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鲤微卫星引物对麦穗鱼的适用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是淡水中广泛分布的小型鱼类,属鲤科(Cyprinidae)、鲍亚科(Gobioninae)、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 Bleeker)。常见于中国东部地区各大水系,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开展小型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能为合理开发利用小型鱼类资源,发展鱼食性鱼类增养殖,优化湖泊渔业结构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2.
同域分布3种啄木鸟冬季取食的生态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可  司雨蕙  潘麒嫣  王欢 《生态学报》2018,38(23):8314-8323
为了掌握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特征,特别是三者之间取食生态位的差异,于2016年1月5-13日,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样线法结合样方法对3种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和取食行为进行了系统调查,收集了15个生境和行为特征变量数据。共布设45条样线,484个对照样方,收集312组啄木鸟取食数据,其中黑啄木鸟73组,三趾啄木鸟97组,大斑啄木鸟142组。多变量回归树和多分类逻辑斯谛分析结果显示,3种啄木鸟在所调查的15项特征上存在显著分异。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方法的Bailey''s方法和双因子方差分析,分别对3种啄木鸟的生境选择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啄木鸟和三趾啄木鸟偏好在郁闭度较高的原始云、冷杉林中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随机地在各种林型、生境中取食。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多在树干取食,黑啄木鸟更常在倒木上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多在树冠层取食。黑啄木鸟基本只在主干上凿洞,其他两种特别是大斑啄木鸟则可以在侧枝上取食。与黑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凿洞取食昆虫不同,三趾啄木鸟多通过扒去树皮获得食物。黑啄木鸟的取食树基本为死树,单树取食时间最长,大斑啄木鸟多在活树上取食,单树取食时间最短,经常更换取食树,而三趾啄木鸟的取食树则死活参半,单树取食时间也较长。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节律表现为双峰形,日出后和日落前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其他两种则于白天持续取食。3种啄木鸟取食生境和行为生态位的差异,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食物资源,共存于同一森林。  相似文献   
103.
马拉色菌是寄生在人体和动物皮肤上的一种真菌,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某种诱因存在时,马拉色菌可大量繁殖导致机体皮肤和或其附属器官感染致病。马拉色菌感染机体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等皮损,皮损症状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并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治疗以口服抗真菌药为主,但其具有肝损伤、消化系统症状等药物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可致继发感染及耐药产生。近年安全、有效的光学疗法治疗真菌性皮肤病被广泛推荐,该文对马拉色菌感染的光学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等片藻属Diatoma的6个种:冬季等片藻 D·hiemale(Roth)Heib.、巨大等片藻D.maximum(Grun.)Fricke、中型等片藻D.mesodon(Ehr)Kuetz.、念珠状等片藻D.moniliforme Kuetz.、纤细等片藻D. tenue Ag.、等片藻D,vulgare Bory及其下的4个变种作了研究,并讨论了它们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5.
大鹏湾生态因子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大鹏湾夜光藻、反曲原甲藻、浮游动物种群增殖与浮游动物和海水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它们的种群增殖态势与浮游动物和理化因子的比较,依据空间理论的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这四条原则,确定参考数列(母序列:夜光藻和反曲原甲藻、浮游动物)和若干比较数列(子序列:浮游动物和海水理化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给出各因子对母序列影响的排列次序.其结果是,对大鹏湾生态环境起主要影响的因子有浮游动物、锰、铁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捕食者-猎物"的捕食模型,研究了黑暗条件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滤食效应,测定了5种藻液浓度(30×107~150×107cells/L)及4个温度梯度(10℃、15℃、20℃和25℃)下魁蚶对饵料生物的滤食能力、功能反应类型和滤藻效应特征,并分别建立Holling圆盘方程。同时研究了水温20℃时魁蚶个体间的滤食干扰反应,建立了藻液浓度和魁蚶自身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实验发现,水温20℃条件下,魁蚶幼贝对筒柱藻的平均滤食速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且0~4 h时段内的滤食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95N_0/1+0.002039N_0滤食功能系数为1.019 5,极限法推出壳长30~35 mm的魁蚶对筒柱藻的日均最大滤食量约为500×107 cells/L;10~25℃条件下,魁蚶的平均滤食速率和滤食功能反应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于20℃时达到最大值,推测20℃是其最佳摄食温度。魁蚶的滤食效应存在较强的个体间干扰反应,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均随幼贝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与幼贝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E=0.730 8P﹣1.068表示,由此建立了魁蚶幼贝密度与筒柱藻藻液浓度之间的联合反应方程N_a=0.7451P~(-0.0684)N_0/1+0.0020N0。结果表明,水温20℃时,魁蚶幼贝具有较强的潜在滤食能力,其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与幼贝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密度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7.
采取刺激后胫神经(PTN)诱发叠加技术,利用体表无创伤性双极记录方法观察了16例正常小儿和43例脑瘫小儿的脊髓诱发电位(SCEP)。正常小儿的SCEP自下而上潜伏时逐渐延长、电压减小。从椎体C6到T10表现为Pa-Na-Pb三相波,T10~T12为Pa-Na1-Na2-Pb波,T12~L4为多相复合波。左右侧SCEP波形相似,潜伏时、电压相同,它们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别;但不同节段之间SCEP差异显著;脊髓传导速度为57.14m/s。脑瘫小儿SCEP正常者占14%;全髓反应低下者占20%;左右侧反应不对称者占46%;节段性反应低下者占15%;其它异常约占5%。不但节段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全脊髓左右侧电压间以及颈、腰骶髓的潜伏时间出现显著差异。脊髓传导速度减低(患侧46.22m/s,对侧53.48m/s)。结果提示:(1)正常小儿脊髓活动左右对称,不同脊髓节段对PTN刺激反应不同。(2)脑瘫小儿脊髓活动左右不对称,一侧功能下降时对侧有一定代偿力,脊髓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30年间于我院治疗的91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复发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77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副神经节瘤患者,l、3、5年总生存率均为98.5%,复发率分别为2%,4.5%,16%。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X~2=10.368,P=0.01),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与复发无关(P0.05)。1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50%,41.5%。1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复发率分别为71%,85%,100%。肿瘤级别与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X~2=5.536,P=0.019)和复发相关(X~2=5.734,P=0.017),肿瘤级别低,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X~2=4.067,P=0.044),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根治度与预后及复发无关(P0.05)。结论: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较好,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差,肿瘤分级与其复发及死亡相关,肿瘤分级低复发及死亡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09.
选用甲型流感H3N2亚型的代表株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H3蛋白二级结构的分析预测和密码子使用频率曲线,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科学的密码子优化设计。以密码子优化的力度与局部二级结构混乱度成反比为原则,兼顾表达效率和正确的结构与功能,将优化后的H3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PICZα,电转入毕赤酵母系统中。经甲醇诱导使H3蛋白在毕赤酵母中高效分泌表达,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其表达,同时筛选高拷贝菌株。最后对该菌株培养发酵,30℃甲醇诱导72 h后收集发酵的上清液,采用10 kD膜包过滤对其浓缩,经钴柱亲和层析等手段得到了H3蛋白的单一条带,并通过Western blot确认。纯化获得的H3抗原溶液本身不表现出血凝活性,但是与镍柱填料结合富集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血凝活性。本研究为流感病毒H3抗原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重组表达和后续疫苗研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0.
沙坡头地区根瘤菌DNA同源性及16SrDNA全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值分类和多位点酶电泳分析表明,分离自宁夏沙坡头 地区的12株根瘤菌构成一个独立的表观群。对这一菌群进行了DNA同源性和群内中心菌株1 6SrDNA全序列分析。12个菌株的G+C mol%在56.4~62.2范围内;群内DNA同源性为72.3% ~9.5%,大于70%,属种内水平;中心株N220的16SrDNA全序列与参比菌株的序列比较,从 模拟系统发育树看出,它与三株土壤杆菌、三株根瘤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在94.8%~99 .2%的相似性水平上构成一个分支,看来沙坡头地区这群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新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