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9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植物性状与苏浙沪地区草本被子植物入侵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苏浙沪地区入侵植物的性状分布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性状与植物入侵性间的关系,以其境内1750种草本被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计测了23个与生态适应相关的性状,这些性状涉及繁殖及扩散机制、生活史长短、繁育系统、生活型、传粉方式、植株是否有毒有刺、适应的生境类型等.然后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别比较了23个性状分布在杂草与非杂草、外来入侵杂草与本地杂草、外来入侵杂草与外来非杂草间的差异性;并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性状与入侵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该地区的草本被子植物中,杂草的性状分布特点与外来入侵种的性状分布特点相吻合;入侵性物种倾向于具有种子产量高,有性繁殖传播单元(种子或果实)个体小而常有粘液、刺或芒,花两性、风媒传粉,植株有毒、无营养繁殖器官、生活史短、寄生、植株直立、莲座状生活型、水生、旱生、湿生、阳生、不耐荫等性状;而植株有刺、中生等性状在入侵性植物中的比例较低.上述性状很可能对该地区的入侵性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然而,在评估植物入侵性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引种、栽培、防治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2.
光谱对东亚小花蝽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娜  范凡  陶晡  杨小凡  魏国树 《生态学报》2015,35(14):4810-4815
利用行为学方法研究了340—605nm波谱内14个单色光对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各单色光均能引起东亚小花蝽成虫趋光行为反应,雌、雄虫的趋光行为反应曲线均为多峰型,峰间主次明显。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区域有3个,分别是紫外区(340、360 nm和380 nm)、绿光区(524 nm)和橙红光区(582 nm雄虫此处不高、605 nm);(2)各单色光都能引起东亚小花蝽成虫避光行为反应,雌虫避光行为反应曲线为多峰型,避光行为反应率最高的区域为蓝光近紫外区(400 nm),雄虫避光行为曲线为波浪形,避光行为反应率最高的区域为蓝光区(483 nm)。(3)性别对趋光行为反应趋势影响不大,但对趋、避光反应率有较大影响。雌虫趋光反应率最高为47.50%(380 nm),雄虫最高为35.00%(360 nm);雌虫避反应率最高为19.17%(400 nm),雄虫避光反应率最高为11.25%(483 nm)。结果表明:光谱对其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不同波长之间有较大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83.
郭水良  于晶  李丹丹  周平  方其  印丽萍 《生态学报》2015,35(19):6516-6529
为了评估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genome size)在植物入侵性评估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长三角及邻近地区138种草本植物的核DNA含量,其中111种为首次报道。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植物类群这两个值的差异,特别是入侵性与非入侵性植物这两个值的差异。结果表明:(1)138种草本植物平均DNA C-值为1.55 pg,最大者是最小者的37.17倍。127个类群平均基因组大小为1.08 pg,最大者是最小者的34.11倍;(2)统计了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蓼科(Polygonaceae)、唇形科(Labiat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的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发现禾本科植物的这两个值显著地大于其他7个科(P0.01)。单子叶的DNA C-值和基因组极显著地大于双子叶植物(P0.01);(3)杂草比非杂草具有更低的DNA C-值(P0.01)和基因组大小(P0.001);与DNA C-值相比,基因组大小在这两个类群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P0.001),这种现象也体现在菊科植物中。随着基因组(X1)和DNA C-值(X2)由大变小,植物的杂草性(入侵性,Y)由弱变强,两者关系分别符合:Y=2.2334-1.2847 ln(X1)(r=0.4612,P0.01)和Y=2.4421-0.7234 ln(X2)(r=0.2522,P0.01),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可以作为植物入侵性评估的一个指标;(4)多倍体杂草的基因组极明显地小于二倍体杂草(P0.01),前者为后者的0.63倍。在非杂草中,多倍体基因组比二倍体的略小,前者仅为后者的0.84倍,差异不显著(P0.5)。菊科植物中多倍体杂草的基因组也显著地小于二倍体杂草(P0.1)。基因组变小和多倍体化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植物的入侵性。在多倍体植物入侵性评估中,基因组大小比DNA C-值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84.
温度与降水协同作用对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气候箱法模拟研究温度变化(对照、增温1.5、2.0、4.0、6.0℃)、降水变化(W-30%、W-15%、对照W0、W+15%、W+30%)(以1978—2007年6—8月的月均温和月均降水量为对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种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表明:温度和降水协同作用显著影响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增温使短花针茅总生物量、叶和根生物量增加,茎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在在增温1.5℃、4℃后随增温而减小。干旱高温使总生物量减小,增温和降水增加使总生物量、根和叶生物量增加,茎生物量在增温小于2℃时随降水增加而增加,则适当的增温和增加降水可促进短花针茅生物量的积累。短花针茅的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对温度和降水协同作用的敏感性为茎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最敏感性器官为茎。这表明,短花针茅可根据不同器官生物量对水热变化的敏感性,调节干物质累积分配来适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85.
我们在研究酵母菌的正烷烃代谢时,发现在发酵液中有酯类存在,并且多为长链醇和长链酸组成的酯。本文报道几株产酯酵母菌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86.
黑木耳新品种‘农黑2号'是以亲本‘木耳黑龙3号'和‘黑耳9号'的单孢进行杂交,从70个杂交组合中选育的新品种。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农黑2号'单潮出菇鲜重平均为336.4g/袋,干重平均为28.5g/袋,流耳率平均为3.8%。‘农黑2号'具有抗杂能力强、流耳率低、单潮产量高等优点,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工厂化栽培条件。  相似文献   
887.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欠雨年(2011年)和丰雨年(2012年)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两个不同降雨量年份,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日动态根据CO2吸收峰值的出现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峰型和双峰型;2011年生长季内CO2通量共出现3个明显的吸收峰值和3个释放峰值,2012年生长季内CO2交换量出现4个吸收峰值和1个释放峰值;2011年6-9月,油蒿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弱的碳汇,10月转变为碳源;2012年整个生长季,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均呈现为碳汇.丰雨年比欠雨年生长季的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了268.90 mg CO2·m-2·s-1;在日尺度上,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受光合有效辐射的控制,在生长季尺度上,非生物因素(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生物因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共同制约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88.
拟南芥谷胱甘肽S-转移酶Zeta类(AtGSTZ)是一种与细胞代谢和环境净化密切相关的多功能酶.应用易错PCR和多轮DNA洗牌技术构建了AtGSTZ随机突变文库;再利用pH指示剂颜色改变法对突变文库进行筛选,获得了9个二氯乙酸脱氯活性提高的突变子.其中,NN23含25个氨基酸突变,比活力提高120%,NN20含24个氨基酸突变,比活力提高102%,EC1含2个氨基酸突变,比活力提高47%,其他6个为单点突变,比活力分别提高9%~60%.酶学分析显示,所有进化酶对底物二氯乙酸的催化效率和对谷胱甘肽的亲和力以及个别进化酶的复性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热稳定性均没有明显改善.同时,对一系列与AtGSTZ空间折叠及催化活性相关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9.
对已转入rolB、rolC基因741杨株系进行分子检测,并对其根系生长状况、苗高、叶绿素a和b、叶绿素荧光以及内源激素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转rolB、rolC基因741杨各株系发根率、发根量均高于未转基因对照。转rolB基因741杨株系苗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叶绿素a、b含量上升,Fv/Fm、PI值下降,IAA、ZT含量上升,ABA含量下降。转rolC基因741杨各株系顶端优势减弱,植株矮化,叶绿素a、b含量降低,Fv/Fm、PI值下降,IAA、ZT、ABA含量上升。总体比较,转rolB基因741杨株系生根率,叶绿素a、b含量,PI值、ZT和IAA含量均高于转rolC基因741杨株系。  相似文献   
890.
为探究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资源并发掘其生态功能,采用白菜为诱饵植物对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原始森林土样中的DSE菌株进行诱捕分离,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1-5.8S-ITS4-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从中选择4株DSE菌株接种当地先锋植物,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实验,并测定植株萎蔫指数、恢复浇水后的萎蔫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共从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22个DSE菌株,分属Exophiala、Chaetothyriales、Aspergillus、Oidiodendron、Tetracladium、Schizothecium、Camarops、Chaetomium等13个属,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干旱胁迫下,菌株TK566和TK73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任豆(Zenia insignis)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这两种当地石漠化修复先锋树种幼苗的抗旱和生长能力。由于内生真菌-植物互作方式非常复杂,DSE是否从酶系统调控层面来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则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DSE资源丰富,且部分菌株对提高植物抗旱性和生长具有正向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