼药物对患者眼表结构的影响,为正确选择青光眼治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青光眼药物治 疗≥ 3 个月的青光眼患者40 例(62 只眼)设为病例组,以同期健康志愿者30 例(30 只眼)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础泪液分泌长 度(S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评分(FB)及结膜印记细胞评级(IC)。结果:病例组ST、BUT 分别为(6.12± 3.63)mm、 (5.21± 2.13)s,均短于对照组的(10.72± 4.62)mm、(11.45± 5.12)s(P<0.01);病例组FB 评分为(2.19± 0.42)分,高于对照组(0.62± 0.04)分(P<0.01);病例组IC 评级为Ⅱ~Ⅲ级比例为54.84%,高于对照组的5.00%(P<0.01)。结论:青光眼患者长期使用青光眼药物 会导致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并加快结膜细胞鳞状上皮化进程,对泪膜、角膜及结膜均有损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DN)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我院接收的DN合并高血压患者135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坎地沙坦组(口服8 mg/d坎地沙坦)、贝那普利组(口服10mg/d贝那普利)和联合用药组(口服8 mg/d坎地沙坦和10 mg/d贝那普利)三组,每组45例,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频率(24 h UAER)、尿素氮(BUN)、血钾水平(K+)、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空腹血糖(FPG)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患者的SBP、DBP、24 h UAER及BUN、Scr、Ccr、FPG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联合用药组患者的上述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坎地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但是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改善DN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及尿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且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对于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嗜热链球菌CGMCC 1.1864所产的一种新型细菌素ST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嗜热链球菌(Streptocccus thermophilus) CGMCC 1.1864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效果, 结果表明此菌能够产生抑菌物质, 且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影响后上清液不但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抑制能力。此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 于100°C处理 2 h及121°C处理20 min仍保留抑菌活性, 但若将其在100°C处理2 h的上清液立即置于?20°C保存, 其抑菌活性有较大损失。常温下(37°C), 该抑菌物质在pH 2.0?9.0范围内有很好的稳定性。发酵上清液经各种蛋白酶及?-淀粉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完全消失, 而对过氧化氢酶不敏感, 表明此抑菌物质为多肽, 属于细菌素, 本文初步将其命名为嗜热链球菌素ST9。由于ST9对其产生菌具有吸附作用, 选择pH吸附释放法对该嗜热链球菌素进行粗提, 然后经SephadexG-25凝胶层析柱除去杂蛋白, 最后冷冻干燥得纯品。通过Tricine-SDS-PAGE分析得到其分子量约为5.0 k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GES)对大鼠40%血容量失血时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用氯胺酮-速眠新Ⅱ肌注复合麻醉后,行右颈动脉插管。随机分为3组(n=24):GES对照组(GES),失血性休克组(HS)和失血性休克+口服GES液组(HS+GES)。GES组:不放血,手术后口服GES;HS和HS+GES组按全身血容量的40%分两次间隔15min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HS+GES组于失血后0.5h、1h和6h分3次给予3倍失血量的GES灌胃。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定失血后2h、4h和24h肠组织血流量(IBF)后,处死动物后取肠组织检测二胺氧化酶(DAO)和Na^+-K^+-ATP酶活性,测定肠组织含水率(WG),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HS+GES组IBF和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HS组(P〈0.05),但显著低于GES组(P〈0.05);失血各组肠WG显著高于GES组(P〈0.05),24h时HS+GES组WG显著低于HS组(P〈0.05);HS+GES组24hDAO活性均显著高于HS组(P〈0.05),但显著低于GES组(P〈0.05);失血后24h病理检查HS+GES组肠组织水肿和充血改变比HS组明显减轻。结论:口服GES液能显著增加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IBF,提高Na^+-K^+-ATP酶和DAO活性,减轻肠组织水肿和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