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01.
刺果番荔枝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植物名称 刺果番荔枝 (Annonamurica ta)。2 材料类别 种子。3 培养条件 种子萌发培养基 :(1 )MS GA35~ 1 0mg·L-1(单位下同 ) ;增殖培养基 :(2 )MS 6 BA 2 .0 NAA 0 .1 ;壮苗培养基 :(3)MS NAA 2 .0 6 BA 0 .2 ;生根培  相似文献   
402.
一种新发现的铜积累植物——密毛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铜尾矿上生长的密毛蕨(Petridium revolu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和温室营养液砂培实验.结果表明,密毛蕨所生长的废铜矿土壤中Cu含量平均为2 432 mg·kg-1 DW,最高达7 554 mg·kg-1 DW;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18.33 g·plant-1 DW,最高达40.05 g·plant-1 DW;地上部Cu含量平均为201 mg·kg-1 DW,最高达567 mg·kg-1 DW;地下部Cu含量平均为346 mg·kg-1 DW,最高达1 723 mg kg-1 DW;密毛蕨对Cu的转移系数平均为0.81,最高达3.88.在营养液砂培的条件下,Cu 7 mg·L-1处理没有抑制密毛蕨地上部的生长;密毛蕨体内的Cu含量随着介质中Cu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是大部分的Cu积累在地下部.密毛蕨对Cu具有较强的忍耐和较高的积累能力,可作为修复Cu污染土壤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403.
提高甲型副伤寒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甲型副伤寒(简称:甲副)患者血内细菌数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血细菌数、采血量、培养分离方法和血培养阳性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全血培养技术检测300例临床诊断甲副病例血内细菌数;用标准血培养技术对3000例疑似甲副病例进行需氧和(或)厌氧血培养;用血清甲副病原菌(简称:甲副菌)鞭毛抗原检测的细菌半定量技术分析不同病程215例甲副患者血清甲副菌鞭毛抗原的检测情况。结果131例甲副患者血细菌数的中位数是0.5CFU/ml,全距是〈0.3~6CFU/ml;血细菌数范围为〈0.3、0.3~0.49、0.5~0.9、0.9~4.9和〉5的病例构成分别是22%、28%、33%、12%和5%;长病程甲副患者血清甲副菌鞭毛抗原阳性率比短病程者高(χ^2〉4.06。P〈0.050);疑似甲副病例5ml和10ml静脉血甲副菌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9.8%和72.8%(χ^2=70.9,P〈0.005);病例标准需氧瓶和厌氧瓶配对培养总阳性率为51.3%,需、厌氧瓶的血培养结果存在相关关系(χ^2=14.5。P〈0.005),厌氧培养瓶比需氧培养瓶更适合培养血内甲副菌(χ^2=5.0,P〈0.025)。结论甲副病例血内细菌数、采血量、病程、血培养方式是决定血培养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增加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并用两个以上培养瓶作配对血培养可把甲副患者血培养阳性率提高到接近99%。  相似文献   
404.
应用HPLC测定生物制品中甲醛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直接用于液相色谱测定甲醛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条件,使反应在菌疫苗类生物制品自身的pH范围内即弱酸性条件下,无需酸碱度调节,反应产物甲醛衍生物不需要有机溶剂萃取,避免损失,可直接用于液相色谱分析。在检出限及精确度方面更是优越于分光光度法。将样品用2,4-二硝基苯肼溶液衍生后,经C18化学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以乙睛∶水(60∶40,体积比)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360 nm进行测定。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5.4%(n=5),两种生物制品6次独立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RSD=0.92%,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RSD=3.92%。甲醛(0.6~3.0μg/mL)范围内,浓度与吸收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该研究方法的色谱条件能准确定量、灵敏、准确、重复性好,优于药典的分光光度法,可用于实际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405.
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9月、12月及2005年3月于千岛湖温馨岛站点(29°38′10.5″N,119°01′54.1″E)进行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分层采样,分析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优势种昼夜垂直移动状况。结果显示,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10~21 m水层,不同季节中心水层分布深度12月9月6月3月;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春(3月)、夏(6月)两季幅度较大,秋(9月)、冬(12月)季节幅度较小;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在各个水层都有分布,密集区大都集中在中上水层(10~21 m),不同种类昼夜垂直移动幅度有所不同;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有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anus incongruen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不显著的种类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光照、温度、饵料是影响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及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6.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深层关系研究: 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萍  张宁  马红 《生物多样性》2014,22(1):21-434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学是研究被子植物及其各类群间亲缘关系与进化历史的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起,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等分子数据开始被广泛运用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从使用单个或联合少数几个细胞器基因, 到近期应用整个叶绿体基因组来重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目、科水平上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框架已被广泛接受。在这个框架中, 基部类群、主要的5个分支(即真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木兰类、金粟兰目和金鱼藻目)、每个分支所包含的目以及几个大分支包括的核心类群等都具有高度支持。与此同时, 细胞器基因还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 例如单亲遗传、系统发育信息量有限等, 因此近年来双亲遗传的核基因在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关注, 并在不同分类阶元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确定的关系, 例如被子植物5个分支之间的关系、真双子叶植物内部某些类群的位置等。本文简述了20多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深层关系的主要研究进展, 讨论了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学常用的细胞器基因和核基因的选用, 已经确定和尚未确定系统发育位置的主要类群, 以及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07.
温度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 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 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 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鱼腥藻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温度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 鱼腥藻在温度为15℃时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 分别是25℃、30℃、35℃时的1.24倍、1.14倍和1.12倍; 而普通小球藻在30℃时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 分别是15℃、25℃、35℃条件下的4.25倍、2.03倍和1.20倍。在4个试验温度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可推断, 在4个温度条件下, 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在竞争中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408.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标本中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的分离检出率以及与病理型别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离培养法,共计从26例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标本及38例正常对照相应标本中进行穿通支原体分离检测,对培养阳性标本用穿通支原体套式PCR进行证实。结果在11例(42.3%)患者血液与尿液或(和)咽拭子中同时分离到穿通支原体,单独尿液或咽拭子标本阳性分别为1例(3.8%)与7例(26.9%)。26例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穿通支原体的分离检出率分别为42.3%、23.1%与57.7%;与38例正常对照组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检出0例、2例(5.3%)与7例(18.4%)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正常对照组中无2种以上标本同时检出穿通支原体。结论穿通支原体在ISA肾病患者的血液、尿液与咽拭子标本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且与病理型别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09.
银环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GenBank公布的蛇类物种线粒体基因序列和已知的引物序列,总共设计和合成了9对引物.采用保真度较高的Ex-Taq酶,以总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TA克隆和步移测序,拼接后获得了全长17 144 bp银环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共编码13种蛋白质、2种rRNA和22种tRNA.这些基因没有内含子,基因间排列紧密,仅有极少或完全没有核苷酸,甚至相互重叠.除了含有2个调控线粒体基因组复制和转录的控制区外,其余基因在长度和位置等方面与其它脊椎动物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410.
陈晓  翟保平  郝丽萍  薛玉  陈阔  于成玲 《生态学报》2008,28(10):5104-5112
利用PSU/NCAR的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模式MM5,对2004年5月24—25日河北坝上地区出现的一次草地螟迁飞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的结果,就有关物理量及其对迁飞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月24日傍晚草地螟越冬区种群的大规模外迁与冷锋过境有密切的关系;(2)迁出种群大部分向东北迁飞,迁飞途中发生迫降,主降区位于丰宁等地。此次草地螟迁飞种群的中途迫降是强下沉气流造成的,与温度、降水无关。在草地螟飞行高度上,下沉气流区域中心的垂直速度在30cm/s以上,发生范围与草地螟主降区相吻合;(3)下沉气流的出现与高原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阴山山脉和坝上高原使冷锋发生变形、近地面水平流场发生不规则扰动,进而出现了异常的对流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