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相似文献   
492.
盐沼湿地具有很高的碳捕获与存储能力, 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蓝碳)。未来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增加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 其蓝碳功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该文重点围绕盐沼湿地蓝碳形成的关键过程、光合碳分配过程及影响机制、碳沉积埋藏特征及其来源解析、盐沼湿地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其微生物机制、盐沼湿地蓝碳过程动态模拟及其增汇潜力等5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 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 提出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盐沼湿地植被海陆梯度分布格局对碳吸收能力和碳分配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沉积和埋藏速率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盐沼湿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及其横向碳流动,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盐沼湿地蓝碳模拟与增汇潜力评估, 以及盐沼湿地蓝碳的增汇技术和途径。以期为深入理解盐沼湿地蓝碳形成过程与机制, 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盐沼湿地蓝碳功能的潜在变化趋势和制定蓝碳增汇途径提供理论支持,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93.
郝艳  雷富民 《遗传》2022,(8):635-653
自达尔文时代起,解析适应性演化的机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适应性演化通常指在自然选择驱动下,物种为提高适合度而演化出特定的表型。表型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生化、组织学、行为学等多个层级。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适应性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适应性演化的分子遗传机制有助于理解塑造生物多样性的进化驱动力以及阐明基因型、表型和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目前已有主效基因、超基因、多基因遗传、非编码区调控、重复序列调控、基因渐渗等多种假说可以解释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高海拔极端环境的强选择压力极大地促进了物种表型和遗传适应的发生,对多组学数据的剖析为物种适应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对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高海拔极端环境适应研究进展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4.
正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旧称莽山烙铁头蛇,属蝰科(Viperidae)原矛头蝮属。该种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毒蛇,全长可达2m,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色。初蜕皮时为通身黑褐色间杂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至下次蜕皮前通身逐渐转变为呈灰白。目前已知仅分布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莽山东部林区至溶家洞(陈远辉等2003)以及毗邻的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八宝山和沙坪一带(谢和平等2013)海拔700~1 200 m的局部林区,野生数量稀少。  相似文献   
495.
目的:考察利用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药物研制成的"一枝好"育发液促进毛发生长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硫化钠溶液建立昆明小鼠化学性脱发实验模型,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章光101育发剂)、空白对照组,以毛发评分、毛长、毛重以及毛囊数为指标,考察小鼠新生毛发生长情况。对脱毛后21天的脱毛区皮肤毛长、毛重、毛囊数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并利用MTT法初步探讨"一枝好"育发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脱毛区体毛生长评分及毛长,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略高于阳性对照组。对小鼠毛重与毛囊数的统计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01)。"一枝好"育发液能够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结论:利用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药物研制成的"一枝好"育发液,能够显著促进小鼠毛发生长,初步推断其作用机制与促进毛囊生长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496.
杜佳  雷撼  胡芸  吴怡  梁永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2):2313-2312
目的:对比分析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和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调查问卷(CCQ)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中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门诊和住院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60例,隔天应用SGRQ、CAT和CCQ问卷分别对60例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三种问卷以及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l/FVC、6MWD)的相关性。结果:SGRQ问卷完成时间及协助比例均大于CAT、CCQ问卷,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RQ问卷评分与肺功能指标呈现负相(r=-0.687、-0.587、-0.876,均P0.05);CCQ问卷评分与肺功能指标呈现负相关(r=-0.359、-0.338、-0.789,均P0.05);CAT问卷评分与肺功能指标呈现负相关(r=-0.455、-0.348、-0.877,均P0.05);三种问卷评分之间都具有高度相关性(P0.05)。结论:SGRQ、CAT和CCQ评分与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均较高,其中SGRQ的相关性最好,是评价COPD患者生活质量一个敏感、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上采纳使用。  相似文献   
497.
目的:通过研究硒对流感病毒悬液滴鼻处理的小鼠的体重变化、死亡率、血清硒水平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硒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缺硒组(0 mg/kg)、正常给硒组(0.2 mg/kg)、补充硒组(0.3 mg/kg)、补充硒组(0.4 mg/kg)、补充硒组(0.5 mg/kg)。给5周龄的小鼠滴鼻接种50μL的A/NWS/33(H1N1)病毒悬液并观察21天,监测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率;并在接种病毒后的第3天、第5天,检测小鼠的血清硒、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缺硒组小鼠的死亡率高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缺硒组小鼠的血清硒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在病毒感染第5天,缺硒组小鼠的TNF-α和IFN-γ含量低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硒可以提高机体对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98.
为研究植物残体配合施氮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学和化学性质的综合修复能力,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和小冠花(Coronilla varia)3种广泛分布于陕北石油污染区的草本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分别在配合施氮调节土壤C∶N为25∶1和不配合施氮的条件下,将其与45.37 g/kg的重度石油污染土壤混合,在20—25℃、恒湿条件下进行为期180 d的室内修复试验,检测上述处理对油污土壤微生物数量、11种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以及速效N、P和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凋落物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污染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速效养分含量,并显著降低土壤总石油烃含量。(2)配合施氮总体上显著强化了凋落物对污染土壤生化性质的修复作用,但对凋落物处理下木聚糖酶、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恢复可能产生不利影响。(3)单纯使用凋落物作为调理剂可以更为全面的修复油污土壤受损生化性质,具有高N和P含量、较低C/N、C/P比以及较低多酚和木质素含量的凋落物修复效果更好。在急需迅速修复土壤的条件下,配合适量施氮可作为强化凋落物修复效果的可选途径,但应注意其导致的部分土壤生化指标修复效果的降低。  相似文献   
499.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通过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RM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阴性对照组相比,100-200μM GX1二聚体及单体均可抑制RMEC增殖(P<0.05),且随着GX1二聚体及单体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剂量依赖性;各浓度GX1二聚体均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明显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对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及阴性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5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