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在7年的养分添加(对照、低磷、低氮、低氮高磷和高氮低磷)试验基础上,测定了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氮、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两物种叶片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养分添加有显著的响应(P0.05),养分添加与物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加氮显著增加了两物种植物叶片氮含量(P0.05),单加N处理显著降低了两物种叶片中的淀粉含量(P0.05),单加磷处理显著增加了羊草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高氮低磷处理显著降低两物种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P0.05)。大针茅叶片各变量对磷添加无明显的响应,其叶片相对较高的C/N、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比,表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较高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羊草对外源养分的添加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2.
葛根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预处理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HIR).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R组和HIR-葛根素预处理组.分析各组动物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肝脏门静脉周围瘀血明显,可见少量散在的肝细胞片状坏死灶,有少量炎性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脂肪空泡变性、核浓缩;经40mg/kg剂量的葛根素预处理7天后,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AST、ALT、LDH均显著降低,肝脏的瘀血明显较模型组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微血管未见明显损伤,窦间隙稍宽,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偶见少量肝细胞坏死.结论: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脏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3.
c-Myc是一种泛在性的转录因子,它调控着许多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的基因.实验结果表明在骨肉瘤细胞U2OS中过表达c-Myc和Nbs1都能减弱阿霉素降低集落形成的能力.进一步的实验证实c-Myc的这种作用与Nbs1有关,Nbs1是c-Myc的靶基因.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显示,c-Myc招募组蛋白乙酰化酶p300复合物到Nbs1启动子区,引起了组蛋白H4的乙酰化,定位在Nbs1启动子区的相邻的两个E-box对c-Myc的结合是必要的.上述结果说明c-Myc减弱阿霉素的作用部分是通过调控Nbs1来实现的.这也提示了c-Myc在阿霉素诱导的DNA损伤修复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4.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中乳糖的含量。样品经离心除去多糖后,采用阳离子交换柱分离,外标法定量分析。该法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9,回收率为98.8%,成品测定的CV值为1.2%(<2%),该法定量准确,重复性好,适于对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中乳糖含量进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5.
砂生槐水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藏药砂生槐水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应用砂生槐水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治疗,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和放免法测定其血清IL-2和TNF-α水平.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砂生槐水提取物三个剂量组均可协同ConA促进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同时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INF-α的水平,尤其2.4 g/kg·d剂量组的IL-2、TNF-α水平升高较为明显(P<0.05).提示砂生槐水提取物可以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T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6.
本研究以青海土种犬和藏狮犬为对照,采用RAPD技术对河曲藏獒和青海藏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曲藏獒和青海藏獒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85.53%和98.16%,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1.85%.藏獒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显示两个藏獒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氏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H)和Shannon遗传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5354、0.3191和0.4807;且两个藏獒群体93.0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仅6.91%变异来自群体间;两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3.3679.研究还发现两个藏獒群体之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为0.050 5.本研究结果说明藏獒群体内遗传变异丰富,不同地域的藏獒群体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程度很低,这为藏獒品种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评估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特发性房颤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阵发性房颤92例,记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8例,记为持续性房颤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心功能正常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TEE对受试者进行检查,对比房颤组与对照组的左心房及左心耳参数,是否含有自发性显影(LASEC)的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及左心耳参数,利用TEE分析对房颤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左心耳血流最大的排空速度(Le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及最大的充盈速度(Lf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小于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大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LASEC者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大于无LASEC者,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小于无LASE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房颤患者中发现34例LASEC,占34.00%,其中有18例患者合并有左心耳血栓,占18.00%。总计有66例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疗法,占66.00%,均未在术中及术后7d内出现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结论:利用TEE对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进行评估,有利于更好的辅助患者的临床治疗,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8.
雒昆利 《古生物学报》2001,40(3):371-387
陕西韩城寒武系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从下寒武统上部至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底部平行不整合覆盖厚约20m的霍山组石英砂岩之上。本区寒武 系主要以紫色和黄色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张夏组主要以鲕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三叶虫主要有Changqingia chalcon,Changqingia luia sp.nov.,Manchuriella macar,Lianglangshania hueir ensis,Crepicephalia convexus,Eilura quadrata,Eilura(?)hanchengensis sp.nov.,Anmocarella chinensis,Dorypyge pergranosa,Dorypyge richthofeni,Liopeishania lubrica,Liopeishania marginata和Damesella paronai等。三山子组以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在底部的白云质灰岩中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 sp.,Damesops convexus和Cyclolorenzella acalle等,其中、上部未采到化石。  相似文献   
69.
本文研究了污染环境下具有年龄结构的三竞争种群的最优控制问题。即讨论了小环境容量下具有年龄结构和毒素作用的种群模型。利用不动点定理研究了该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采用法锥技巧得到了控制的最优性条件;同时利用Ekeland's变分原理得到了最优控制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70.
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土壤呼吸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 对华西雨屏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 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每月下旬, 采用红外CO2分析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 并定量地对各处理施氮(NH4NO3)。结果表明: 2008年试验地氮沉降量为8.241 g·m-2, 超出该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在生长季节, 苦竹林根呼吸占总土壤呼吸的60%左右。模拟氮沉降促进了苦竹林土壤呼吸速率, 使苦竹林土壤每年向大气释放的CO2增加了9.4%~28.6%。在大时间尺度上(如1 a), 土壤呼吸主要受温度的影响。2008年6~10月, 土壤呼吸速率24 h平均值均表现为: 对照<低氮<中氮<高氮。氮沉降处理1 a后, 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 并且均与氮沉降量具有相同趋势。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 利用温度单因素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大部分。模拟氮沉降使得土壤呼吸Q10值增大, 表明氮沉降可能增强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在氮沉降持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氮沉降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得苦竹林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