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病态虎纹捕鸟蛛器官元素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不同病症的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Wang et al,1993)的4种器官组织中的5种元素(铁(Fe)、铜(Cu)、锌(Zn)、锰(Mn)、镁(Mg)、钙(C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5种元素在病症蜘蛛中的含量与正常蜘蛛相比均有很大差异。本文首次从元素的缺乏或过多积累方面分析了蜘蛛的致病原因。为其人工繁育、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以温度为单因素变量,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分析水温对拟目乌贼幼体日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温处于28.1~32℃之间时,拟目乌贼幼体的日生长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当水温处于32~32.67℃时,拟目乌贼幼体的日生长率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当水温处于29.5~32.6℃时,拟目乌贼幼体不易出现幼体死亡(死亡率<6.25%),适宜拟目乌贼幼体的存活;而当水温处于32.3~34℃之间时,拟目乌贼幼体出现了13.16%~61.16%的幼体死亡,不适宜拟目乌贼幼体的存活。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温处于29.5~32℃之间时,拟目乌贼幼体的存活率高(存活率>93.75%),且日生长率处于0.24%~1.76%,适宜拟目乌贼幼体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法,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拟目乌贼(Sepial ycidas)、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 berryi)(乌贼目)、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枪形目)和弯斑蛸(Octopus dollfusi)(八腕目)等7种头足类动物墨汁中的钠、钾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乌贼目墨汁的钠含量比八腕目和枪形目高.五种乌贼目动物中,金乌贼与拟目乌贼、日本无针乌贼、柏氏四盘耳乌贼,拟目乌贼与虎斑乌贼,虎斑乌贼与日本无针乌贼的墨汁钠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其余的组合无显著差异.不同目的动物墨汁的钾含量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虎纹捕鸟蛛体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虎纹捕岛蛛(Ornithoctonus husoena)的眼、生殖球、颚叶、听毛、触毛、琴形器、跗节器、发音器、幼蛛及成蛛的纺绩器和螯肢等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5.
双斑蟋鸣声特征与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计算机声分析技术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1773)的召唤声、不同性比的求偶声和争斗声的结构、频谱与时域特征进行比较,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鸣声的脉冲时间长度(PL)、脉冲时间间隔(IPI)、每个脉冲群(PG)的脉冲数(PN)、声脉冲组合形态和密度等基本相同。这些特征参数较为稳定,为种间鉴别因子,其中以IPI为最。②节奏(Rh)、声长(SL)、间歇(IT)特征与蟋蟀的社会活动和个体活动有密切联系。从雄性单独生活时的召唤声到有雌性存在时的求偶声,每个节奏中的音节数逐渐增加,从单音节、双音节到多音节;SL、IT呈下降趋势。不同性比条件下,雄性数量明显影响鸣声特征。雄性数目增加,Rh、SL呈上升趋势;IT呈下降趋势。不同比例的雌性对雄性鸣声的影响无明显规律。③鸣声的频谱与时域呈一定对应关系。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的脉冲能量主要集中在1个能量区上,表现出种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索科线虫的形态结构,目前只有少量报道,大多数种的寄生前期幼虫的结构及数量性状都没有详细的研究。作者在1994-1996年间,对褐飞虱两索线虫(Amphimermisnilaparvata)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的观察和测量表明,两索线虫属与其它索科线虫在属间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na)个体大,毒性强,有强烈的攻击性,蛛毒含量大,采毒易,是进行蛛毒,蛛蛋白研究的理想试验材料,研究在饲养条件下虎纹捕鸟蛛的生活习性,捕食特点,雌蛛产卵,护卵习性,卵的孵化,蜕皮及幼蛛的发育,以及耐饥饿,耐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18.
广西近捕鸟蛛体表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近捕鸟蛛Plesiophrictus guangxiensis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其螯肢、颚叶、跗节、生殖球、生殖沟、书肺、感觉器官、发音器及纺器等若干体表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蜘蛛的形态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应用通用引物扩增了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锯齿巴非蛤(Paphiagallu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um)、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裂纹格特蛤(Marcia hiantina)5种帘蛤科贝类COI基因片段,并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加夫蛤(Gafrarium pectinatum)、沟纹巴非蛤(Paphia exarata)、日本卵蛤(Pitar japonicum)、日本格特蛤(Marcia japonica)、四射缀锦蛤(Tapes belcheri)5种帘蛤科贝类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616 bp,序列A+T平均含量(62.9%)明显高于G+C含量.在616个位点中,保守位点数为282个,变异位点数为334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数为283个.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以海螂科砂海螂(Mya arenaria)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进化树,其拓扑结构显示:细纹卵蛤和日本卵蛤聚为一枝,凸加夫蛤和加夫蛤聚为一枝,锯齿巴非蛤和沟纹巴非蛤聚为一枝,四射缀锦蛤单独聚为一枝,钝缀锦蛤、裂纹格特蛤和日本格特蛤聚为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科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方面具有可靠性,可以作为物种分类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长颚斗蟋的鸣声结构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计算机外接话筒对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es)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声进行录音,利用软作Cool edit2000对其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长颚斗蟋的鸣叫声有7种类型,即召唤声,警戒声,挑衅声,胜利声,欢迎声,求爱声和催促声;这7种鸣声在声学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并与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