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5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研究前列腺癌组织VEGF-C mRNA、VEGFR-3和CD31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中血管、淋巴管的生成及肿瘤转移的关系。取34例前列腺癌组织和12例癌周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C mRNA表达,并经VEGFR-3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图像分析,采用Weidner最高血管密度计数法,计数癌组织中阳性淋巴管数(MLC)和微血管密度(MVD)。前列腺癌VEGF-C mRNA阳性15例(44.12%),VEGF-C mRNA表达与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MLC (8.26±2.73/mm~2)和MVD(74.82±11.76/mm~2)显著高于癌周正常组织的MLC(4.82±3.48/mm~2)和MVD(32.86±5.41/mm~2),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VEGFR-3和CD31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有淋巴转移和TNM分期Ⅲ、Ⅳ期的前列腺癌患者VEGF-C mRNA阳性表达和MLC、MVD分别高于无淋巴转移和Ⅰ、Ⅱ期患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VEGF-C mRNA表达阳性者VEGFR-3和CD31高于表达阴性者,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在不同的组织学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C促进了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和血管新生,在前列腺癌的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VEGFR-3和CD31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前列腺癌组织MLC和MVD的显著增高,提示肿瘤组织有新淋巴管和血管的生成,也可作为判断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巨大痛风石手术切除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典型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该患者为晚期通风症患者,发展为痛风石.表现为痛风石结节增生,破坏肌腱以及骨组织.各项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均支持痛风病的诊断.通过手术切除第一跖趾关节旁巨大痛风石,疗效满意.结论: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本例患者经过各种保守对症治疗均无效.接收此患者后,通过文献复习分析以及临床检查确诊,本病例痛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手术后证明对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同时伴有骨关节破损的痛风石患者行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降血胆固醇药物,我们对十余种雌酮衍生物在大鼠中进行了筛选。初筛中发现16,17-吡唑雌酮(16,17-PES)降血胆固醇作用比较明显,而对动物体重影响不大。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16,17-PES 无论经口服或注射给药都能显著降低膳食性高血脂症大鼠的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β-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雄鼠中,16,17-PES 皮下给药的降血脂作用与同等剂量雌酮的作用相当;而在雌鼠中,16-17-PES 皮下注射的效果却比雌酮强。在控制大鼠每日摄入等量饲料的情况下,16,17-PES 仍可显著降低血液和肝脏总胆固醇含量。16,17-PES 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的雌激素活性分别约相当于雌酮的1/3或1/15。长期注射小剂量的16,17-PES,对大鼠及犬的一般活动、食量、体重、血相,肝及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总的说来,16,17-PES 是一种对大鼠有明显降高血脂作用而雌激素活性和毒性均较微弱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依兰早第三纪植物群的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黑龙江依兰煤矿煤层间的大量植物叶痕化石研究表明:依兰植物群有蕨类植物2 种,裸子植物10 种,被子植物58 种,分属34 科46属。植物群可分为两个植物组合:一个是下煤层上顶板的矿页岩层化石的组合,称A 段组合,时代为早始新世。植物种类丰富,含有较多常绿阔叶成分,属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针阔叶混生林。通过植物叶相特征分析,其全缘叶比例为38% 。用气候诺模图得出其古气候为年均温13.2℃,年温差20℃;另一个植物组合是煤系地层之上,即上煤层顶部的油页岩层中的B段化石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植物以落叶成分为主,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生林。全缘叶比例为30% 。古气候年均温为11℃,年温差25℃。表明植物区系组成完全不同,显示出气候随时代发生了演变,而使区系逐渐发展到今日的寒温带气候和植被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支流生境因子对库区蓄水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的运行调度,使库区支流形成了截然不同的3种河段类型:完全受水库蓄水影响的145m回水段(完全河段),既受蓄水影响又受自然洪汛影响的145—175m回水段(双重河段)以及不受蓄水影响的大于175m的自然河流段(自然河段)。为明确库区蓄水对河流不同河段生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差异,对三峡库区36条重要支流的254个河段进行河流生境调查,进行不同河段下生境指标的因子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水文情势自然性与不同河段各生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状况对3种不同河段来说均为重要生境因子,但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完全河段植被结构不完整;受库区蓄水影响,完全河段与双重河段及自然河段相比,流速流态状况、表层覆盖物状况、河岸带宽度、湿润率等生境因子有明显改变;水文情势自然性对不同河段生境因子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长白山地区以红皮云杉、樟子松为材料,研究其冬季光合能力的变化,探讨了除红松外的其它针叶树是否在冬季也存在光合抑制以及遮荫是否可减轻抑制等问题,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樟子松有与红松相似的冬季光合抑制,但程度较轻;遮荫对减轻光合抑制非常有效,可以推测,在长白山地区或冬季气候与之相似的地区,常绿针叶树在冬季均可能表现光合抑制,遭受冬季光氧化伤害,并且其释放的CO2(光越强,释放量越大)是空气中CO2含量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空间格局、生态位及多样性分析,探讨了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林缘旷地(OAFE)、竹林(BF)及常绿阔叶林(EBF)3类生境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mb.)自然种群分株格局特征及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方差均值比(V/m)和Moristia指数(Iδ)的格局判别分析表明,3类生境中蝴蝶花分株种群从0.5 m×0.5 m至2 m×2 m尺度均为聚集分布;从林缘旷地-竹林-常绿阔叶林,种群分株密度逐渐降低,总体格局规模与格局强度(PI)在各尺度均呈下降趋势.林缘旷地与竹林生境中,蝴蝶花的分布,降低了原优势种的优势度,并显著降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p<0.05),但在常绿阔叶林生境中对原优势种的优势度及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很小.不同生境中蝴蝶花种群格局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林缘旷地生境,通过强的更新生态位(地上空间与根生态位)与营养生态位(获取水分与养分资源)竞争,降低草本物种丰富度尤其是偶见种丰富度;竹林生境,通过更新生态位(根生态位)与营养生态位(获取光与养分资源)竞争,降低了草本偶见种丰富度;常绿阔叶林生境,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低,表现一定的资源竞争,但对草本多样性影响很小.林冠决定蝴蝶花分株种群格局强度、克隆生长的强弱及林下土壤状况,从而影响蝴蝶花与草本层其它物种之间生态位竞争的强弱是决定蝴蝶花种群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影响机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探索了F蛋白缺失及核心蛋白(Core)二级结构改变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和感染性的影响.利用定点突变方法,将J6JFH1的核心基因引进5个终止密码子以中断F蛋白的表达,从而获得F蛋白缺失的病毒复制子J6JFH1/ΔF.体外制备RNA转录体,并电穿孔转染Huh7.5.1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及病毒感染等方法,观察F蛋白缺失对病毒复制、蛋白质表达及转染细胞上清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5个单一突变病毒体,对HCV核心蛋白进行二级结构分析,观察核心蛋白二级结构对HCV复制和翻译的影响.结果显示,转染48 h后,J6JFH1/ΔF与野生型J6JFH1相比,J6JFH1/ΔF转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细胞内HCV RNA 水平降低约95%,J6JFH1/ΔF转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上清中HCV RNA拷贝数和病毒颗粒也明显降低.5个单一突变体不影响核心基因二级结构,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和感染性与野生型水平一致.J6JFH1/ΔF所产生的改变可能是由于5处突变导致核心基因二级结构改变而造成的.结果说明,HCV F蛋白缺失不影响病毒的复制翻译及病毒颗粒的包装释放,核心蛋白二级结构的改变对病毒复制和翻译则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与保健价值,菌柄长短决定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而菌柄伸长的相关作用酶及分子机理尚不清楚。前期草菇中发现外切-β-1,3-葡聚糖酶基因(exg2)可能与菌柄伸长相关,但在金针菇中尚没有exg基因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首先在金针菇全基因组中鉴定到3个外切-β-1,3-葡聚糖酶家族基因(分别命名为:Ffexg1、Ffexg2、Ffexg3),并进行了克隆验证。进一步采用定量PCR对3个基因在金针菇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部位的差异性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Ffexg1只在菌柄中高表达,Ffexg2与Ffexg3在菌柄中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在菌盖中呈逐渐上升趋势。3个Ffexg基因均在菌柄发生伸长的部位表达量较高,且在菇体水平放置后菌柄弯曲程度较大的部位表达量较高。结果显示金针菇exg家族3个基因存在时空差异性表达,在菌柄中伸长较快的时期及部位伴随着Ffexg基因的高表达。结合其功能预测,Ffexg家族基因可能作用于细胞壁成分β-1,3-葡聚糖链,从而在金针菇菌柄及菌盖发育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